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甲子并不算长,风华正茂的中国心胸医学,正在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与执着努力。
这家医院所走过的历程,正是中国心胸医学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卫生水平快速提高、医疗技术从追赶发达国家到进入世界一流阵营的发展历程的缩影。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更迭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按照天干地支的纪年方式,一个甲子是60年,于中国人而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是一个值得隆重纪念的时刻。一甲子,既是一个纪年周期的结束,又是新时代的开始。
成立于1957年的上海市胸科医院,今年正逢60周年。这是新中国第一家以诊治心胸疾病为主的专科医院 ,几代胸科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 ,创造了无数个国内乃至世界胸科医学领域的“第一 ”,为新中国心胸学科发展史做出杰出贡献 ,成为我国心胸医学专业人才的发源地。
站在一甲子的分界线上回望,这家医院所走过的历程,正是中国心胸医学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卫生水平快速提高、医疗技术从追赶发达国家到进入世界一流阵营的发展历程的缩影。
过去的60年,也是中国疾病谱发生巨大变化的60年。中国从肺结核大国,到现在成为肺部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中国人从大量存在营养不良到如今生活方式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面对变化,中国的医疗工作者和科研人员,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出发,在实践中建立起适合中国患者的医疗理念和诊疗方式。60年来,中国的医生们在心胸医学专科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用不懈的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的心胸医学学科特色。
胸科医院院长潘常青认为,未来,胸科医院要成为一家一流医院,从临床型医院转向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医院,以科研促进临床医疗服务的提升,满足患者对医疗更高的需求。胸科医院将继续弘扬品牌优势,以世界为舞台,打造精品的专科医院,扩大在世界同行和国外患者中的影响力。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胸科医疗,将有能力为世界各地的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心胸医学到底有多强?未来,中国心胸医学将怎样满足患者对医疗更高、更加多元的需求?透过上海市胸科医院一甲子的故事,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高起点上建立,中国首家胸科专科医院
外地游客印象中的上海,淮海路一定是不可错过的去处;而在心胸疾病患者的口碑中,坐落在淮海西路上的上海市胸科医院,同样是不得不提的一家医院。每天,到上海市胸科医院就诊的数千名患者中,60%来自外地,他们带着自己的病历、检查报告,到这里寻求更精准的诊断和更好的治疗。
信任,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很多人不知道,上海市胸科医院,还有自己的“史前史”。
和上海几家百年老院一样,上海市胸科医院的前身,与上世纪初上海的教会医院有关,当时的西方医生将现代医学带进中国,完成了现代医学跨入中国的第一步。
上海市胸科医院在1957年前曾经历过四个阶段,从1888年开始,使用过四个名字,分别是同仁医院附属妇孺医疗所、广仁医院、宏仁医院、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宏仁医院。
到了1956年,当时的上海市卫生局有了建立一家胸科专科医院的设想,当年,由医学大家顾恺时起草的“上海市立胸部外科医院 ”计划得到上海市卫生局的积极支持。在上海市卫生局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第二医学院的通力合作 ,以及以顾恺时为主的筹建者们的辛勤努力之下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筹备 ,上海市胸科医院于 1957年11月2日正式宣告成立。上海市胸科医院建立时设立在原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宏仁医院的旧址 (北京西路 361号),首任院长为黄家驷 ,副院长兰锡纯、顾恺时。
建院初期 ,胸科医院设有胸外科 (含心外科)、心脏内科、肺内科、麻醉科、放射科 ,及细菌、生化、病理、肺功能、生理、心电图等 6个实验室 ;设有 7个病室 ,222张床位 ;医院有职工 364人。与今天医院的规模相比,初创时的上海市胸科医院不算大,但却因为汇集了黄家驷、兰锡纯、顾恺时、吴绍青、徐昌文、黄铭新、吴珏、丁果等一大批知名的医学专家而名声大震,石美鑫、王一山、冯卓荣、王敏生、叶椿秀、孙大金、朱洪生、郑道声、徐济民等都曾在医院工作过。
