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卡通偶像、电脑游戏充斥玩具市场的今天,我们仍可明显感觉到人们对传统玩具的钟情。中国传统玩具更是民间艺术家智能和创造力的体现,贯穿于信仰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生产民俗和商业民俗之中。它又集合了中国的科学、物理知识,融入人们的生活体验中,更是协助孩子在智力、体力方面成长的最佳良伴。
一、传统玩具的艺术价值
著名中国传统玩具收藏家李寸松先生说过“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材料的贵贱,而在于它的艺术水平”。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顺手拈来,一匹匹草编的小马跃然手上,一只只泥动物活灵活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就是民间艺术品。我们要让孩子在玩中认识、欣赏中国传统玩具的艺术特色、艺术价值,让他们明白这些看似粗糙,甚至有些土气的东西要比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变形金刚、波比娃娃、电动玩具不知美多少倍,而且不是用金钱能购买与衡量的。
二、传统玩具蕴涵科学原理
中国运用科学方法于玩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从鲁班发明木鸢“可飞三日不下”的记载,到近代人们懂得利用自然现象、机械原理和传动装置,利用能量互换原理制作出各种互动玩具,以至到今天,民间艺人仍然沿用传统工艺制作这类民间玩具。如,鲁班锁、风筝、走马灯、空竹、陀螺、风车等等。其中,走马灯是典型的把热能转化为动能的例子,它靠蜡烛燃烧所产生的上升的热气流,推动灯笼内壁不停转动,造成了图案中人物、动物不断走动的效果,走马灯所使用的能量转换原理比西方早了近千年。
三、传统玩具有益身心健康
传统玩具的材料大多采用天然的泥、木、竹、石、布、面、金属、皮毛。在现代玩具普遍存在安全及卫生隐患的今天,我们不妨提倡孩子玩一些民间传统的玩具。比如:放风筝,在玩时可向他们介绍风筝的起源、风筝的种类、风筝的结构、风筝之所以能飞上天去的科学道理以及古今中外有关风筝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孩子在放飞风筝时,肌肉、眼睛都得到了锻炼,这样孩子既长了学识,又利于身体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而且风筝经常是几个小伙伴同时放飞,看谁放得高,放得远,这就是技术和耐力的比试,也是培养他们自信心的方法……而如何处理输、赢的心理和表现,更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样看来,中国民间传统玩具就取材于身边的材料,自制而成,不仅能充分发挥出孩子们的创造力,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绢或布头可以被小女孩折卷成布娃娃,睡觉的小枕头,用毛巾或布包起来,又一个娃娃做成了;男孩子可用石头为棋子,用树枝在地上划出棋盘,就可以两人下棋了;我还曾看见孩子们用泥巴团成盆锅形状,用力摔在墙上或地上,比试声音大小;用树的茎、叶、筋编成各种玩具;用花草做成帽子;用竹篾编成蝈蝈(即蟋蟀类的昆虫)笼,再抓蝈蝈放置其中,等等。
其实,生活是多彩的,我们如果留心观察,善于引导,就会发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充满了童真和奇异的想象力。无论有无条件,他们都能在中国民间传统玩具的海洋中寻找到玩耍的乐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的是协调互助、勤俭节约,同时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讓传统玩具走进校园,充当“教具”
孩子的早期教育就是借助玩具和游戏完成的。学校可以把玩具作为教具深入到各门课程中,让孩子不仅在特设的玩具课上玩玩具,而且要在语文、数学、体育、图画、手工等课程中,也把玩具当成教具进行教学。如,把语文课中的内容编成故事或木偶剧,让孩子叙述和表演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并训练了语言能力;又如,七巧板、百巧板等都由几何图形组成,在数学课中的运用一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拍球、跳绳、扔沙包等都是体育课上训练孩子协调能力和补偿生理缺陷的好方法、好内容;手工课上让孩子学习剪纸、编织等……这样就不是生硬地灌输,也不是孤立地玩玩具,而是发展到依据各种相关的内容各科教师都把玩具当作教具,作为对孩子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
对生理、心理有缺陷的孩子,通过玩具教具,还可以对口、眼、肢体等不协调的孩子起到矫正作用。对情绪障碍、容易激动、情绪压抑、性格孤僻的孩子来说,在玩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是愉快的,有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起来,表现出他们高兴的情绪。而手指训练对孩子更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俗话说“心灵手巧”,很多事实证明,感官活动越多,印象越深刻,多种感官协调动作,紧密配合,无疑更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中国传统玩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类和地方风格,并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成长。时至今日,虽然许多玩具已改头换面,但个中的含义及先人的智能却仍长存其中,代代相传。可以说,民间玩具把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化的名词真正落到了实处,让人可感、可观、可把玩,唤起了人们诸多美好的感情。■
