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的点赞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rin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著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个体与亲友、陌生人交往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本文主要通过对现代化社交媒体中点赞这一虚拟性社会行为,来映射个体如何来重构其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网络,并进一步理解其主观能动性行动背后所引发的寒暄性社交与违背主体意愿的道德绑架现象。
  关键词:社交网络;点赞;人际关系重建;道德绑架;寒暄社交
  点赞为网络语言,来源于各大网络社交媒体的赞功能,后引申为对(网络上的)某个内容(比如一篇文章或者一条微博等)表示赞同、喜爱,即通过愉悦他人促进整个关系群体社交生态平衡。实则,点赞成了社交网络上内涵和外延最丰富的人类行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参与成本(即实现了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对接),还适度缓解了孤独。
  本文主要的问题是探讨社交网络的点赞是一种现实人际关系到虚拟社交网络的延伸,还是一种变相的道德绑架。简单来讲,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个体与亲友、陌生人交往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通过现代化社交媒体(例如微博、QQ空间、贴吧)发布一定的文字或图片信息来达到使亲友了解自己生活或树立自身某种形象的目的,而相应的,看到信息的亲友会以点赞的方式来表达对其生活状态的了解、喜爱甚至重视。
  一、导论
  首先,人类学当代研究范畴涉及到“人类学的想象力”,即将问题放在整体性、历史性视角下关照人类,不能只看人类学学科的实用性,更应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层面;其次,从学科性划分来看,网络文化人类学相关问题,如现实的社会建构、人的社会化、不同人群的位置与体验等。
  有别于传统人类学研究的实体社会,本文跨空间的虚拟社交网络研究具有研究展开价值。除了学术价值与大众问题的比较,我们更多地强调在考虑某个事项时如何将其由抽象化转向具体化的,而又是如何变成事件后转变为研究课题的。点赞是在某类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而先前对于其行为目的的分析也多集中在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或者两种空间的对接,但在现代化背景下,新的价值观转变会带来一种对传统的反抗,即认为点赞行为本身已逐渐失去其本初目的,那么其隐藏在背后的因素的讨论总结其实已经由事件再次抽象化了。
  二、分析层面
  本文将点赞行为从两个分析层面(从心态上区分):一方面是信息发布者(或是“求赞者”),另一方面是点赞者。前者信息发布主体方向为强关系社区时,希望借此让亲友了解自己的生活或树立某种形象进而获得认可(本质上),而现代性价值观必然会对内容的选择、包装及发布产生引导性作用,常见信息发布类型有晒照片、发状态、发日志等,主要动机为群组趋同性(被理解)、认同感(被需要)、被认可及其他不确定因素。
  本文提出的研究课题应该给予一定群体、地域的情景限制,我们将研究对象作为社会人来考量,发出点赞这一行动的主体是社会性的,脱离社会的人是不存在的,因而每个人总以各种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一方面,朋友圈作为自己的私人空间,应该存在一些自己想看到的信息,对于一些不咸不淡或者自己厌恶的信息会选择屏蔽,更何谈点赞或是与此相附加的道德绑架;但是本文探讨的是信息发布者来源于自己需要长期保持联系或者重新整合关系的人群,面对他们发布的信息,你会选择主动点赞、直接忽视抑或收到某种不确定因素被迫点赞。
  三、点赞研究价值
  (一)社交关系网络状态下的点赞
  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主要是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创建在线社区,通过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为用户提供各种联系、交流的交互通路。这里我们主要涉及两类关系网络,即以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为主体的强关系网络,以及以早期的百度贴吧、豆瓣为主体的弱关系网络。
  具体分析点赞在强/弱关系社区中的价值观原则是:在强关系社区里,点赞更多是在“用户有互动需求但表达需求不强(表现为没什么话说,或一时不知道说什么)”的情况下使用,其作用是“互动交流”而不是“信息认同”(这里要区别于“有互动需求且表达需求也强烈”的评论功能,本文主要讨论“点赞功能”);但是在弱关系社区中,我们更在意的是信息,是因为某个兴趣或者某个爱好点赞方才会感兴趣,而不是因为对人感兴趣才会对其信息感兴趣。例如,不熟悉的两个人,由于信息方有意义才互相关注,在此基础上,只有存在表达需求时才会有互动需求,如果点赞作为互动交流机制出现的话必然是失败的。
  (二)点赞重建人际关系
