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原子弹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zj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45年以来,全世界的核设施建设飞速发展,核专家及辅助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人们面临的核危险也与日俱增。因为现代恐怖分子的目光已盯上了核武器,他们企图通过盗窃核原料,制造出核爆炸装置。另外,恐怖分子破坏民用核设施的图谋也令人担忧。
   早在20年前国外的专家就曾预言:人类将面临着严重的核威胁。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世界不存在事实上的核威胁,这种担忧全是记者和反恐专家臆想出来的。不久前,一位记者采访了美国著名核不扩散专家、保护自然资源委员会核规划部主任托马斯·科克伦。一见面记者就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一起核恐怖事件,它真的很可怕吗?”科克伦先生当即批驳了这种观点。他认为核威胁切实存在。事实上,核设施已发生了几百起事故,其中包括盗窃核材料,企图潜入核基地,绑架原子科学家,出售核武器部件,等等。
  
  手提式原子弹的神话
  
  在核专家的圈子内,手提式原子弹的话题只会让人一笑了之。从原则上讲,这种微型核炸弹是可以造出来的,但它贮存期有限,而且造价奇高。谁会做这种事倍功半的事?但这个话题在“9.11事件”之后,被一些媒体过分渲染。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说:“本·拉登向俄罗斯购买了几枚装在手提箱里的核炸弹,核炸弹之所以没有引爆,只是因为它被密码锁定,需要莫斯科确认后才能爆炸。”现在驻阿富汗的美军部队正在展开大规模的搜寻行动。
  其实,比手提式原子弹传说更危险的是我们面临的实实在在的威胁。近年来,这种威胁在俄罗斯已出现过多次。比如,在1995年11月,车臣恐怖分子将一个装有铯-137同位素的集装箱埋在了莫斯科市区的“一只蚂蚁”公园内;还有1994年伊格那琳卡娅原子能发电站的爆炸事件。对这些事件的分析表明,在核威胁的所有环节中,人的因素是最脆弱的环节。
  
  虚构的恐怖方案
  
  苏联解体后,美国特工机关的分析家曾设计过这样一个场景。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上的船员数月未能领到工资,于是从备用装置中盗取了含有100公斤浓缩铀的铀棒,并将其出售给了国际恐怖主义分子。这些恐怖分子买通了海关人员,将核材料偷运到日本北海道的钊路港倒手给另一个恐怖组织,最后这些铀运到深山的秘密实验室里。在这个实验室内,核专家用它制成了手提式原子弹。此后,恐怖分子驱车将原子弹带到一个地下停车场,目的是让外面测不出辐射源,或者最好再浇上水泥,这样就无法将其排除。剩下的事就是向国家提条件了。
  也许有人会说,美国分析家的设计都是凭空虚构的,有点太离谱。那么,我们就来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它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993年,俄罗斯在摩尔曼斯克举行了一次代号为“封锁-93”的反恐演习。世界上最富有的“阿拉伯酋长”派出几名代表,前来找为北冰洋运输船队开路的破冰船队领导人。我们都记得1993年的俄罗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国家无力顾及破冰船队的生存,而任由其自生自灭。“酋长代表”提出了一个虚构的方案,为核动力破冰船向北极航行提供运费,这是一笔数目惊人的美金。当时,这几位代表下榻摩尔曼斯克最高档的饭店,晚上谈判时请客人喝的都是名牌威士忌。当然,“酋长代表”都是俄联邦安全局反恐怖小分队的侦察员装扮的,最后破冰船队的领导还真的相信了他们,并准备同他们签订合同。这次行动作为成功组织反恐怖行动的典范载入了史册。
  难道我们会天真地认为恐怖分子真的没有这种能力吗?
  
  不容忽视的核威胁
  
  现在我们还面临着另一个危险:即便没有恐怖分子,俄罗斯的核设施也会发生重大事故。比如说1998年9月北方舰队的水兵夺取核潜艇的事件。一名精神失常的水兵控制了核潜艇,开枪打死八名战友后,把自己反锁在一个隔舱内,威胁要炸掉核潜艇。当时,还有几艘潜艇与该艇并排靠在码头上,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类似的事故不仅仅发生在俄罗斯,美国也有过一名军人想以手枪射击原子弹的方式告别人世。除了人为因素外,危险的隐患还有所谓的核武器遗失。这是指失踪的带核弹头的空投炸弹和沉睡在海底的核潜艇。如1989年,苏联“共青团”号核潜艇在挪威海域沉没,美国的轰炸机有两枚原子弹落在紧邻日本的太平洋海域。
  购买和盗窃分解的核材料也对我们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2002年9月,莫斯科召开新闻发布会,谈论预防核材料和操作技术外流及制止恐怖组织利用它们制造核爆炸装置的问题。在这次发布会上,特别谈到了制造核武器的一个最重要成分锇-187同位素,这种同位素已被一伙“商人”贩卖到车臣山区,以每克5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应该说,这种流失有致命性的危险,正如某些专家所言,在最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制造简单的核装置。英国物理学家伯纳比就曾说过,手工就能造出核炸弹。这些说法是否可靠姑且不论,我们都要预防恐怖分子造出类似的核装置。用过的核燃料同样不容忽视,必须妥善保管、安全运输。我们真的该仔细想一想核安全问题了,谁敢断言第三次世界大战只能是核战争,而不是恐怖主义核战争?
  
