基于陆海统筹理念的闽江口生态格局探讨

来源 :华东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ai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湾区的区位优势与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频繁地带,闽江口的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基于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成果,针对闽江口生态服务功能区和生态问题风险区内的重要生态要素单元开展了1∶5万环境地质调查,以陆海统筹理念为指导,在“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湾区实际,增加了沿海山体、沙质岸线防护林、无人低覆被率海岛等多项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指标,建立了湾区陆海统筹双评价方法技术体系并完成了闽江口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为湾区城市群走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基础支撑.研究表明:沿海第一道山体是湾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对沿海城市抵御台风和沙化侵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岛关乎国家海洋权益,面积越小、植被覆盖越差、离岸越远的无人岛屿,生态安全风险越高;海岸带处于陆海交互的连接带,是沿海城市发展的重点区,也是连接陆、海生态斑块的关键区,相对陆域,生态系统更脆弱;岩性为中粗粒花岗岩的沿海裸岩,是水土流失的高发区,也是岸线淤积的风险区.
其他文献
为探索地质调查支援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提供经验,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通过省、市、县、流域等不同层级综合地质调查及专题评价试点,取得了一些理论方法及技术应用成果:①揭示了我国典型红壤区地质要素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总结了不同岩性控制区水土流失地质成因规律.②针对不同类型的海岸带侵蚀与淤积成因要素,提出海陆统筹生态健康评价方法.③以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为单元,分析小流域山水林田湖水土流失风险要素,提出水土流失重点
针对晋江流域的生态地质问题,应用Getis-Ord Gi*统计模型、Calinski-Harabasz指数评价聚类模型等评价方法,从脆弱性分级、主控因素、聚集特征三方面开展脆弱性评价,建立晋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整体来看,晋江流域西溪比东溪脆弱,上游比下游脆弱;晋江流域东南部城市聚集区脆弱性的主控因素为建筑用地、初级生产力与土壤有机质,中西部茶叶种植区的主控因素为茶叶的过度种植;脆弱性高值聚集区域在安溪县感德镇以及永春县湖洋镇一带.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晋江流域茶园种植分布现状合理性进行评估,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