  曾经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关系社会的特征十分突出,那时人们的交往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即实体空间)实现的,而现代互联网的出现,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具有巨大影响,真正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即虚拟社交网络)。互联网正在重新塑造中国文化,并逐步造成了“个体主义”盛行的局面(作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西式的、“失范”的结构,极大地扩展了个体的交往范围和交往空间,而互动也具有平等和自由的特征)。中国社会自古源于家族、宗族社会,属于“整体本位社会”(以费孝通研究的“差序格局”为例),而互惠的信念是传统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信任状态,而这种信任是现代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机制之一。互惠在日常道德实践中的内涵往往要更加丰富,其中不仅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涉及一系列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在传统研究中,互惠不仅作为一种义务,其交换双方关系并不完全对等,而且与社会关系网络是动态互动的。
  (三)点赞构成现代寒暄社交
  寒暄社交就是以寒暄语为基础,在不同的媒介中表现出有各自特点的现象,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交形式化(缺少实质性交流)、社交肤浅化(炫耀心理与攀比)、社交广而不深(社交媒体上的寒暄文化,看起来是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实际上却在逐渐毁灭人性的温情,造成社交广而不深的尴尬局面)等。寒暄社交作为一种维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文化,在特定群体研究中不可或缺,即使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其有了新的发展和特征,还是不能丢失它的本性,即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融洽,更好地完成互动。为了更好地理解寒暄社交,我们以伴随点赞现象新兴的点赞之交群体(既包含强关系社区也包含弱关系社区)为例,认定点赞对于弱人脉的维系效益。   (四)點赞成为新形式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由“道德”和“绑架”两个词构成,两者相互修饰和限制。一般来讲,道德是社会情境下对秩序的认可,与价值主体的价值观有所重叠,框定可为不可为。“道德”来修饰绑架,表示绑架带有道德特性,含有善恶评价和软约束的特点;“绑架”来修饰道德,表示道德带有强迫性和要挟性的双重特点。综上,道德绑架即普通民众利用大众的道德观通过舆论、评论等形式胁迫个人或众人履行一定行为或终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本不该进行的道歉、sumaritan等。
  但一般意义上将社会人或法律作为道德绑架主体的研究并不归为本文,道德绑架发生的可能性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的力量的恐惧,因而西方现代文化理念(变迁的个体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道德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进而遭遇并难以承受许多道德的绑架,这也不是说道德社会就一无是处,一旦适应便会依赖它。强弱关系实际都存在,而点赞与否又是否只是一种个人的意愿,而其意愿背后的均衡因素又是值得我们思索的。在这种层面上,会呈现更深层次上的“点赞狂魔”以及“求赞”行为。
  四、小结
  点赞主体的主动点赞举动(寒暄社交)以及违背主体意志的点赞举动(道德绑架)是我们分析点赞这一虚拟性社交行为的两个层面。换句话讲,本文将点赞放在现代化社交网络中,通过人际关系重建以及道德绑架两个维度对寒暄性社交进行理解。
  其一,是社交关系维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对人际关系重整的方式的思考(信息化、虚拟化的交往是否可以取代现实生活)。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的社会转型期,不可逆的现代化进程往往会导致传统与现代在价值观、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方面的冲突,这导致中国社会不可能回到以往的人际关系模式,需要一些新的形式去满足人们对关系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两种主动对于现代化要求的适应。
  其二,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的道德话语、实践分析。需求引导行为目的,并决定行动方向,通过点赞来达到的人际关系重构是一种需求,而对道德绑架带来的反抗以及主观性屈服也是需求的一种表现。这表面上是一种社会变迁(转型背景下)人们价值观、个体主义张扬中对道德绑架的控诉,实质上“浅尝辄止”的人际关系(表面意义上的弱关系)在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中是重要的,寒暄性社交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而点赞从单纯道德上讲可能是令人恼火的,但通过各种诱因的全面考量,我们会更好理解事件发生的合理性,或者会成为其效益的获利者。
  其三,研究群体的选择及研究方法的使用。之前我们提到要对事项研究框定一个范畴,从而制造一个可以讨论的平台,我们也不断看到过多的特例对本次研究主题的挑战,那么道德绑架是否真的过于沉重其实是一个时间(历史)范畴及其适用性的过程,在研究中不能以一概全、也不能以某类边缘群体的状态来否定问题本身的存在,过多地限定是否还具有原本的研究价值以及具体方法的选择成为我们下一步讨论所在。
  参考文献:
  [1]阎云翔,徐大慰.社会转型期助人被讹现象的人类学分析[J].民族学刊.2010,(02).
