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家哲学思想对密斯作品空间艺术形态的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aoy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又是包豪斯学校第三任校长,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他的设计思想为工业化社会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提出的“less is more”设计理念也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别的设计师对设计的理解和表达,这样的思想崇尚自然亦超越自由,本文从时代背景及文化角度,运用比较、辩证、联系、发展的观点,对作品进行分析,论述其哲学理念、创作手法、以及室内空间艺术形态内在联系和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促使设计工作者对设计美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巴塞罗那德国馆;设计哲学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148-03
  【本文著录格式】徐慧丽.基于道家哲学思想对密斯作品空间艺术形态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7):148-150.
  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也称动力革命的爆发,产品由手工工场转化为机器化大生产。工业革命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标志着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极大的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而设计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所以在设计领域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等复古思潮的产生,虽然这些复古思潮在设计史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留下了其灿烂的一笔,但是,在顺应时代发展上,这些设计风格流派以及设计师的思想却显得非常的落伍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思想已经超脱了复古的设计潮流,推动着设计领域向新的方向探索与革新,此时,必将由敏感的设计师迎头赶上这种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引领设计走向新的未来。
  一、密斯“少即是多”设计理念产生的背景
  20世纪之前,由于受到工业技术革命的影响,产品生产制造者只追求产品生产的数量、功能、销售和利润,而忽视产品的外在美观性,特别是在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工业产品,当时由于工程师只能解决技术问题而不懂美学,产品外观造型设计非常的丑陋、毫无品味,激起了当时很多设计师的不满,先后出现了以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这些风格流派的设计师一方面想要彻底的改变产品丑陋的外形,一方面又要考虑产品功能性、技术性与艺术性以及经济性。这时的设计师在思想上明显的表现出进步性、矛盾性、片面性以及局限性,他们在不断的摆脱传统的设计理念下,探索着新的设计形式。
  进入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设计开始走进历史的大舞台,其追求理性主义和简约的精神主导着欧洲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终于在1919年,包豪斯学院的建立,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教育理念、模式以及设计思想做出了极大贡献,现代设计开始逐步进入时代潮流。包豪斯学院历时14年,校址经过了三次变迁,先是在魏玛时期成立的包豪斯,接着在1925年,包豪斯学院的教師,因学术上的观点很难和当地名的流融合,校址迁至德绍,学院名称更改为“设计学院”,最后在1931年迁至柏林,1933年,根据盖世太保的指令,包豪斯被迫关闭,在此之间,经历了三任校长,分别是格罗皮乌斯、迈耶、密斯·凡德罗。1928年,针对当时盛行的折衷主义建筑上繁琐的装饰,密斯·凡德罗提出了“少就是多”设计理念,密斯·凡得罗也被誉为“less is more”的灵魂者,他提倡简洁的艺术表现,追求实用主义设计思想,即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种富有辩证哲学的思想给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样的设计思想也是非常符合当时时代发展潮流的。
  经历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很多领域面临重建,经济、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设计师们利用减法,去掉繁冗的、不必要的装饰,彻底的与传统设计决裂,带来的是简约、质朴、耐人寻味的设计作品[1]。密斯当时崇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去进行设计,减少浪费,节约成本,也符合现代绿色设计、适度设计的核心。
