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与不让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位,后借座邻座。到南充后,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把老人“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恳请挤一挤,被拒,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充耳不闻。大约5分钟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自己位置。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结果遭到年轻人反击:“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引擎:在这则材料中,关键人物是“老人的女儿”和“年轻人”,中心事件是“是否应该让座”,写作时应围绕着关键人物和中心事件,对此,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构思:(1)年轻女孩可以不给老年人让座;(2)年轻女孩应该给老年人让座。
  从“年轻女孩可以不给老年人让座”的角度进行构思,理由如下:(1)在动车车厢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若将道德义务不分场合无限扩大,必将摧毁维护权利的边界。(2)女大学生手握“合同”上车,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此乃天经地义之事。动车车票对应的是更为清晰的座号,老人的女儿的说法,显然是在用道德去绑架人家的私德。(3)老人的女儿忘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造成老人站着局面的并不是女大学生,而恰恰是他们自己。规避自身的问题,将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到女大学生身上,挥起道德的大棒批评年轻人,这样做不妥。(4)现代社会,我们还是要多讲契约精神,少用道德去要求别人。如果非要讲道德,那不妨多用道德去要求自己,而不是去忙着给别人立规矩。
  从“年轻女孩应该给老年人让座”的角度进行构思,理由如下:(1)世上不止有法,还有情。从法和理的角度上可以不让座,但从情的角度上应该让。毕竟老人年事已高,站久了受不了;如果拒绝,未免不近人情。(2)人生不止有对与错,还有对与更对。所谓更对,就是推己及人的体贴、助人为乐的自觉和与人为善的优雅。当事人当然有权利不让座,但若能体谅老人的不易,让她挤一挤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3)谁都会垂垂老矣,需要年轻人帮助,谁的家中也都有年迈老人,一个社会之所以充满希望,一定是因为法理情都发育成熟,守法讲理有人情味。如此,人与人之间就会更融洽。(4)尊老爱幼能体现出个人的基本素质和品德,而尊敬不仅要表现在口头,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行动之中。老来受尊敬,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更是大家赋予老人出行时约定俗成的一项“特权”。
  现场作文一
  规则不能被道德打败
  □任 卓
  看病老人借座被拒,后又遭年轻人反击:“坐自己位置错了吗?”或许有人认为这个年轻人太没人情味了,但在我看来,规则是不能被打破的。
  道德,是人類自古以来就传承的美好传统;规则,是我们整个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为准绳。如果我们过于重视道德而忽视规则的话,那结果可想而知,社会将没有公平可言,触犯法律的人也可能因为道德方面的“不得已”而逃过法律的制裁,整个社会将会陷入道德的泥潭,混乱不堪。当然,如果只有规则而没有道德也是不行的,冷冰冰的规则固然可使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没有温情的社会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所以让道德引领人们去遵守社会规则,才能创造一个美好社会。
  如果我们太过夸大道德的作用,那么规则的天平将会倾斜。中年男子让座是其美好道德的体现,女大学生拒绝让座是其遵守规则的表现,这种情况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看病的老人不应该用所谓的传统美德去试图打破规则的天平。如果人人都像老人的女儿说的那样挤一挤,结果只能让社会越来越混乱。所以在规则面前,不能偏向道德,道德应该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存在。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公平正义;只有这样,道德才能焕发光彩。
  触犯规则,其实也是在触犯道德。林肯说过:“法律是显露的道德。”老人的票只是到达营山,而其想借座到达成都这显然是触犯了规则,而其又用道德去批评遵守规则的女大学生,这显然是荒唐的。触犯规则就应接受惩罚,规则面前不容许道德辩护。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名学生违规从哈佛图书馆带出一本书,第二天图书馆就被大火烧成了废墟,显然,这本书成为了图书馆唯一珍藏的书。他选择归还这本书。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名学生太棒了,做了件大好事,但你不要忘了,他其实已经打破了规则。
