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到艺术:血染的风采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cazr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根据1934年川陕苏区著名的万源保卫战而拍摄的10集电视连续剧《血战万源》,1997年在中央电视台等处播映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殊荣。如何借助它来实现文化传播意义、构建崭新的万源和川东革命老区的文化形象,就应该更好地选择影视表现的现代传媒载体,做好议程设置的意图引导策略,实现历史再现的形象重塑意义。
   [关键词]《血战万源》;现代传媒;传播效应;文化形象
   作者简介  范 藻(1958—),男,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文化批评和教育发展研究。(四川达州 635000)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题记
  悲壮惨烈的万源保卫战已经胜利八十年了,而今这片红色热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悲情豪迈的《血战万源》播映十七年了,它所产生的传播学效应至今仍有待重新认识。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录制的10集电视连续剧《血战万源》,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红四方面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艰苦、战绩最辉煌”的反“敌六路围”攻及攻防激烈的万源保卫战。1934年夏,在反“六路围攻”的东线战场上,坚守在万源主战场的红四方面军8万多指战员,在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等指挥下,利用万源县城以南进地区的山高林密,积极防御,在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中,粉碎了敌人26万余人的围攻,共歼敌6万多人,俘敌2万多人,取得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最辉煌的胜利,成为红四方面军反击国民党军队进攻川陕苏区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一战。该剧1997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后在中央台各套节目和四川台播出,不论是对红四方面军的征战历史,还是对革命老区万源知名度提升都产生了强烈的传播效应。该剧先后获第九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长篇三等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六届入选作品奖、第十七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三等奖、八一电影制片厂优秀电视剧本奖等。著名影视文化学者尹鸿教授认为中国的电视剧,“不仅仅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化和冲突,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风尚、价值观念、文化潮流产生着复杂和深刻的影响。”[1]他还在俞虹主编的《中国传媒新起点》一书中指出,“主旋律电视剧的出现,是国家意识形态表述的重要现象。”因为这类电视剧在宣示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传播出了地方的文化形象。
  如果说从历史到艺术,《血战万源》展示了老区人民“血染的风采”,那么从历史到现实,《血战万源》又应该给当年的川陕苏区和今天的万源市带来哪些传播学启示呢?
  一、载体:影视表现的现代传媒
  传播的载体,“从古老的口耳相传到当今的互联网络,人类信息的传递从实体的有限性走向了广阔的无限性;从个体的言而说之到大众的广而告之,人类信息的传播从个体的身体性走向了浩瀚的天地间;从写实的资讯报道到写意的文学艺术,人类信息的传达从生活的实用性走向了幽微的审美性。”[2]真可谓传媒世界天地宽,传播载体到处有。不论是再现一段历史,还是表现一种精神,不论是呈现一个风貌,还是体现一种境界,只要是传递信息就离不开媒介和媒体。对于万源市一类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而言,面临脱贫致富的挑战,置身资讯发达的时代,更需要像《血战万源》一类的影视作品,再现曾经悲壮的战役,展现现实奋进的精神。
  八十年前的万源保卫战,已经写入军史、战史和革命史了,已经进入书籍、画册和陈列馆了。因此,这段历史无论过去了多久的时间,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值得浓墨重彩地书写,都应该选用恰当的载体,如出版回忆录的方式、创作电视剧的手段和建立陈列馆的形式予以历史的、审美的和实体的形态呈现。在这些载体中,具有传播效应的是有着审美意义的文学艺术。那么如何用艺术的手法,文学的方式再现这场悲壮英勇的保卫战呢?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直接或间接写的已有不少,尤其是万源本土作家秦川2004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红四方面军万源保卫战纪实:血战大巴山》,蒲正兵2004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巴山血——红四方面军川陕征战纪实》,还有音乐舞台诗剧《血战万源》(又名《红色记忆》)2012年在万源市和达州市等地上  ,一时反响强烈。但真正能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的还是那两部纪实文学作品。然而,最具有传播效能的还数现代声光一体、音画同步的影视艺术。