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宠小鸡成长记

来源 :新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闪闪亮相:
  大家好!我叫刘俊涵。我酷爱读书。读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水和空气一样,是生命中的必需品。科普类、文史类、军事类的书我都喜欢读。孔夫子说“有教无类”,对于我来说是“有读无类”。不管什么类型的书,我看到了都如获至宝,想一口气读完。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感,我愿一生与好书为伴!我会像郭老师一样用手中的笔去记录自己的生活,跟大家分享我的感想,期待在读书和写作中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让自己快乐成长!
  姥姥家养的母鸡是我的好朋友,我见证了它们成长的每一步,它们也给我带来了如星星一样多的快乐时光。
  记得有一个周末,我跟妈妈去姥姥家。一进门就听到姥姥家屋里传来“啾啾、啾啾”的声音。我循着声音找过去,看到一个大大的纸箱子,往里面一瞧,竟然看到一群黄色的“绒球”!原来,姥姥从集市上买来了一群萌宠小鸡。
  它们长得真是可爱!浑身黄色的绒毛,像个棉花团似的,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触摸。眼睛小小的、圆圆的,但是炯炯有神,东看看、西瞧瞧,好奇地观察着它们的新家。橙色的小嘴不停地边叫边啄食吃,好像是在跟同伴讨论食物的味道是否可口。腿和小爪子也是橙色的,嫩嫩的,让人有亲一口的冲动。
  从那以后,小鸡就成了我的好朋友。每个周末,一到姥姥家,我就马上蹲在纸箱子旁边去看望我的小鸡朋友,给它们喂食,给它们讲这一周我跟朋友之间发生的趣事。它们好像能听懂似的,低头啄一会儿食,就抬起头歪着脑袋看我,还“啾啾”地跟我交谈。
  过了一些日子,天气暖和了,小鸡们也长大了不少。白天,姥姥会把它们放到院子里晒太阳、玩耍。我一进姥姥家的大门,它们就一阵风似的向我冲过来,围着我,啄我的鞋子跟裤腿儿,表达着对我的思念之情。我蹲下来,挨个抚摸它们,跟它们打招呼。接下来可就麻烦了,我走到哪里,它们就跟到哪里,害得我每走一步都要倍加小心,生怕不小心踩着哪一只鸡宝宝。我们回家的时候,它们会跟着我一直到门口,舍不得我走,“叽叽,叽叽”不停地跟我说着“再见”。
  又过了一些日子,小鸡们长成“少年”了,姥姥就给它们换了新家——一个用钢筋焊接的笼子。我再去的时候,它们就你推我搡地从栏杆中间把头伸出来,跟我打招呼。我就赶紧切菜、拌食喂它们。它们又开始推搡着抢食吃,吃几口,还不忘抬头跟我“说”谢谢。每天下午,姥姥会把它们放出来,让它们进行“锻炼”,也让它们找一些沙子吃,因为它们要靠沙子来帮助胃消化食物。这个时候,它们就像我们下课时一样,到处疯跑,你追我赶的。有胆儿大的还通过台阶跳到平房上去了,甚至还跟邻居家的猫对峙起来。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让它们回笼子的时候,它们不想回去,姥姥就得满院子捉它们。姥姥一个人,顾得了东头,顾不了西头,最后得我跟姥爷一起出马,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这些淘气包关进笼子里。
  现在,小鸡已经长成了大母鸡,它们又换了新家——鸡圈。我回姥姥家的时候,一进门还是会先过去跟它们打招呼,给它们喂食。而它们早早地给我准备了礼物——鸡蛋。我用姥爷改造的掏蛋神器从鸡窝里把蛋掏出来,捧在手心里,感受着我的母鸡朋友对我满满的爱意。每次从姥姥家回来的时候,我们都会带回一篮子新鲜的鸡蛋。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鸡朋友们,感谢它们给我带来的快乐,感谢它们给我准备的美味又有营养的鸡蛋。我会跟姥姥一起好好照顾它们,让它們也快乐、健康地成长。
  (指导老师:郭冬梅)
  作文背后的故事:
  居家学习期间,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动物朋友”。大多数同学写了小狗、小猫等家里养的宠物,可是我却别出心裁地写了姥姥家的鸡。一来是因为我家里没有养小动物,二来是因为姥姥家的鸡的确是我的动物朋友。我细细地回想了每次去姥姥家跟鸡朋友们玩耍的情景,用到了老师教给我们的外貌、动作描写等写作技巧,将母鸡们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和活动特点生动地写出来,在提交了作文之后,受到了老师表扬。(刘俊涵)
其他文献
亲爱的小星星,“鲜”是多音字哦.你知道它的两个读音吗?你判断在题目里它读哪个音?恭喜你,答对了!哈,因为你不管选哪个音,都是对的.于老师会这样评价:鲜,读xiān,新鲜之意,《
期刊
会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会议
三十年代后期,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市中心交通拥挤问题初现端倪。抗战胜利后,市区人口已达三百七十余万,市内每日交通车载客在一百万人次以上,一些主要街道如中正
会议
钱海源批驳陈丹青的“艺术生态”论 钱海源在《和陈丹青商榷——读陈丹青有感》一文中说,留洋的陈教授在回答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师生的问话时说:“我们这个艺术生态从1949年
会议
会议
甘肃省档案馆现藏晚清档案仅数千卷册,卷帙珍稀,史料零星,堪称风毛麟角.前清和明代这档案,几乎馆无片纸,空白断绝,与丰富多彩的甘肃历史、源远流长的陇原文化极不相称.纵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