  规则是这个社会维护公平正义最有效的武器。有人说它冰冷,有人说它残酷,但我认为,它虽然冰冷,却是最“称职”的。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有什么苦衷,不管你曾经做过多么伟大的事,规则总是用最为公平而严苛的目光看穿违规者的内心深处。它冷漠,但公正,不带任何私心,审视我们的所作所为。
  规则的天平不容倾斜,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社会的规则,守护好规则这一准绳,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充满公平与正义!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分析透彻的议论佳作。文章题目“规则不能被道德打败”简洁生动,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辩证地分析“道德”与“规则”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第二、三、四自然段,进一步探讨了规则和道德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语言精彩流畅。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7分+发展等级18分=55分
  现场作文二
  规则与道德
  □赵 柳
  老人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人多只买了到营山的座位,随后借座他座,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拒绝“挤一挤”。在我看来,年轻人的做法虽与传统的敬老不符,却能彰显规则的作用。
  于道德角度来看,老人是长辈,身体又不好,年轻人理应让座。可若是长辈的行为违背了规则呢?规章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为大多数人而服务的,当少数人为一己私利而冲破规则时,良好的秩序也会被破坏。规则不似道德,道德是因人而定的精神准则,规则则像铁面无私的“包青天”,白纸黑字地指明各项要求。如果说年轻人该有敬老的道德,那么老人在借座前也该想到别人有买票坐自己位置的权利。这时,一定的规则才能保证人们之间平等的权利。   我们需要规则的约束。不成规矩,何以方圆?先有规矩,而后可在规矩中灵活变通。我国坚持公有制经济,渐渐加入其他成分,因为大的框架是不可动摇的。同样,当道德与规则发生冲突时,我们要在规则的框架下考虑。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接电话被女儿举报,若真的接电话时不小心出现交通事故,所威胁的不只是自己和家人的生命,更无视了法律的尊严,所以我支持那个女儿的做法。規则的作用在于对人们的行为划出一个禁区,提醒人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无形中,规则这只大手为我们扫除了为所欲为的现象,创造出一个安定的社会。
  动车有动车的规则,打乱原有的秩序,最后不得不靠道德来收场。换个角度说,老人到站不下车也不道德吧。女大学生反驳说:“坐自己位置错了吗?”这一句提醒我们,她是按规则办事的,为何听从不守规矩之人!我国虽是礼仪之邦,但仍需要遵法守则。法不容情,我国的各项制度正日益完善,在时间的推移下必将展现传统道德不具备的独特魅力。
  当然,规则与道德并不对立,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规则会变成前提,只有把规则的地基打牢,才能建造道德大厦。不要让道德绑架规则,真正的有德之人应该清醒、理智,这样,道德和规则相得益彰,社会将更加和谐。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结构严谨而有序,段与段之间曲折转换,细密而有逻辑性,能够吸引读者读下去。作者没有依赖例证来堆砌文章,而是以具有思辨性的分析论证去带动材料,导出观点,分析和论述有效地将观点和材料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8分+发展等级18分=56分
  规则之外?情理之中!
  □赵涵羽
  四川达州一八旬老人坐动车去看病,因未买到全程票想同他人挤挤却遭拒。面对老人女儿的感叹,年轻人的反击理直气壮:“坐自己位置错了吗?”难道在规则面前,我们真的能弃道德于不顾吗?但在我看来,道德往往比规则更重要。
  为老人让座,是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在动车上无视老人窘境的几个年轻人就没有做到这一点!这是一位年过八十、没有座位的带病老人,无论在什么国家,在什么场合,我们都提倡为她让座!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世界人民共同提倡的美德。大学生也好,文盲也罢,都不该在为老人让座这件事上犹豫,规则固然重要,但道德亦是为人做事的根本。在捍卫自己身下方寸之地的同时,有谁曾问问自己的内心,还有没有给道德也留下空间?