1983年,在“全国心脏血管外科学术”交流会上, 顾恺时与黄家驷、吴英恺、兰锡纯等被誉为我国胸心外科四大先驱和奠基人;其中顾恺时、黄家驷、兰锡纯三位是上海市胸科医院首任领航人,可见胸科医院的人才起点和学术起点之高。
我国著名的胸心外科专家顾恺时,可谓一代名流,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除了医学上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成员、上海市政协一届至七届委员、上海市劳动模范。
顾恺时1947年赴美国 MayoClinic(梅奥诊所)研修外科和胸外科,1948年转入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进修,是接受过严苛医学训练的医学专家。
1956年,顾恺时将自己拥有250张病床的私立南洋医院无偿捐献给国家,然后与黄家驷、兰锡纯等共同筹建上海市胸科医院,任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兼胸外科副主任;1985年起任上海市胸科醫院名誉院长。
作为我国胸心外科的奠基人之一, 顾恺时为中国胸心外科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早在 1951年,他就开展了治疗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的肺叶切除术。1954年,首创以“骨膜外塑胶球填充术”治疗双侧空洞型肺结核。1957年,创制无缝塑料纤维人工血管,并成功施行胸主动脉病切除、血管移植术,同年以他为主,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鼓泡式人工心肺机。1958年7月鼓泡式人工心肺机首次应用于临床,为一名患“肺动脉漏斗部狭窄”的 12岁女孩施行体外循环下的心内直视术,获得成功。同年,他在国内率先施行第一例全肺切除术也获得成功。1960年,他首创心脏二尖瓣扩张器并成功施行风心左径二尖瓣交界分离术。1962年,他以国产人工心肺机在体外循环下实施主动脉全弓及动脉瘤切除,以自制的无缝塑料纤维行人工血管移植术。1963年,他开展结肠代食管治疗晚期食管癌。 事实上,中国的医疗机构在临床科研上本就有着国外医院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中国医院病人多,为临床科研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潘常青院长认为,胸科医院有如此丰富的科研资源,也有勇于创新的优秀传统,再加上医院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胸科医院未来在临床科研上一定会大有作为。胸科医院的目标是要成为精品、专科、研究型医院。“我们医生的所有科研成果,不仅代表胸科医院,更代表上海乃至全国的一流水平。”
为了鼓励医务人员投身科研,胸科医院制定了一套支持和鼓励机制,支持医务人员将临床上的发现总结和提升为科研课题,最终再回到临床,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除了建设中心实验室、生物样本库等硬件设施,胸科医院正在推行“研究型护士”等举措,为科研人员投入临床科研创造更好的软环境。
近几年,胸科医院在科研上收获颇丰,连续两年获得科技部重大项目,医院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也有了不少转化成果。
潘常青院长认为,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胸学科的临床实力和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已经获得认可,接下来,医院应该在科研上体现出自己的水平。他希望,在心胸学科领域,中国人能够拿出自己更多的标准和指南,为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研的发展,首先需要人才,也需要更多的国际交流来促进人才的成长。为此,胸科医院加大了在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上的支持力度,这些年,专业领域內各种会议上,胸科人的声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地。
聚焦服务创新,让医疗更加温暖
过去的五年,“获得感”是中国社会的热词,人民的获得感,成为衡量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标准。十九大报告在论述民生时提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是民众获得感的重要源泉。
医疗,事关民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无论世界潮流如何改变,胸科人坚信,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才是一家医院最重要的职责。什么样的医疗才能叫“好的医疗”?
