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梅链反应检测杜克雷嗜血杆菌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b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国内不断有囫下疳病例报告,但无1例有可靠的实验室依据。因此,探讨聚合酥链反应(PCR)检测杜克雷嗜血杆菌(H.ducreyi)的方法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是目前我国性病防治工作的迫切要求。方法:根据杜克雷嗜血杆菌的特异性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对两株参考菌株进行PCR扩增,其扩增产物以1.5%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并测序证实。并用其它的同源或相关病原微生物进行PCR扩增,证实其特异性。再以不同浓度菌悬液扩增检测其敏感性。结果:所试两株不同来源的杜克雷嗜血杆菌的扩增呈现单一扩增区带
其他文献
淋病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性病之一,并且容易导致淋病后尿道炎的发生.自1999年5月~2000年6月间,运用大观霉素(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克拉霉素(重庆科瑞制药有限责任公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2~8岁儿童CA的发病逐渐增多,损害部位以外阴及肛周常见,但儿童肛管内发生CA未见报告,现将我们发现的3例肛管内CA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我院根据中医辨证,自拟痤疮冲剂治疗痤疮患者97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97例患者,男23例,女74例,平均年龄28.8岁,病程平均2.63年。临床以粉刺,炎性丘疹、脓疱及炎性结节、囊
1 病历资料患儿1,女,11个月,全身皮疹4个月.4个月前家长给患儿洗澡时发现颈部几个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逐渐变为肤色或棕褐色,并渐增多,泛发躯干和四肢.无痛痒等自觉症状.2周
例1,女,农民,34岁,因反复全身红斑、结节伴发热1年入院.曾在当地病检,诊断为结节性脂膜炎,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消退,停药后复发.后渐出现关节、肌肉疼痛.有肺结核病史.
目的:探讨SLE患者免疫发病机理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印迹技术测定ENA抗体,免疫金标法测定ds-DNA抗体,ELISA法测ANA、sCD106、sCD95、sCD25、sCD54。ESR按临床检测常规进行。结果:活动性SLE患者sCD106、sCD54、sCD25水平均高于非活动性SLE患者的相应
以耳干血滤纸片收集血标本ND-O-BSA和Ms作抗原,用ELISA法检测了312例单用DDS,麻风已治愈5-7年者的血清抗体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抗体已降至正常,只有4例阳性,从治愈者,接触者,TT→LL,IgM/IgG值呈依次上升趋势,比较两种抗原表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将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文章论述了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我科门诊1996~2000年间发现有7例误诊为玫瑰糠疹的二期梅毒患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18~40岁,病程10~30天.7例均有性乱史.皮损特点:3例表现躯干、四肢对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