因为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广为流行,且被人们普遍看好和欣赏的艺术形式,它的传播效能是基于电视独特的构造形态和表现形式而存在的,“电视可谓多元综合体——电视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是再现与表现的融合,也是个体欣赏与大众传媒的结合。”[3]一种载体,不论是文字的,声音的,还是画面的,所具有的传播功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文字是在对能够“读懂”中实现传播作用的,声音是在能够“听懂”中达到传播效果的,而画面呢,由于它的直观形象,视觉正常的人几乎都能够接受的,尤其是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电视的传播效能,更是长驱直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大举驱散传统的艺术地盘。电视连续剧《血战万源》相比于其他传媒载体,能够获得如此众多的殊荣,就是现代传媒无穷魅力的最好体现。
  以万源市为代表的许多革命老区,不仅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优美独特的地域风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更有着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悲壮的革命历史、难得的革命遗迹、辉煌的革命业绩和杰出的革命先辈。如何将这些红色文化传承下去和传播出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局限于文人圈层的文学表现、音乐呈现和美术展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包括影视在内的现代声光一体和视听结合的媒体介入,尤其是大数据和网络化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空间博客等,既传播这里绿色的自然风光,又传播这里红色的革命文化,既传播这里悠久的历史,又传播这里腾飞的现实。
  二、策略:议程设置的意图引导
  信息传播和公众接受二者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上新近发生事情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一致的对应关系,“即大众传播愈是突出某议题或事件,公众愈是关注此议题或事件。”[4]媒介通过传播要人们“如何想”很难,而要人们“想什么”却很容易。说明媒体的“把关人”传播的信息是否“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真实”地实现传播意图,这就是传播学里著名的“议程设置”原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拍摄这部电视连续剧,出品方究竟有哪些显在和潜在的“议程设置”策略呢?   作为主旋律的电视连续剧《血战万源》,1996年由当时的达川地委宣传部组织,达川地委、达川地区行署、万源市委、万源市政府、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这一年正好是万源保卫战胜利62周年,许多当年参加过这场战役的老将军还健在,见证和支持了这场战役的老区人民仍可如数家珍地回忆当年的战况,他们渴望用电视艺术的方式重现这场“难忘的战斗”。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商品经济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发财致富的欲望如火如荼,“一切向钱看”成为国人普遍的价值标准,“下海”成为那个年代最时髦的追求和最流行的词语。如何在这疾风暴雨般的市场经济时代,校正民族前进的航线,唤回民众失落的价值,安抚社会浮躁的心态,一场随着“红太阳颂歌”一道涌现的红色狂澜迅即席卷中国大地,著名学者孟繁华说道:“1996年的红色经典狂澜同红色歌曲一样,它是由民间策划,经市场启动和包装后形成景观的。”他还借用北京启明  出公司总经理、“红色经典”系列  出总策划和艺术总监芦黎明的分析,说“从严格意义来说,‘红色经典’是在一些通俗作品由于先天贫血而造成‘未老先衰’和经典作品寥寥无几的‘真空地带’中重新诞生的,应该说,这个‘真空地带’正好形成了他们呼唤经典作品问世的一个契机。”[5]1997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在作的《政治报告》中专门强调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血战万源》的拍摄和播放,遵循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体现了重温红色历史坚定崇高信仰的意愿,同时,也是红色文化与市场运作的一次成功合作。从而实现了地方政府与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传播策略,在传播意图引导方面的意义最大化。
  我们要借鉴《血战万源》播映成功案例,更好地发挥传播的正能量。一是,紧扣“红色老区”的优势,利用在全国各地曾在万源战斗过的老红军的后代,设置相关的活动,利用重大的节庆来推介万源,并在各种媒体上广为宣传。二是,围绕“绿色万源”的特色,通过新闻发布会、招商引资会和旅游文化节等,发掘亮点、展示特点,介绍这里的自然风光、地方特产、淳朴风情。从而让这两种色彩给受众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三是,回避“灰色历史”的事件,不可否认川陕苏区与其它苏区一样,曾大抓所谓AB团、第三党、改组派等,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这可以作为历史教训在党史里认真总结和反思,而现代传媒就要尽量回避肃反的惨痛和战争的惨烈。
  三、意义:历史再现的形象重塑