  世间有无穷事,有些是非分明,但有些却是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的。我们不妨把关注点挪开,别抓着条条框框不放,也不要把规则作为掩饰自己的堂而皇之的挡箭牌。坐自己的位置没有错,当然,坐自己花钱买来的座位何错之有?我们缺少的只不过是一些人情味儿,一颗悲悯的心。社会之大,人并不是只能做“对”的事,有时不妨偶尔善意地“错”一次,为道德后退一步。就像你不再据理力争属于你的座位,不再为了规则而漠视道德,把座位让给一个处于劣势的老人,你不会因此而失去什么,反而会收获一份温暖,拥有更为可贵的力量。
  规则必要时可以修改,但道德不能。被人敬仰、值得遵守的规则都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从前美国“黑人不能上白人能上的学校”的规则,中国古时候女子的“三从四德”都是荒唐可笑、违背道德的产物,这样的“规则”只能被唾弃,最终被打破。那么,动车上的年轻人,诚然,座位是你们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并没有规则告诉你,不能把座位让给一个困难中的老人。说什么“坐自己位置错了吗”,归根结底,还是心中的冷漠与自私在作怪。我们应该少去斤斤计较,多用心待人,让道德前进一步。
  无法想象只有冰冷规则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依靠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生活。在规则面前,让道德也做一杆秤,往理性中注入感性,在心里供一尊佛,生出悲悯的枝桠。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立意新颖的议论佳作。文章跳出“规则”的窠臼,提出了“道德往往比规则更重要”的论点,既紧扣作文材料,立意又别致新颖。作者依次从“传统美德”“对与错”“道德不能让步”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文章结尾,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从而强化了文章的观点。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流畅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8分+发展等级19分=57分
其他文献
一、奥赛罗的双重身份  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由其双重身份决定。奥赛罗是摩尔人,遭人歧视,这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奥赛罗还是一名被人敬仰的将军,受人愛戴。奥赛罗与苔丝德蒙娜这位威尼斯白人贵族小姐结婚,使得奥赛罗的双重身份更具有张力,也成为了奥赛罗身份认同危机的导火线。  二、奥赛罗的身份认同失败  从作品创作意图而言,人物代表一个社会阶层或者一个群体。苔丝德蒙娜是威
期刊
【学以致用】  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追忆过去?为什么在生活节奏快到窒息的今天仍有人愿意排几个小时的队去等“老上海的味道”?简而言之,这是一种情怀。  得知“阿大葱油饼”因为无证经营将被取缔,我不禁扼腕叹息。人们拼命地追忆,但老上海的味道离我们终究是越来越远了。  一纸证书能代表什么?是代表与领导的亲疏有别?是代表这是个法制社会?亦或是代表有了证书便有了安全的保障?芬兰是一个无需驾照的国家,却是全世界
期刊
這部剧本的突出特色是主人公麦克白并非正面人物的代表,而是一个泯灭人性的野心家。剧中讲述的是麦克白——中世纪苏格兰的一名将军——在成功抵御外侵归来的路上,偶遇三个女巫,女巫预言他会成为国王,于是,麦克白在夫人的怂恿和教唆下杀害了国王邓肯,篡夺了王位。其后,为了掩人耳目,麦克白不得不实施了一系列血腥的屠杀:他先后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儿子。而这接二连三的弑杀也使得麦克
期刊
乔在笑,小小的酒窝里盛着喜悦。乔很少笑,秀气的眉总是微皱着,眉宇间笼罩着淡淡的忧伤。乔很漂亮,那一双大眼一眨一眨的,清澈透亮,她灰扑扑的破旧的衣服更显得黯淡无光,小身板总是挺得直直的,清瘦中透着坚韧。她是一个乖巧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孩子。老师们都很喜欢她,每当说起这个黑瘦的孩子又是欣慰又是心痛:“这孩子,是个好苗儿呀!只可惜……”  窗外,一只麻灰的小鸟停在谷垛上,叽叽啾啾,欢快地鸣叫着。收割了的稻田
期刊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
期刊
【片段示例】  一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儿童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洁净,而不宜夸赏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评临阵脱逃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羸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不宜的批评和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
期刊
一、“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诗学观  文学是人学,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解放与发展。因此,文学艺术既不是现实的装饰物,更不是一种消遣,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重责。荀子充分肯定文学艺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明确提出了“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诗学观。荀子认为,文艺不是空洞的“纯文学”和单纯的感官娱乐,文以载道,文艺应该有承载性和思想性。  二、“情文俱尽”与“称情而立文”的情文观  荀子在讲到
期刊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
期刊
【例题解析】  ①蟋蟀等秋蟲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把翅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摩擦就发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作“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只螃蟹不听同伴的劝告,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海水,独自爬到岸边。有只饥饿的狐狸正愁没吃的,看见这只离水之蟹后,马上将它捉住并吃掉了。  它的故事传开后,螃蟹A说:真傻呀!本来就应该生活在海里,却偏要到岸上去自寻死路,它的死毫无价值。  螃蟹B反驳道:它至少证明了这一片岸边是行不通的死地。  终于,在其他99只螃蟹探路死亡后,第100只螃蟹在安全的岸上饱览着迥异的大陆风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