一、传统玩具的艺术价值
著名中国传统玩具收藏家李寸松先生说过“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材料的贵贱,而在于它的艺术水平”。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顺手拈来,一匹匹草编的小马跃然手上,一只只泥动物活灵活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就是民间艺术品。我们要让孩子在玩中认识、欣赏中国传统玩具的艺术特色、艺术价值,让他们明白这些看似粗糙,甚至有些土气的东西要比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变形金刚、波比娃娃、电动玩具不知美多少倍,而且不是用金钱能购买与衡量的。
二、传统玩具蕴涵科学原理
中国运用科学方法于玩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从鲁班发明木鸢“可飞三日不下”的记载,到近代人们懂得利用自然现象、机械原理和传动装置,利用能量互换原理制作出各种互动玩具,以至到今天,民间艺人仍然沿用传统工艺制作这类民间玩具。如,鲁班锁、风筝、走马灯、空竹、陀螺、风车等等。其中,走马灯是典型的把热能转化为动能的例子,它靠蜡烛燃烧所产生的上升的热气流,推动灯笼内壁不停转动,造成了图案中人物、动物不断走动的效果,走马灯所使用的能量转换原理比西方早了近千年。
三、传统玩具有益身心健康
传统玩具的材料大多采用天然的泥、木、竹、石、布、面、金属、皮毛。在现代玩具普遍存在安全及卫生隐患的今天,我们不妨提倡孩子玩一些民间传统的玩具。比如:放风筝,在玩时可向他们介绍风筝的起源、风筝的种类、风筝的结构、风筝之所以能飞上天去的科学道理以及古今中外有关风筝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孩子在放飞风筝时,肌肉、眼睛都得到了锻炼,这样孩子既长了学识,又利于身体的发展,何乐而不为呢?而且风筝经常是几个小伙伴同时放飞,看谁放得高,放得远,这就是技术和耐力的比试,也是培养他们自信心的方法……而如何处理输、赢的心理和表现,更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样看来,中国民间传统玩具就取材于身边的材料,自制而成,不仅能充分发挥出孩子们的创造力,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绢或布头可以被小女孩折卷成布娃娃,睡觉的小枕头,用毛巾或布包起来,又一个娃娃做成了;男孩子可用石头为棋子,用树枝在地上划出棋盘,就可以两人下棋了;我还曾看见孩子们用泥巴团成盆锅形状,用力摔在墙上或地上,比试声音大小;用树的茎、叶、筋编成各种玩具;用花草做成帽子;用竹篾编成蝈蝈(即蟋蟀类的昆虫)笼,再抓蝈蝈放置其中,等等。
其实,生活是多彩的,我们如果留心观察,善于引导,就会发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充满了童真和奇异的想象力。无论有无条件,他们都能在中国民间传统玩具的海洋中寻找到玩耍的乐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的是协调互助、勤俭节约,同时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讓传统玩具走进校园,充当“教具”
孩子的早期教育就是借助玩具和游戏完成的。学校可以把玩具作为教具深入到各门课程中,让孩子不仅在特设的玩具课上玩玩具,而且要在语文、数学、体育、图画、手工等课程中,也把玩具当成教具进行教学。如,把语文课中的内容编成故事或木偶剧,让孩子叙述和表演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并训练了语言能力;又如,七巧板、百巧板等都由几何图形组成,在数学课中的运用一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拍球、跳绳、扔沙包等都是体育课上训练孩子协调能力和补偿生理缺陷的好方法、好内容;手工课上让孩子学习剪纸、编织等……这样就不是生硬地灌输,也不是孤立地玩玩具,而是发展到依据各种相关的内容各科教师都把玩具当作教具,作为对孩子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
对生理、心理有缺陷的孩子,通过玩具教具,还可以对口、眼、肢体等不协调的孩子起到矫正作用。对情绪障碍、容易激动、情绪压抑、性格孤僻的孩子来说,在玩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是愉快的,有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起来,表现出他们高兴的情绪。而手指训练对孩子更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俗话说“心灵手巧”,很多事实证明,感官活动越多,印象越深刻,多种感官协调动作,紧密配合,无疑更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中国传统玩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类和地方风格,并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成长。时至今日,虽然许多玩具已改头换面,但个中的含义及先人的智能却仍长存其中,代代相传。可以说,民间玩具把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化的名词真正落到了实处,让人可感、可观、可把玩,唤起了人们诸多美好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