  《血战万源》的推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比较好地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地方看,是借这场著名的战役来提高万源市和川东革命老区的知名度,从“中央”看,是利用这段征战岁月来弘扬伟大的红军精神。它历史地再现了这场不仅关系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生死存亡,而且关系着整个工农红军的命运和中国革命前途的战役,如何在徐向前总指挥的指挥下,8万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在万源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以少胜多,打败了26万敌人对苏区的进攻,成功地战略策应了川西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谱写了一曲英勇悲壮、气贯长虹的壮丽诗篇。它是万源儿女对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从此万源成了中国红色革命历史上璀璨的一页。
  由于影视艺术的可视性,因此那些反映某个地方人物事件的影视作品,最容易给观众形成清晰而印象深刻的文化形象。因为,观众以前是通过阅读文字来想象它的形象,而现在是通过声画一体的方式来直接感知它的面貌。如何借助影视艺术的传播,更好地做到扬长避短,形成优势,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区域文化的开发与打造的问题。由于区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格外的突出和重要,对此,国内外已有大量成功和可资借鉴的案例和经验,并在研究方面提供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维,如四川阆中古城的打造、长宁竹海开发、南江红叶文化,还有地震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等,都为我们开发和研究万源市的文化资源提供了开发的案例和研究的触媒。近年来,区域文化的研究呈现出两个新的趋势。一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并重;二是,单一资源与多种资源的并存。在文化传播方面,电视剧是最能给我们带来显著影响和最大效益的,而《血战万源》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播出正好将这个巴山腹地的小县推到了公众面前。人们不仅知道了那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悲壮惨烈和声势浩大的战役,还知道了共和国的元帅将军徐向前、李先念、王树声、许世友等曾在那里浴血疆城,建功立业;看到了那里有着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秀美山川,知道了那里有着勤劳朴实、英勇无畏的老区人民,更感受了那里多姿多彩、自然优美的地方风情。也许在人们的印象中,万源山高林密、闭塞偏远、民风淳朴,适合于工农革命和武装暴动,由此形成了人们心目中万源的历史形象,《血战万源》也可以说是万源历史形象的再现。当然这一辉煌而奇观的历史形象,会使得人们对这个地方为中国革命胜利所做的贡献而肃然起敬,会使得人们对这个地方优美的自然山川由衷地向往,会使得人们对这个地方淳朴自然的风土人情羡慕不已。
  如何将“万源保卫战”的红色资源转变成为今天的现实价值,作为秦巴腹地、川陕苏区重要组成部分和襄渝铁路、达陕高速公路必经地的万源市,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提出了“抢抓机遇,率先发展,奋力开启建设川陕渝结合部经济文化强市新征程”的发展目标,本届市委和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将在未来五年里着力建设“五个万源”的形象重塑,即生态万源、通达万源、红色万源、淳朴万源、平安万源的战略构想。为此,在进行规划与开发之前和研究与制作之时,注重营销策划和宣传推介,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结合的联动,突出绿色生态与红色文化和谐的主调,打造川陕鄂渝结合部的山地文化品牌。
  电视连续剧《血战万源》从中央电视台首播的到地方电视台的重播,从国家级的获奖到行业性的奖励,不论是再现浴血战斗,还是缅怀革命先烈,或是歌颂红军精神等,本质意义上都是传播。著名影视文化传播学专家俞虹认为:“传播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通过信息的传递去实现传播影响力,而传播建构人类共同的价值应该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喉舌也罢,工具也罢,都是有限的功能,真正的功能,终极的功能,应该是提升人类普世的价值观,应该建立一个共享意义的价值场,这是传播的意义。”[6]万源保卫战是国共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交战,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但是,“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将激励我们振兴革命老区的雄心壮志,“自由平等,和谐团结,幸福安康,文明进步”的文化理念将引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从1934到2014,万源保卫战胜利八十年周年了,从1997到2014,《血战万源》播映十四年了。今天我们既承担着发扬光荣传统,建设革命老区的政治责任,还被赋予了弘扬红军精神,宣传红色文化的传播义务,又肩负着建设幸福万源,打造崭新形象的文化使命,更期待着“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眠恩仇”的和睦愿景。
  
   参考文献
  [1]张国涛主编.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范藻,范潇兮.缤纷的风景:文化,审美,产业[M].武汉:武汉大学,2014.