  [2]肖芃.社会化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价值[J].社会学研究.2013,(05).
  [3]朱文馨.社交媒体盛行下的大学生寒暄文化发展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08).
  [4]黎民.中国社会转型对中国人道德实践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1999,(01).
  [5]王斌.“点赞”:青年网络互动新方式的社会学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4,(07).
  [6]李强.互联网正在重塑中国文化习惯[N].北京日报.2015,(01).
  [7]李志荣.网络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新课题——兼评《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01).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今,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而电子产品几乎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对于媒体传播也一直在发生转变,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近两年,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对于人类生活,有着非一般的改变,为人类走向智能生活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各个方面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VR发展;全景视频;交互头盔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数字虚拟形态的构成艺术研究》(课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建设有展现自己特色的步行街,也展示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和独特美丽。以郑州德化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为实例进行探讨,分析其在地域特色方面营造的优劣势,进而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旨在为同类型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化商业步行街;中原地域文化;表达  一、德化商业步行街项目背景及概况  2000 年 8 月,在全国兴建商业步行街的大背景之下,郑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关
期刊
摘 要:全面深入地对建水紫陶特色进行考察,旨在从材料、工艺与艺术三者相互关系的角度,探索建水紫陶发展新的切入点,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达到拓展建水紫陶艺术特色,实现多元化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建水紫陶;特色;发展;工艺  建水紫陶是云南较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也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以细腻的品质和绝妙的刻坯填泥装饰技艺著称,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书画装饰的传统。建水紫陶独特的制作工艺的产
期刊
摘 要: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在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对其技术应用、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与实践传授,实现“艺”与“工”两者相互交叉融合,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从人才培养方案、艺工融合课程体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三个方面研究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
期刊
摘 要:19世纪中叶,徐家汇南的肇嘉浜沿岸一带,有个叫“土山湾”的地方。当时因疏浚河道,淤泥被堆积在河湾处,形成小阜,后土山被削去,故该地得名“土山湾”。天主教江南教区在开展传教活动时,又在土山湾兴办了慈善、印刷等业务,对近代此项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则宽作为土山湾的重要华人神父,与土山湾的发展历程存在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沈则宽;土山湾  一、研究综述  就土山湾而言,学界对其研究
期刊
作者简介:  焦楠,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陶瓷)专业。  杨韶慧,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陶瓷、琉璃)专业。  王士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陶瓷)专業。  孙红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期刊
作者简介:  刘宁宁,上虞市时光情人伞业设计师,曾获上虞市时光情人傘业设计奖第一名。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基于资源概念的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了新的城市发展增长点和人才推动的重要途径,创意产业逐渐转化为了一种商业核心竞争力,为城市文化品质提升拓展了空间。比较菲尔德文化和曼彻特斯文化产业发展,以成都市打造特色城市创意音乐产业为例,着重探讨了基于资源概念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方向。  关键词:资源概念;创意产业;发展路径;音乐产业;成都市  [基金课题: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
期刊
摘 要:如今,“女汉子”这一女性称呼成为一种流行语汇,受到广大女性群体的热烈追捧和认同。作为一种新兴起的女性特质,“女汉子”并非丧失了传统的女性气质,也不是女性魅力的消失。这一女性新形象符号的产生,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础,一方面表现出女性的独立和自强,女性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开始寻求自我身份建构;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女汉子”仍是在男权话语系统中的一种称呼符号,在“女汉子”身上,传统的性别话语隐匿其中,女
期刊
作者简介:  韋康,2013年毕业于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雕塑,师从孙胜银教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