  二、“少即是多”设计哲学在空间艺术形态设计表现
  密斯·凡德罗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建筑师,他的设计思想受德国建筑史彼得·贝伦斯的影响非常大,他一生兢兢业业、锲而不舍的努力,使他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提出“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强调简单、质朴,并通过减少外在的装饰去体现最本真的东西。他提出的设计理念中的所谓 “少”:就是强调在建筑形体的处理上遵循简约的原则,净化掉任何多余室外、不具有结构与功能依据的装饰,在结构上提倡使用简洁的钢框架体系,在实体上,提倡使用玻璃幕墙;所谓“多”:就是强调在工业化社会条件下,使用新技术来表现建筑形体简洁精确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2]。简洁的空间设计并不是设计元素的缺少,而是一种更高艺术审美精神的境界。道家认为自然界的物质来自视而不见的空间,无与有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即“无中生有”。这和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留白”的设计理念不吻而和,看似无画的空白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美感。多则是不繁琐和矫揉造作,而是精神上的丰富、完美、联想、期待和满足。密斯·凡德罗在设计表现上特别注重细节,他早期设计的作品体现的是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在后期的建筑空间设计作品中,又发展为全面空间,使他的“less is more”设计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少即是多”设计哲学与流动空间美学的理念表达
  流动空间的主旨是不把空间作为一种消极静止的存在,而是把它看做一种生动的力量。在空间设计中,避免孤立静止地进行体量组合,而是追求连续的运动空间。为了增强流动感,往往借助流畅的极富动态的、有方向引导性的线型[3],从而创造一种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整体空间效果。在建筑结构上,“是一种从上到下乃至最微小的细节全部服从于同一概念的整体”①。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是建筑物承重部分的构筑、构造、建造,产生极少屏障的建筑空间。在这个空间的围合中,可以按照需要以及功能不同进行划分空间,也可以按照空间艺术设计形态,功能独特、造型优美、一步一景 、步移景异的“园林式”设计手法的流动性空间。   (二)“少即是多”设计哲学在德国馆平面布局及空间设计美学的理念表达
  灵活的流动性空间是巴塞罗那德国馆馆最大的设计亮点,1929年,密斯被委任设计巴塞罗那的国际展览会的德国馆。在此设计项目中,他把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乎全部特征:简单、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和减少主义的形式都充分运用上了。德国馆占地1250平方米,馆内功能简洁,空间开畅,由位于中心的展览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一个少女雕像和几道围墙组成。墙面高低错落有致,色彩图案相互协调统一,给人无限空间延申之感,整体排列无序,稀疏不均,宽窄各异,空间节奏和韵律感比较强,其布局方式有如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笔法,墙与墙之间的空间也是一个设计亮点,摆脱了人们对传统具象形态门的束缚,人可以随心所欲、轻松自由的设计行走观览路线,使人在精神上得以解脱。空间又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动更多的想象和情感,真是“闪充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
  密斯在建筑上采用传统的砖石承重结构,由于室内空间开放的、独特的设计形式,他采用框架结构,在展览空间内部划分更加自由、流畅,更好的体现其独特的个性及功能性,形成了时儿分隔又时儿连通的空间,空间连接方式相互穿插、连接,形成若有若无、虚实相间的空间,使人在行走观看中感受到丰富的视觉空间形态变化。整个空间设计师用简单的线条、块面、体,体现着对环境、空间、结构、材料的整体系统思考,从而达到形式、功能的完美结合以及精神美感意念统一。这样空间形式的美学表达侧重的不是单体孤立直观表达,而是情感的感受,这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的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他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强调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是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得是情感得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 [5]。这和中国古典美学精神 的“中和”原则以及意识特征非常相似,都同样突出地表达了理性精神。
  (三)“少即是多”设计哲学在德国馆材料运用上的表达
