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生产效率提升与消费扩容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经济在推动我国效率变革和激活消费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文章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通过促进生产效率和消费提升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数字经济整体上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拉动消费水平间接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却不显著;最后,在测度我国三次产业的生产效率后发现,与第二产业相比,数字经济通过促进第三产业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大.因此,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强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加快数字化消费转型,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他文献
超大城市的基层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实际考验中,发挥了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和谐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当然,与基层应急治理现代化目标而言,也面临诸多挑战.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基层应急治理为案例,分析了目前基层应急治理的现状与问题,并从三个方面十个举措提出了推进浦东新区应急治理体系优化的路径.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联合发布《林产品市场报告(2020—2021年度)》.该报告提供了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区域(欧洲、北美、中亚和西亚国家)市场的全面分析,范围涵盖了原木、锯材、人造板、纸、纸板以及木浆,通过政策分析,评估主要趋势和驱动因素,其中人造板概况介绍如下.
期刊
韧性城市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尤其在城市由外延式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韧性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南京为例,阐释韧性城市建设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分析南京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在此基础上,从经济韧性、生态韧性、设施韧性、社会韧性、治理韧性等几个方面提出南京建设韧性城市的对策建议.
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营造乡村治理新氛围、打造乡村治理新模式、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抓手.针对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乡村自治规则体系;加强普法实效,提升干群法治素养;引导村民广泛参与,形成多元共治格局;筑牢法治阵地,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等手段实现乡村治理迈向新征程.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最终的检验标准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来体现的,在实践中不能将社会治理创新与社区服务割裂开来.在提出治理式服务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多元化蕴含着深刻的东方智慧,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需求多元化的挑战上,通过社区互助、社区自助、社区志愿、家庭为本的服务转向,有效推进基层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创新的协同整合,推动政府治理重心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向社区下移,让基层的资源和行政事务相配套,为社区赋权增能,提升国家治理“最后一公里”的行政效率.
企业党组织是中国企业治理中一项独特的制度安排,研究党组织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对理解基层党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1年、2013年中国民(私)营企业调查数据,使用处理效应模型和熵平衡法估计了民营企业党组织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发现,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能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强化员工权益保护和发挥自身劝导力等方式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建立党组织,提高了员工工资和企业盈利水平,表明党组织对民营企业劳资分配结构的调整具有可
习近平立足新时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挑战,对城市发展诸多深层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基本形成了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即“人民城市论”为主要框架、核心内涵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理论.“人民城市论”的逻辑生成于马克思恩格斯城市发展思想,国外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思想是其理论渊源和借鉴;我国和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是其历史依据;当下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及其深层次矛盾带来的实践需求构成了习近平“人民城市论”的实践基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城市逐渐
城市发展和居民美好生活期待推动社区公共空间的适时更新.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联络平台,是培育社区认同和居民归属感的重要载体.基于社会公共空间理论,构建起技术支撑—情感共生—制度赋权三维分析框架.对比上海“缤纷社区”和成都“柳城平伙”两个社区营造项目发现,在以党建引领主导和精英发起为主导的营造项目中,不同主体在改造进程中以互嵌方式获取技术支持、合法性地位和情感认同,后者在常态化制度建设下会逐步向党组织靠拢,通过借助党政统合力量实现物质资源整合分配和社区社会资本的激活再生.
由于比较优势与资源禀赋的差异,地方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可能不同于中央政府.文章基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五年规划中产业政策的差异,检验地方官员的当地籍贯如何影响信贷资源配置.研究结果表明,当地方官员具有当地籍贯(任职地与籍贯地或出生地一致)时,受地方五年规划扶持但未受中央五年规划扶持的企业得到了更多的信贷资源.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信贷资源配置倾向在当地特有行业中更加明显,并且地方官员的当地籍贯显著提升了信贷资源对企业业绩的促进作用.上述结果显示,当地籍贯为地方官员带来了地方性知识优势,有助于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文
基于2011?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文章以海外经历作为高管文化特征的代理,从文化视角探索公司高管团队海外背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海归高管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受组织异质情境影响,当企业财务冗余水平和高管持股比例越高时,海归高管的创新促进效应越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海归高管通过提升高管团队风险偏好和自信度促进创新投入.进一步研究表明,海归高管通过促进创新投入提升了发明专利申请量.此外,与海外工作经历相比留学经历更能促进企业创新,同时具备两种经历的高管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则明显大于仅拥有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