其他文献
本期“话题”,可以说是上期的延伸。在编辑上期封面话题“多国大选的多维看点”时,我们发现了亚洲政治中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不妨就把它叫做“名门之女”现象吧。   名门之女走上政坛,她们有的要维护父辈的遗产,有的要继承父辈的思想,有的要为父辈正名,有的要超出父辈,有的要继续父辈的事业。现实中,她们带来的第一个悬念是能否通过竞选或合法途径获得或再次获得领导国家的权力。   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名门之女
期刊
当前,东亚出现了形成一个“地区”的三个历史机会。这些机会不是别的,恰是人们熟悉的三大东亚危机:金融危机、健康危机和安全危机。若经过转化,这些危机都可以成为塑造东亚地区结构的重要转机。  地区主义是一个影响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事务演变的重要的趋势性范式,它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和继续改变着世界。   冷战后的地区主义理论和实践一般被称为“新地区主义”。其“新”主要体现为:(1)确认地区为继民族国家之后的
期刊
朝韩政府始终将金刚山旅游项目看做是各自国家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局势的发展,这种政治意味越来越浓厚。去年以来的朝核危机更使金刚山旅游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2003年8月4日凌晨,韩国前现代集团理事会主席、现代峨山公司总裁郑梦宪自杀身亡,举世震惊。各界对郑梦宪之死的广泛关注,原因不仅在于他生前是韩国商界的风云人物,还在于他在朝韩经济交流与合作事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现代集团是朝韩经济合
期刊
编辑这篇演讲稿时,我们欣喜地得知沙祖康大使被推举为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第50届理事会主席,而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主席位子是发展中国家‘强加’给我的”。这是国际惯例没有过的新鲜事。  9月17日下午两点,沙祖康大使在外交学院做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吴建民院长的开场白虽然简洁,但已经画龙点睛地勾勒出沙祖康大使是怎样的一名外交官。当年“银河号”事件就是由他在前线处理的,处理得让美国人也不得不很佩服。还有
期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两大焦点问题一直困扰着中东地区:一是巴勒斯坦问题,二是伊拉克问题。约旦恰好夹在西面的以色列、巴勒斯坦自治区和东线的伊拉克之间。这一中东蕞尔小国便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中东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在夹缝中求生存。    夹缝之一: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    约旦作为大批巴勒斯坦难民的“避难所”和继埃及之后与以色列建交的第二个阿拉伯国家,一直极力在巴以之间维系政治、经济上的平衡。   
期刊
泰勒是背着战争罪犯的罪名到尼日利亚避难的。事实上,围绕是否接受泰勒避难,尼日利亚国内也有激烈争论。反对者认为,泰勒是国际法庭通缉的战争犯,让这样一个暴君来避难无异于“引火烧身”。支持者则认为,接受泰勒避难有助于利比里亚停止流血,走向和平。其实,尼日利亚并不是第一次接受落难的非洲国家领导人。  近一段时期以来,围绕利比里亚危机的解决,人们不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首批进入利比里亚的多国部队是尼日利亚官
期刊
2003年2月20日,泰国外长素拉革在APEC第15届部长会议第一次高官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讲话。  2003年10月20~21日,APEC第1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曼谷举行。此前,10月18日举行了APEC部长级会议,19日举行了APEC工商领导人会议。  APEC今年的这三次最重要的会议,是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依然缓慢、WTO多哈回合谈判搁浅和国际恐怖活动猖獗的形势下召开的。包括美、中、日、俄等大国
期刊
无论从沙特的国情,还是从其内外政策、以及王室的利害关系看,都无法判定沙特王室与美国为敌。    900页中的28页    7月24日,美国国会公布了一份长达900页有关9.11事件前情报工作的调查报告,其中涉及沙特阿拉伯(以下简称沙特)的28页以保护情报来源为由未予公布。但报告称沙特政府与9.11事件有染,沙特一些高级官员曾向多个慈善机构和其他组织提供了数百万美元,这些钱可能用于资助9.11恐怖袭
期刊
为什么恐怖分子“千里迢迢”来美国?     9.11事件是人类史上的一大悲剧。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国情咨文》时,“悲痛”地对美国民众说:“为什么他们(恐怖分子)要袭击我们﹖是因为我们和全世界都爱好自由,恐怖分子却憎恨我们乃至全世界的民主和自由的生活方式,9.11事件是对美国乃至全世界自由的生活的挑战。”   我实在不能苟同这样的观点。首先,为什么恐怖分子“千里迢迢”来到美国并“潜伏多年”,只是
期刊
失窃的苏联文件披露了克格勃曾试图摧毁美国基础设施的绝密计划   “苏联曾经想摧毁美国的基础设施!”这听起来有些像天方夜谭,但在冷战时期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小人物泄露天机    在苏联庞大的克格勃机构中,瓦西里·米特罗林只是一个位卑言轻的小人物,但他却在曝光克格勃绝密文件的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年,米特罗林奉上司的命令整理一些秘密文件,于是便开始有计划地窃取一些秘密报告。此后多年,米特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