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也即言传;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自身的魅力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也即身教。语文教师通过不断的言传和身教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健康成长,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规律;方法;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1074(2008)08-0222-01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就像艺术家,能否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就看语文老师是否运用了艺术的方法,使课堂这一大舞台充满吸引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语文老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心境和氛围,使他们乐于步入知识的殿堂,接受知识的沐浴。我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先声夺人”——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力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错落有致;能以声引人,以情感人。一个教师,讲课若能动听、明晰,那么他的声音便能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入学生的心田。一段精辟的阐述,让人终生难忘;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使人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使人面带微笑,羞惭不已——如果教师的语言真能注意到各种艺术,便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点燃他们好奇心的火花,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愉快,着迷。这便如同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彼此接受,彼此心理相容。这无疑为学生的乐学开启了第一道门,也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设奇疑,激发求知欲
针对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抓住课文焦点,巧设奇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死海不死》可以这样导入:它为什么被称为“死海”?“死海”为什么又“不死”?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再如《项链》一文的教学,我一反过去教学的顺序,即从线索的开端借项链―失顶链―购项链―还项链-假项链这个顺序,而是从小说的结尾入手。小说的线索是玛蒂尔德花十年的工夫,省吃俭用还清了巨额债务后,却出人意料之外地得知项链“是假的”,而她却为此会出了十年的艰辛。结尾是小说情节突起的异峰。我于是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惨淡经营的苦心,揭示这个奇异结尾所蕴含的内容。我启发学生结尾的奇特之处。
总而言之,设疑要巧而精有浅入深,步步诱导,稍有言对,加以鼓励壮其胆,鼓其志,励其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自己探索,发展思维,增长智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 “身临其境”——创设感染的情境
课文感情的基调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肃穆安谧,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凄惨悲壮,有的明快热烈,有的典雅婉约,有的雄壮豪放。教师是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应该在科学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得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开篇若能新颖、有趣,吸引学生,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蒲松龄《促织》时,开篇我引用电视连续剧《聊斋》的主题歌: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齐都到心中来。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倒比那正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让学生从中了解《聊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一曲《聊斋》的主题歌,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学习积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同时学生把学语文与平时读书、看电视等联系起来,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
再如《荷塘月色》一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通过描绘素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忧悉和苦闷的心情。我首先引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即“毕竟西湖六月中,凤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着引人课文——“六月的西湖莲叶满湖,别有一番情趣。那么,夏日的夜晚漫频在清化校园的荷塘边,在朦胧的月色里又是怎样的一种风韵呢?”由此,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我接着用低缓而委婉的语调将全文郎读一遍,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着的美,置身于艺术的情境之中。这样,随着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一处处美的发现,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感受到学习的愉悦,积极性必然会大为提高。
4 “亲其师而信其道”——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
要实现教学目的,教与学也就是教师和学生我们要使学生乐学,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喜爱、尊重自己的学生,对学生有浓厚的感情,学生对老师也会尊敬,发自内心的喜爱,并且还常常由人及“科”,对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发生兴趣。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盛行之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经常受到关注和表扬,因而表现出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而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本应加倍努力学习,但由于失败,再加上经常受到冷落、批评甚至斥责,因而学习情绪低落。这不正是“富则益富,穷则益穷,差距拉大,恶性循环”的“马太效应”吗?其实差生不一定智力就差,他们也有自尊心、好胜心。只要我们能转变观念,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注意培养他们的成功感,施以必要的鼓励,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等,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有所进步。我在教学中,通过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课堂上进行抢答,课外组织猜谜语、对对子、语文知识竞赛、辩论会、讲故事等多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显身手的机会,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坚持少批评,多指导,多肯定,多鼓励,使学生解除压抑感,充分感受到教学的愉悦,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在这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中,后进生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学习自信心不断地提高,就易形成了班级学习语文的氛围。