  巴塞罗那馆不仅在建筑形体及空间上用简洁的结构支撑着丰富、精巧的美学对比,还在选材上十分考究。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对材料的研究也是精湛的。
  巴塞罗那德国馆在材料应用上是非常丰富的,在玻璃材料上,有乳白色酸蚀玻璃、白色和烟灰色的平板玻璃、绿色的镜面玻璃,这些不同的玻璃类型,在空间透明度上呈现虚实相间、若隐若现、明暗交替的变化,展现出富有新意三维立体的美学视觉效果,丰富了流动性空间的层次性,给人新鲜、奇妙、变幻的“多”视觉审美愉悦心理,和中国道家 “无中生有”哲学理念相吻合。
  密斯对石材选用也是独具匠心的,有罗马的灰华岩,产自希腊的绿色的提诺斯大理石、绿的色阿尔宾大理石和产自阿尔及利亚金色的玛瑙大理石,每种石材的纹理、色彩、式样都有各自的特征,搭配考究,比例恰到好处。这些材料的構成了空间的确定性,使空间有了标识性的符号,丰富了空间的视知觉,削弱了建筑构建的稳固感和简洁单一性,在光照下,产生多彩的光影变化,折射出形式各异的光影空间效果,使人产生一种“无就是有”“无中生有”的艺术境界。
  在建筑中,不透明的大理石和透明的玻璃,用酸蚀玻璃(毛玻璃)用作夹层,在视觉上与石材和玻璃形成对比,突出了夹层作为视觉中心在建筑材料中的流动、融合。这种流动是可静止赏析,也是有重点的。这种由材料引发的流动空间,在人的视知觉心理体验上是一种有重量的流动,这也是日本当代建筑师伊东丰雄在他的仙台媒体中心建筑作品中所追求的空间重量流动的原型。
  另外,水这一元素的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水这种自由无形、包容万物的、流动性的自然元素,同时也是设计中绚丽多彩、变化万千的重要符号,给人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感觉,展现别样的生态环境意念,水与建筑结合,达到既分离又相互联系统一体。当水体形成一定的空间布置,对人流走向具有隐性指示性,从而达到区分空间,增加空间垂直层次的作用,把水元素融入环境中,利用水的特性与“声、光、色”结合,达到了动静结合的效果,营造出一种极具心理联想性和隐喻性的空间效果,激发人们的情感,极大的满足人的文化精神上的需求。密斯将格奥尔格·科尔贝的雕塑“黎明”(Alba)放在了较小的水池中,这座雕塑因为周边材料和水面的反射,使参观者可以获得多角度的视觉效果,体现出“多”的视觉心理和艺术效果,也可以精神映射传达一种文化美感,而不拘泥于物质载体。由玻璃、钢铁、砖石等建筑材料构成的空间,传达出一种干净而有力量的语言,体现了材料本身的质感和纹理。这些质朴的建筑材料与宁静的水面融为一体,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三、“少即是多”设计哲学和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密斯“少就是多”的设计哲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追求简洁的外观,其内涵是丰富的、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最简单就是最丰富的”。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融入本土的民俗民风,更能体现出焕然一新的艺术生命力。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要不断的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表现能力,设计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知识的融合能力等,把传统文化及科技与设计相结合,坚持终身教育思想,拓展知识的多元化,激发和创造设计灵感。
  极简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用也非常的广泛,在界面的设计表达上,力求简洁,材料的颜色要整体统一,材料主要使用木材、石材以及棉质的沙发地毯,使整个空间充满朴实无华的感觉;在陈设设计上,适合用淡雅素净的色彩,图案尽量简洁,不易复杂;在家具设计上,家具的造型设计要趋于单一化,样式要统一,否则,会打破空间的秩序感,色彩选用偏冷色调,如果空间比较大,家具的样式和色彩可以增加色彩搭配,但是要把握好适度原则;在照明设计中,应尽量使用自然光源照明,减少人工照明和装饰照明,突显空间自然柔和性、层次性和简洁性,空间的光影效果也会随着阳光直射的角度产生丰富的立体感、互动感、层次感,制造轻松和谐的空间氛围;在整体空间布局上,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的减少多余的设计和装饰,使空间无论是在装饰上还是精神上都达到高度的统一和概括。在设计中,坚持统一之中找变化,在变化中找对比、节奏、和韵律,不断的丰富空间的形式语言,使空间呈现出“少就是多”的设计思想。   在设计内容上,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主题,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研究方向;其次,需要有一个调研、思考的过程,设计师通过对设计主题内容的把握和知识积淀,把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相结合,进行一切突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设计,发现一些新的关系,产生新的想法,赋予新的形式,正如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比如一只可爱的小白兔,这样司空见惯的一个小动物,在设计师的独特视角下,它可能成为一个水壶独特外观创意造型的来源。有时候也可能苦思冥想、不得所解,这时去做一些释放自己压力和转移思维的一些活动,跑跑步、和朋友聊聊天,或者出去小旅游观光一下,让自己身心放松,最后一旦受到某个点启发,设计思维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设计顺理成章。《美学散步》曾提到,“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只有保持空灵,才能有所填充。