好医疗,就是将病人围着医生变为医生围着病人转,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MDT),就是最佳体现。这种诊疗模式关注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将不同学科集中在一起讨论患者病情,为患者寻求最恰当的治疗方案。事实上,在MDT概念出现之前,胸科医院几十年来已经将这一模式贯穿到诊疗中。副院长范小红介绍,由于心脏、肺部疾病往往比较复杂和严重,多学科联合讨论模式是胸科医院的传统,在遇到疑难患者时,包括影像学、病理科、内科、外科的医生在一起讨论,是多年来固定的工作方式。
当然,多学科联合诊疗的水平,还要由各个亚学科的水平所决定。为了让各个亚学科诊疗能力紧跟世界一流学科发展水平,胸科医院最近几年大力促进亚学科的实体化建设,让年轻的优秀人才承担起亚学科发展的重任。心血管疾病学的冠心病科、房颤诊治中心、心脏急重症科、心脏起搏器科、结构性心脏病科;胸部肿瘤学的食管外科、纵隔外科、肺移植外科、危重症呼吸病、介入呼吸病等亚学科,这些年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好医疗,就是切实为患者解决实际难题,聚焦肿瘤化疗患者的日间病房,就是如此。胸科医院有超过30%的患者为肿瘤化疗病人,为了提高服务效率,胸科医院自2006年就在各病区推行了日间模式,在当时大大提升了病房周转效率。可近年来,患者基数愈加庞大,周转效率各科不均,为了让病人得到更适宜服务,胸科医院再次聚焦患者需求,大刀阔斧进行流程改造和病房改建,为肿瘤化疗病人推出了“量身定制”集中化管理的日间病房。此病房运行以来,月度最高收治病人数为1034,平均住院时间从2天降至0.27天,日平均57.1人次,单日最多收治患者82人。此外,精简高效的运行,也为患者大量节省了医疗费用,平均下降15%。
好医疗,就是创新思维,想患者未想,把服务做在前头,与日间病房同时启动的自助入院系统,就是科技与服务的最佳结合。在胸科医院日间病房外显眼处,摆放着两台自助入院机。化疗患者住院时无需再前往医院的出入院处,只需要在机器上刷医保卡或就医磁卡,5分钟内便可办好所有流程,机器支持现金、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所有支付方式。而以往,患者需在出入院处排队几十分钟至1个多小时。科技提高服务,不仅显性体现在患者就医流程,也体现在医疗服务流程,与日间病房配套推出的还有“医嘱套餐”,医院在医生的日间专用医嘱界面中提供了20个“医嘱套餐”,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准确率,让医生从部分无效操作时间中解放出来,回归与患者的诊疗和沟通中。胸科医院党委书记郑宁说,“评价一家医院的医疗服务好不好,患者口碑最重要。新时代,胸科医院要继续做好自己的品牌和口碑,为更多患者做好服务。”
将“上海胸科”建设成国际品牌——新时代,上海市胸科医院有了自己的新目标。一个甲子并不算长,风华正茂的中国心胸医学,正在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与执着努力。
这家医院所走过的历程,正是中国心胸医学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卫生水平快速提高、医疗技术从追赶发达国家到进入世界一流阵营的发展历程的缩影。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更迭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按照天干地支的纪年方式,一个甲子是60年,于中国人而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是一个值得隆重纪念的时刻。一甲子,既是一个纪年周期的结束,又是新时代的开始。
成立于1957年的上海市胸科医院,今年正逢60周年。这是新中国第一家以诊治心胸疾病为主的专科医院 ,几代胸科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 ,创造了无数个国内乃至世界胸科医学领域的“第一 ”,为新中国心胸学科发展史做出杰出贡献 ,成为我国心胸医学专业人才的发源地。
站在一甲子的分界线上回望,这家医院所走过的历程,正是中国心胸医学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卫生水平快速提高、医疗技术从追赶发达国家到进入世界一流阵营的发展历程的缩影。
过去的60年,也是中国疾病谱发生巨大变化的60年。中国从肺结核大国,到现在成为肺部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中国人从大量存在营养不良到如今生活方式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多。面对变化,中国的医疗工作者和科研人员,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出发,在实践中建立起适合中国患者的医疗理念和诊疗方式。60年来,中国的医生们在心胸医学专科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用不懈的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的心胸医学学科特色。
胸科医院院长潘常青认为,未来,胸科医院要成为一家一流医院,从临床型医院转向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医院,以科研促进临床医疗服务的提升,满足患者对医疗更高的需求。胸科医院将继续弘扬品牌优势,以世界为舞台,打造精品的专科医院,扩大在世界同行和国外患者中的影响力。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胸科医疗,将有能力为世界各地的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心胸医学到底有多强?未来,中国心胸医学将怎样满足患者对医疗更高、更加多元的需求?透过上海市胸科医院一甲子的故事,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高起点上建立,中国首家胸科专科医院
外地游客印象中的上海,淮海路一定是不可错过的去处;而在心胸疾病患者的口碑中,坐落在淮海西路上的上海市胸科医院,同样是不得不提的一家医院。每天,到上海市胸科医院就诊的数千名患者中,60%来自外地,他们带着自己的病历、检查报告,到这里寻求更精准的诊断和更好的治疗。
信任,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很多人不知道,上海市胸科医院,还有自己的“史前史”。
