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虚拟社区诞生时间虽不长,但已经拥有众多用户,用户之间的交流也在成倍增长,人们显然已习惯通过网络结识新朋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逐渐被网络关系取代。调查显示:MSN、微博、QQ等这些本应让我们联系更加紧密的网络社交平台,可能导致人类越来越孤独。
网络社区是否会助长“城市孤独症”?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4月2日“世界孤独症日”到来之际,我们一起探讨。
越“社交”越孤独
关于社交网站给人际关系带来的冲击,各界早有思考。2011年1月揭晓的金球奖最大赢家——《社交网络》,描写了社交网络对人与人之间交往模式的改变。孤独、寂寞的男主角马克,轻轻点击鼠标就俘获超过133万名“好友”。但现实生活中,他最好的朋友在起诉他。
朋友意味着什么?有专家指出,社交网站所带来的人际关系正变得肤浅而低质。一个人在社交网站上动不动就拥有成千上万的“好友”,这看似加深了人和人之间的了解,但实则毁灭着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比如分手了的情侣,只需在主页上把对方拉入“黑名单”,就可以让对方从自己的世界中彻底消失。
西班牙《国家报》曾预言,孤独将成为21世纪不断蔓延的“社会瘟疫”。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样的预言。在接受调查的2000多名英国人中,约有1/1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常常感到孤独。尤其是18岁到34岁的人群,感到孤独的人占六成,而55岁以上的人群感到孤独的只占35%。调查结果还显示:有1/3的人习惯在网络上和自己的家人及朋友联系,而非真正去探望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病症存在已久
“人们为了生存而聚集于城市,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居留于城市。”亚里士多德这句话说明了城市的魅力所在。社会学家也认为,交往是城市文明的核心要素。可现在,冷漠和孤独几乎成了一种流行病,不要说陌生人之间,就是邻居之间,陌生程度也让人瞠目结舌。
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有人死去数日数月邻居竟然不知。如:2005年8月,长春市朝阳区某小区三楼两母女死数日,尸体腐烂无人问;2010年11月,澳大利亚昆州一所公寓内,一对老迈母女被发现死亡时间超过数月……这些事实都在指向一个结果: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冷漠,生活在闹市中的个体也越发孤独。尤其在那些人口流动频繁的城市,太多的“陌生人”长期聚集在一起,大家习惯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久而久之产生习惯性冷漠。这样的城市,冷漠指数一般都很高。
这种孤独感在网络时代尤其显得突出。“离开谁都能过,没有必要见面。”网友“潇远有约”认为,网络科技发达了,在网上可解决一切。“潇远有约”从事网上业务,整天呆在家里,不用出去工作。他有许多朋友,但以网络认识和联系的居多,“电脑一关,感觉空落落的,有些孤独,还是希望与朋友见面聊聊天。”
预防还需提前行动
研究者认为,现代化的联系方式缓解了人们的孤独感,但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感。人与人的肢体接触越来越弱化的同时,隐藏在其背后的距离却在不断扩展。如今人们借助互联网就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伪装成另外的人。这个充满无数关系的虚拟世界具有一个重要特性:无需与他人见面便可与之保持联系。调查显示: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网络联系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大城市中只有一人居住的住宅占据了住宅总数的1/3。
长期从事孤独症特殊教育的专家颜家睦指出,“城市孤独症”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正常交往,不利于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应引起都市人的高度重视。
颜家睦提醒人们,在网络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应注意避免过分地依赖网络,沉溺于网上虚拟的世界。要经常走出家门,与朋友聚会,参加集体活动,加入公益组织,从事户外运动,避免成为“宅一族”。
此外,人们应该认识到,人是社会人,需要人与人的互动。互相的学习和交流,人才能更好的社会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否则就是一个“动物人”。同时,有关部门也该对“城市孤独症”有足够的认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睦相处需要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当然,社会各界也应该多些人文关怀。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专业组织和团队,比如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等,通过专业人员开展公益性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这可能会大大减少人们的“孤独感”。
网络社区是否会助长“城市孤独症”?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4月2日“世界孤独症日”到来之际,我们一起探讨。
越“社交”越孤独
关于社交网站给人际关系带来的冲击,各界早有思考。2011年1月揭晓的金球奖最大赢家——《社交网络》,描写了社交网络对人与人之间交往模式的改变。孤独、寂寞的男主角马克,轻轻点击鼠标就俘获超过133万名“好友”。但现实生活中,他最好的朋友在起诉他。
朋友意味着什么?有专家指出,社交网站所带来的人际关系正变得肤浅而低质。一个人在社交网站上动不动就拥有成千上万的“好友”,这看似加深了人和人之间的了解,但实则毁灭着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比如分手了的情侣,只需在主页上把对方拉入“黑名单”,就可以让对方从自己的世界中彻底消失。
西班牙《国家报》曾预言,孤独将成为21世纪不断蔓延的“社会瘟疫”。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样的预言。在接受调查的2000多名英国人中,约有1/1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常常感到孤独。尤其是18岁到34岁的人群,感到孤独的人占六成,而55岁以上的人群感到孤独的只占35%。调查结果还显示:有1/3的人习惯在网络上和自己的家人及朋友联系,而非真正去探望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病症存在已久
“人们为了生存而聚集于城市,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居留于城市。”亚里士多德这句话说明了城市的魅力所在。社会学家也认为,交往是城市文明的核心要素。可现在,冷漠和孤独几乎成了一种流行病,不要说陌生人之间,就是邻居之间,陌生程度也让人瞠目结舌。
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有人死去数日数月邻居竟然不知。如:2005年8月,长春市朝阳区某小区三楼两母女死数日,尸体腐烂无人问;2010年11月,澳大利亚昆州一所公寓内,一对老迈母女被发现死亡时间超过数月……这些事实都在指向一个结果: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冷漠,生活在闹市中的个体也越发孤独。尤其在那些人口流动频繁的城市,太多的“陌生人”长期聚集在一起,大家习惯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久而久之产生习惯性冷漠。这样的城市,冷漠指数一般都很高。
这种孤独感在网络时代尤其显得突出。“离开谁都能过,没有必要见面。”网友“潇远有约”认为,网络科技发达了,在网上可解决一切。“潇远有约”从事网上业务,整天呆在家里,不用出去工作。他有许多朋友,但以网络认识和联系的居多,“电脑一关,感觉空落落的,有些孤独,还是希望与朋友见面聊聊天。”
预防还需提前行动
研究者认为,现代化的联系方式缓解了人们的孤独感,但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感。人与人的肢体接触越来越弱化的同时,隐藏在其背后的距离却在不断扩展。如今人们借助互联网就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伪装成另外的人。这个充满无数关系的虚拟世界具有一个重要特性:无需与他人见面便可与之保持联系。调查显示: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网络联系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大城市中只有一人居住的住宅占据了住宅总数的1/3。
长期从事孤独症特殊教育的专家颜家睦指出,“城市孤独症”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正常交往,不利于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应引起都市人的高度重视。
颜家睦提醒人们,在网络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应注意避免过分地依赖网络,沉溺于网上虚拟的世界。要经常走出家门,与朋友聚会,参加集体活动,加入公益组织,从事户外运动,避免成为“宅一族”。
此外,人们应该认识到,人是社会人,需要人与人的互动。互相的学习和交流,人才能更好的社会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否则就是一个“动物人”。同时,有关部门也该对“城市孤独症”有足够的认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睦相处需要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当然,社会各界也应该多些人文关怀。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专业组织和团队,比如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等,通过专业人员开展公益性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这可能会大大减少人们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