  四、结语
  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四大现代主义大师的去世,现代主义设计逐渐退出了世界设计的舞台,后现代主义逐渐兴起,他们把密斯作为主要的批判对象,称他把全世界变成了单调、刻板又无人情味的钢铁与玻璃森林,但是,他们的评判是片面的,密斯等人开创的现代主义是工业化社会的必然产物,是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下设计集中体现,密斯所有作品是代表他那个时代的作品,用脱离时代背景、信息化社会的理念去评价密斯是毫无意义也是片面的。
  密斯“少即是多”设计哲学,至今对现在的很多设计领域都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室内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对于“少即是多”设计哲学和美学的文化研究必然会对现代设计带来积极的意义,同时也给我们对于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带来一定的启示,正如人生就像是一场修行,设计也是一场修行[6]。
  注释:
  ①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75.
  参考文献:
  [1]陈玉.西方“少即是多”与东方禅宗美学的关系探析.中国包装,2020(3).
  [2]刘松茯.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何大为,张骥,李炫颐,苏文静,李景瑞.腾讯天地 虚实之间——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大族办公区.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2(9).
  [4]李泽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5]李佳.论刘德海琵琶艺术的哲学思想.中国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13-04-01.
  [6]陈玉.西方“少即是多”与东方禅宗美学的关系探析.中国包装,2020-3-15.
  作者简介:徐慧丽(1983-),女,汉族,河南商丘,广州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T4K矫治器对替牙早期儿童安氏Ⅱ类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替牙早期安氏II类错合畸形患儿共68例为研究对象,均通过佩戴T4K矫治器开展早期矫治,比较矫治前和矫治6个月后的X线头影测量有关参数情况.结果 矫治6个月后,患儿SNA角、ANB角、U1-NA角、L1-NB角、U1-SN角比矫治前有明显降低,前牙覆盖、前牙覆合、上下牙弓拥挤度比矫治前有明显缩短,同时SNB角、U1-L1角及上下牙弓宽度比矫治前有明显增大(P<0.05).结论 T4K矫治器
【摘要】壁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绘画方式,在我们国家有着古老的传统。除敦煌唐代壁画外,从陕西唐代陵墓发现了大量珍贵壁画,壁画是人类劳动之余的精神生活的记录和情感的抒发,世界最早的壁画可以追溯到万年以前,秦汉的考古也有发现,以唐墓室壁画发现最多而且极精美。在唐墓室壁画中仕女形象的描绘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唐墓室壁画中仕女的形象,可以看出唐代女子当时的服饰特点和服饰文化特征。尤其是半臂服饰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具有
【摘要】中国民族图案在历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并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目前,我国围绕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思路,其中就包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本文正是研究民族图案在插画创作中的运用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图形;插画创作;运用  【中图分类号】J6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摘要】北朝音乐文化是在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历史背景下,在拓拔贵族实施奴隶制转封建制改革进程的政治背景下,在游牧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激烈碰撞的文化背景下交流传播和融合发展的,与北朝统治者实施的政治制度、文化政策息息相关的,既推动了北朝音乐文化的建构发展,也为鲜卑拓拔部自身带去了鲜活的文化因子,更为统治者最终选择完全汉化做出了贡献,缓冲了两种文化间的激烈碰撞,成为架构异质文化之间的桥梁,体现了音乐在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