和上海几家百年老院一样,上海市胸科医院的前身,与上世纪初上海的教会医院有关,当时的西方医生将现代医学带进中国,完成了现代医学跨入中国的第一步。
上海市胸科医院在1957年前曾经历过四个阶段,从1888年开始,使用过四个名字,分别是同仁医院附属妇孺医疗所、广仁医院、宏仁医院、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宏仁医院。
到了1956年,当时的上海市卫生局有了建立一家胸科专科医院的设想,当年,由医学大家顾恺时起草的“上海市立胸部外科医院 ”计划得到上海市卫生局的积极支持。在上海市卫生局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第二医学院的通力合作 ,以及以顾恺时为主的筹建者们的辛勤努力之下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筹备 ,上海市胸科医院于 1957年11月2日正式宣告成立。上海市胸科医院建立时设立在原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宏仁医院的旧址 (北京西路 361号),首任院长为黄家驷 ,副院长兰锡纯、顾恺时。
建院初期 ,胸科医院设有胸外科 (含心外科)、心脏内科、肺内科、麻醉科、放射科 ,及细菌、生化、病理、肺功能、生理、心电图等 6个实验室 ;设有 7个病室 ,222张床位 ;医院有职工 364人。与今天医院的规模相比,初创时的上海市胸科医院不算大,但却因为汇集了黄家驷、兰锡纯、顾恺时、吴绍青、徐昌文、黄铭新、吴珏、丁果等一大批知名的医学专家而名声大震,石美鑫、王一山、冯卓荣、王敏生、叶椿秀、孙大金、朱洪生、郑道声、徐济民等都曾在医院工作过。
1983年,在“全国心脏血管外科学术”交流会上, 顾恺时与黄家驷、吴英恺、兰锡纯等被誉为我国胸心外科四大先驱和奠基人;其中顾恺时、黄家驷、兰锡纯三位是上海市胸科医院首任领航人,可见胸科医院的人才起点和学术起点之高。
我国著名的胸心外科专家顾恺时,可谓一代名流,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除了医学上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成员、上海市政协一届至七届委员、上海市劳动模范。
顾恺时1947年赴美国 MayoClinic(梅奥诊所)研修外科和胸外科,1948年转入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进修,是接受过严苛医学训练的医学专家。
1956年,顾恺时将自己拥有250张病床的私立南洋医院无偿捐献给国家,然后与黄家驷、兰锡纯等共同筹建上海市胸科医院,任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兼胸外科副主任;1985年起任上海市胸科醫院名誉院长。
作为我国胸心外科的奠基人之一, 顾恺时为中国胸心外科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早在 1951年,他就开展了治疗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的肺叶切除术。1954年,首创以“骨膜外塑胶球填充术”治疗双侧空洞型肺结核。1957年,创制无缝塑料纤维人工血管,并成功施行胸主动脉病切除、血管移植术,同年以他为主,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鼓泡式人工心肺机。1958年7月鼓泡式人工心肺机首次应用于临床,为一名患“肺动脉漏斗部狭窄”的 12岁女孩施行体外循环下的心内直视术,获得成功。同年,他在国内率先施行第一例全肺切除术也获得成功。1960年,他首创心脏二尖瓣扩张器并成功施行风心左径二尖瓣交界分离术。1962年,他以国产人工心肺机在体外循环下实施主动脉全弓及动脉瘤切除,以自制的无缝塑料纤维行人工血管移植术。1963年,他开展结肠代食管治疗晚期食管癌。 事实上,中国的医疗机构在临床科研上本就有着国外医院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中国医院病人多,为临床科研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潘常青院长认为,胸科医院有如此丰富的科研资源,也有勇于创新的优秀传统,再加上医院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胸科医院未来在临床科研上一定会大有作为。胸科医院的目标是要成为精品、专科、研究型医院。“我们医生的所有科研成果,不仅代表胸科医院,更代表上海乃至全国的一流水平。”
为了鼓励医务人员投身科研,胸科医院制定了一套支持和鼓励机制,支持医务人员将临床上的发现总结和提升为科研课题,最终再回到临床,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除了建设中心实验室、生物样本库等硬件设施,胸科医院正在推行“研究型护士”等举措,为科研人员投入临床科研创造更好的软环境。
近几年,胸科医院在科研上收获颇丰,连续两年获得科技部重大项目,医院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也有了不少转化成果。
潘常青院长认为,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胸学科的临床实力和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已经获得认可,接下来,医院应该在科研上体现出自己的水平。他希望,在心胸学科领域,中国人能够拿出自己更多的标准和指南,为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研的发展,首先需要人才,也需要更多的国际交流来促进人才的成长。为此,胸科医院加大了在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上的支持力度,这些年,专业领域內各种会议上,胸科人的声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地。
聚焦服务创新,让医疗更加温暖
过去的五年,“获得感”是中国社会的热词,人民的获得感,成为衡量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标准。十九大报告在论述民生时提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是民众获得感的重要源泉。
医疗,事关民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无论世界潮流如何改变,胸科人坚信,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才是一家医院最重要的职责。什么样的医疗才能叫“好的医疗”?
