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观察复方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4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中药治疗组给予复方理冲汤加减,对照组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治愈率为91.43%,對照组为64.2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复方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明显、药物费用低、无副作用,可作为临床用药参考。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 中医治疗 复方理冲汤
【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271-01
慢性盆腔炎(CPID) 复发率高难以根治,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其治疗方法有多种,物理疗法、针灸治疗、直肠给药、中药、抗生素、综合治疗等等[1]。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细菌感染仍是重要原因,在临床上抗生素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但盆腔位置特殊,多数患者不能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用药的不确定性,易产生耐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为此作者根据其多年的中医治疗经验,采用复方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来我院门诊就诊的140例确诊为慢性盆腔炎的患者,平均年龄24.5岁;病程最长平均2.5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患者年龄、病史、临床表现及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并排除慢性宫颈炎、盆腔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妇科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70例采用复方理冲汤(其方剂组成为生黄芪15 g,党参15 g,白术15 g,知母20 g,生山药15 g,天花粉20g三棱15 g,莪术20-40 g,生鸡内金15 g,益母草20g),据病情加减,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对照组单纯用阿奇霉素0.5 g溶于0.9%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点滴,联合甲硝唑250 ml静滴,10 d为 1个疗程 ,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治愈率。
1.3 诊断标准
有急性盆腔炎史及如下症状和体征者,可诊断为慢性盆腔炎:①有感染史;②宫颈或宫体举痛或摇摆痛;下腹坠胀压痛及骶骨部疼痛,劳累、性生活后、经期加重,伴有月经不调、不孕病史等③妇科检查时子宫活动受限,附件区压痛可扪及索状物,粘连固定,盆腔结缔组织炎时一侧或双侧有片状增厚,并可扪及包块[2-3]。结合B超,阴道镜检查有无慢性炎性反应灶可确诊。
2 结果
疗效评价 有效:症状消失,白带正常,子宫、附件区无明显增厚及压痛,盆腔粘连减轻,下腹部压痛,活动佳。好转:症状部分消失,妇科检查炎性包块缩小,附件区粘连及压痛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4]。
两组共140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治疗组共70例,有效32例、好转32例,无效6例,总治愈率91.43%,有效率为45.71%;对照组共70例,有效23例、好转22例,无效25例,总治愈率64.29%,有效率为31.51%,两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多数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亦可无急性盆腔炎史),盆腔内组织液渗出或纤维组织增厚变硬,或患者体质较差致病程迁延不愈,造成病情反复发作而致。因其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影响广大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下腹痛、坠胀、性交痛及月经期疼痛、乏力、失眠、月经不调、不孕等。本病治疗方法多,中医认为本病属“腹痛”、“带下”、“瘾瘕”等病范畴。多系流产 、产后损伤胞宫脉络,或术后体虚,正气不足,湿热寒邪乘虚侵袭,肝失疏泄,气血阻滞,运行失畅,冲任失调导致瘀血存留,痰湿停积,治疗上以扶正祛邪,消瘾散结为主[5]。
本方剂中生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作用。用于气虚乏力,表虚自汗,内热消渴;增强机体免疫力,机体耐缺氧及应急能力;党参具有补中益气、生津,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对肿瘤细胞毒作用;知母具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滋阴降火的作用,抗病原微生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生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带下、尿频、虚热解渴;天花粉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的作用;三棱促进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巨噬细胞向血块周围聚集吞噬的作用;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作用;益母草对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复方理冲汤具有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特点,无副作用,为治疗慢性盆腔炎之良方,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6):71.
[2]苏应宽.实用妇产科 学.济南:山东科 学技术 出社,1979:182-184.
[3]乐 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3.
[4]宋鸿钊,高耀洁,王大琬,等.实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66—170.
[5]郝丽艳,杨集群.理冲汤加减治疗子宫肌瘤30例[J].吉林中医药.2010,(6):32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 中医治疗 复方理冲汤
【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271-01
慢性盆腔炎(CPID) 复发率高难以根治,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其治疗方法有多种,物理疗法、针灸治疗、直肠给药、中药、抗生素、综合治疗等等[1]。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细菌感染仍是重要原因,在临床上抗生素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但盆腔位置特殊,多数患者不能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用药的不确定性,易产生耐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为此作者根据其多年的中医治疗经验,采用复方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来我院门诊就诊的140例确诊为慢性盆腔炎的患者,平均年龄24.5岁;病程最长平均2.5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患者年龄、病史、临床表现及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并排除慢性宫颈炎、盆腔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妇科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70例采用复方理冲汤(其方剂组成为生黄芪15 g,党参15 g,白术15 g,知母20 g,生山药15 g,天花粉20g三棱15 g,莪术20-40 g,生鸡内金15 g,益母草20g),据病情加减,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对照组单纯用阿奇霉素0.5 g溶于0.9%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点滴,联合甲硝唑250 ml静滴,10 d为 1个疗程 ,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治愈率。
1.3 诊断标准
有急性盆腔炎史及如下症状和体征者,可诊断为慢性盆腔炎:①有感染史;②宫颈或宫体举痛或摇摆痛;下腹坠胀压痛及骶骨部疼痛,劳累、性生活后、经期加重,伴有月经不调、不孕病史等③妇科检查时子宫活动受限,附件区压痛可扪及索状物,粘连固定,盆腔结缔组织炎时一侧或双侧有片状增厚,并可扪及包块[2-3]。结合B超,阴道镜检查有无慢性炎性反应灶可确诊。
2 结果
疗效评价 有效:症状消失,白带正常,子宫、附件区无明显增厚及压痛,盆腔粘连减轻,下腹部压痛,活动佳。好转:症状部分消失,妇科检查炎性包块缩小,附件区粘连及压痛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4]。
两组共140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治疗组共70例,有效32例、好转32例,无效6例,总治愈率91.43%,有效率为45.71%;对照组共70例,有效23例、好转22例,无效25例,总治愈率64.29%,有效率为31.51%,两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多数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亦可无急性盆腔炎史),盆腔内组织液渗出或纤维组织增厚变硬,或患者体质较差致病程迁延不愈,造成病情反复发作而致。因其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影响广大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下腹痛、坠胀、性交痛及月经期疼痛、乏力、失眠、月经不调、不孕等。本病治疗方法多,中医认为本病属“腹痛”、“带下”、“瘾瘕”等病范畴。多系流产 、产后损伤胞宫脉络,或术后体虚,正气不足,湿热寒邪乘虚侵袭,肝失疏泄,气血阻滞,运行失畅,冲任失调导致瘀血存留,痰湿停积,治疗上以扶正祛邪,消瘾散结为主[5]。
本方剂中生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作用。用于气虚乏力,表虚自汗,内热消渴;增强机体免疫力,机体耐缺氧及应急能力;党参具有补中益气、生津,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对肿瘤细胞毒作用;知母具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滋阴降火的作用,抗病原微生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生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带下、尿频、虚热解渴;天花粉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的作用;三棱促进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巨噬细胞向血块周围聚集吞噬的作用;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作用;益母草对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复方理冲汤具有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特点,无副作用,为治疗慢性盆腔炎之良方,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6):71.
[2]苏应宽.实用妇产科 学.济南:山东科 学技术 出社,1979:182-184.
[3]乐 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3.
[4]宋鸿钊,高耀洁,王大琬,等.实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66—170.
[5]郝丽艳,杨集群.理冲汤加减治疗子宫肌瘤30例[J].吉林中医药.20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