  [3]王杰,廖伟国等.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戴元光.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6]俞虹主编.中国传媒新起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邵猷芬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扶贫开发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今年两会,习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语重心长地指出,要着力推动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习总书记的话语饱含着对老区人民深情的关怀,让老区人民倍感振奋。  2015年
期刊
[提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审计数据和网络数据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审计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程度越来越高,审计人员面对大量的财务数据或非财务数据。在审计系统中引入数据挖掘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审计中引用数据挖掘技术的程序和方法,并指出了这一技术应用于现代审计中的一些局限。   [关键词]数据挖掘;审计;技术   作者简介 胡珊珊(1982-),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期刊
“实在对不住啊,让你久等了。”2015年2月8日,绵绵春雨中,刚从“红色文化陈列室”匆匆赶来且裤腿沾满了泥水的欧维元一脸欠意的讲到。  “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匆忘国耻,我得好好给年轻人讲讲。”说这话的时候,欧维元脸上洋溢着一种责任,一种自豪,一种激情……  三年来,七旬老翁欧维元凭着割不断的“红色情结”,编撰了三本计15万字的红色书籍,建立了“红色文化陈列室”,宣传了18名
期刊
提 要 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既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主要的技能课,有着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既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训,它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提高学生对岗位的理解能力和服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课程在九江学院开课已经十余年,取得一定教学成果,但是在酒店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得改革课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各旅游院校饭店课程研究的重
期刊
[提 要]军校合训类学员应该具备较高的领导力。本文首先提出军校合训类学员的领导力模型,然后根据这一模型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军校本科学员的领导力水平较高,但仍需大力提升;在领导力构成的诸要素中,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为:军人价值观、执行力、军人特质、前瞻力、感召力、评估力、决策力;整体而言,随着年级的递增,学员的领导力水平经历了先升后降再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领导力模型;军校合训类学员
期刊
为进一步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担当意识,动员和凝聚更广泛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不断改善贫困村面貌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江西省余干县创新举措,实施“四个一”工程,积极组织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  一是成立一个机构。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协调工作过程中的有关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工商联。二是制定一个方案。制定并下发了
期刊
芦溪位于江西省西部,为省辖市萍乡的东大门,是一个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山区农业县,总面积968平方公里,现辖5镇4乡,人口30万,现有14个重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3906户10485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今年以来,芦溪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了“两年脱贫、三年稳定、同步小康”
期刊
在我国西南,有一个友好邻邦叫“缅甸”。缅甸、缅甸,“缅”字表示“遥远”,而“甸”在古代则指“郊外”。所以“缅甸”的意思就是“遥远之郊外”。这是古代中国西南人对这片土地的称谓。  而到现今,又有了一种新的解释。去过缅甸的人都知道,缅甸天气炎热,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停电、断点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于是有人编了个段子,说:在一辆旅游客车里,导游一脸严肃地问众游客:“知道缅甸为什么叫缅甸吗?”见无人能答,导游
期刊
提 要 2011年世界史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地方院校世界史学科的发展难题并未迎刃而解,甚至在短期内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地方院校可以通过将世界史类课程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主动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实现世界史与中国史学科的互动双赢、扩大世界史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推动世界史学科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地方院校;世界史;发展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余永和(1976—),男,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后。(江西
期刊
[提 要]小微企业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阻碍着小微企业的顺利发展。分析江西省小额担保贷款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建议,旨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关键词]小微企业;小额担保贷款;融资   作者简介 刘家宏(1982—),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