好医疗,就是将病人围着医生变为医生围着病人转,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MDT),就是最佳体现。这种诊疗模式关注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将不同学科集中在一起讨论患者病情,为患者寻求最恰当的治疗方案。事实上,在MDT概念出现之前,胸科医院几十年来已经将这一模式贯穿到诊疗中。副院长范小红介绍,由于心脏、肺部疾病往往比较复杂和严重,多学科联合讨论模式是胸科医院的传统,在遇到疑难患者时,包括影像学、病理科、内科、外科的医生在一起讨论,是多年来固定的工作方式。
当然,多学科联合诊疗的水平,还要由各个亚学科的水平所决定。为了让各个亚学科诊疗能力紧跟世界一流学科发展水平,胸科医院最近几年大力促进亚学科的实体化建设,让年轻的优秀人才承担起亚学科发展的重任。心血管疾病学的冠心病科、房颤诊治中心、心脏急重症科、心脏起搏器科、结构性心脏病科;胸部肿瘤学的食管外科、纵隔外科、肺移植外科、危重症呼吸病、介入呼吸病等亚学科,这些年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好医疗,就是切实为患者解决实际难题,聚焦肿瘤化疗患者的日间病房,就是如此。胸科医院有超过30%的患者为肿瘤化疗病人,为了提高服务效率,胸科医院自2006年就在各病区推行了日间模式,在当时大大提升了病房周转效率。可近年来,患者基数愈加庞大,周转效率各科不均,为了让病人得到更适宜服务,胸科医院再次聚焦患者需求,大刀阔斧进行流程改造和病房改建,为肿瘤化疗病人推出了“量身定制”集中化管理的日间病房。此病房运行以来,月度最高收治病人数为1034,平均住院时间从2天降至0.27天,日平均57.1人次,单日最多收治患者82人。此外,精简高效的运行,也为患者大量节省了医疗费用,平均下降15%。
好医疗,就是创新思维,想患者未想,把服务做在前头,与日间病房同时启动的自助入院系统,就是科技与服务的最佳结合。在胸科医院日间病房外显眼处,摆放着两台自助入院机。化疗患者住院时无需再前往医院的出入院处,只需要在机器上刷医保卡或就医磁卡,5分钟内便可办好所有流程,机器支持现金、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所有支付方式。而以往,患者需在出入院处排队几十分钟至1个多小时。科技提高服务,不仅显性体现在患者就医流程,也体现在医疗服务流程,与日间病房配套推出的还有“医嘱套餐”,医院在医生的日间专用医嘱界面中提供了20个“医嘱套餐”,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准确率,让医生从部分无效操作时间中解放出来,回归与患者的诊疗和沟通中。胸科医院党委书记郑宁说,“评价一家医院的医疗服务好不好,患者口碑最重要。新时代,胸科医院要继续做好自己的品牌和口碑,为更多患者做好服务。”
将“上海胸科”建设成国际品牌——新时代,上海市胸科医院有了自己的新目标。一个甲子并不算长,风华正茂的中国心胸医学,正在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与执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