这种语文课堂师和生、教与学的和谐,也必然能促进学生整体学习的良性循环,各个层次学生也都能学有所得,真正地实现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探索教学规律,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通过言传和身教,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5 參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语文;教学;规律;方法;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1074(2008)08-0222-01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就像艺术家,能否创造出杰出的艺术作品,就看语文老师是否运用了艺术的方法,使课堂这一大舞台充满吸引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变苦学、畏学、厌学为乐学,语文老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心境和氛围,使他们乐于步入知识的殿堂,接受知识的沐浴。我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先声夺人”——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力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错落有致;能以声引人,以情感人。一个教师,讲课若能动听、明晰,那么他的声音便能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入学生的心田。一段精辟的阐述,让人终生难忘;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使人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使人面带微笑,羞惭不已——如果教师的语言真能注意到各种艺术,便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点燃他们好奇心的火花,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愉快,着迷。这便如同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彼此接受,彼此心理相容。这无疑为学生的乐学开启了第一道门,也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设奇疑,激发求知欲
针对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抓住课文焦点,巧设奇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死海不死》可以这样导入:它为什么被称为“死海”?“死海”为什么又“不死”?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再如《项链》一文的教学,我一反过去教学的顺序,即从线索的开端借项链―失顶链―购项链―还项链-假项链这个顺序,而是从小说的结尾入手。小说的线索是玛蒂尔德花十年的工夫,省吃俭用还清了巨额债务后,却出人意料之外地得知项链“是假的”,而她却为此会出了十年的艰辛。结尾是小说情节突起的异峰。我于是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惨淡经营的苦心,揭示这个奇异结尾所蕴含的内容。我启发学生结尾的奇特之处。
总而言之,设疑要巧而精有浅入深,步步诱导,稍有言对,加以鼓励壮其胆,鼓其志,励其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自己探索,发展思维,增长智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 “身临其境”——创设感染的情境
课文感情的基调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肃穆安谧,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凄惨悲壮,有的明快热烈,有的典雅婉约,有的雄壮豪放。教师是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应该在科学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得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开篇若能新颖、有趣,吸引学生,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蒲松龄《促织》时,开篇我引用电视连续剧《聊斋》的主题歌: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齐都到心中来。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倒比那正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让学生从中了解《聊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一曲《聊斋》的主题歌,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学习积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同时学生把学语文与平时读书、看电视等联系起来,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
再如《荷塘月色》一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通过描绘素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忧悉和苦闷的心情。我首先引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即“毕竟西湖六月中,凤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着引人课文——“六月的西湖莲叶满湖,别有一番情趣。那么,夏日的夜晚漫频在清化校园的荷塘边,在朦胧的月色里又是怎样的一种风韵呢?”由此,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我接着用低缓而委婉的语调将全文郎读一遍,让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着的美,置身于艺术的情境之中。这样,随着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一处处美的发现,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感受到学习的愉悦,积极性必然会大为提高。
4 “亲其师而信其道”——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
要实现教学目的,教与学也就是教师和学生我们要使学生乐学,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喜爱、尊重自己的学生,对学生有浓厚的感情,学生对老师也会尊敬,发自内心的喜爱,并且还常常由人及“科”,对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发生兴趣。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盛行之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经常受到关注和表扬,因而表现出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而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本应加倍努力学习,但由于失败,再加上经常受到冷落、批评甚至斥责,因而学习情绪低落。这不正是“富则益富,穷则益穷,差距拉大,恶性循环”的“马太效应”吗?其实差生不一定智力就差,他们也有自尊心、好胜心。只要我们能转变观念,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注意培养他们的成功感,施以必要的鼓励,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等,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有所进步。我在教学中,通过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课堂上进行抢答,课外组织猜谜语、对对子、语文知识竞赛、辩论会、讲故事等多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显身手的机会,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坚持少批评,多指导,多肯定,多鼓励,使学生解除压抑感,充分感受到教学的愉悦,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在这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中,后进生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学习自信心不断地提高,就易形成了班级学习语文的氛围。这种语文课堂师和生、教与学的和谐,也必然能促进学生整体学习的良性循环,各个层次学生也都能学有所得,真正地实现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探索教学规律,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通过言传和身教,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5 參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