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治疗中心的建设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预后较差,目前以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为主的综合治疗体系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然而CRS和HIPEC的适应证要求严格,操作难度高,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经验不足的中心开展CRS HIPEC可能会降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建立专科诊治中心可以为规范化的临床诊治提供保障。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立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治疗中心的必要性及国内外腹膜表面恶性肿瘤诊治中心建设的概况。然后重点介绍了笔者团队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治疗中心的建设经验,强调了中心建设必须要做好两方面:一方面要实现临床上的优化,加强各个环节的专业化;另一方面要确保患者的治疗质量,维护好每位患者的权利、福祉和健康。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小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存在较高的漏诊、误诊、致死和致残率。大多数小肠梗阻的患者,早期采用非手术治疗及放置肠梗阻导管,可以缓解病情。然而,决定非手术治疗的观察窗口期、急诊手术时机及方式仍然存在很多争议。近年来,有关小肠梗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均有了进一步的进展,但在临床实践方面,尚缺乏权威的参考标准,国内尚无相关的共识和指南来规范其诊断与治疗。据此,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进交流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的倡议下,我国本领域的专家组成编审委员会,结合当前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外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近现代临床肿瘤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三大常见转移途径之一,直到20世纪末,胃肠道癌腹膜种植转移,才开始被重新认识,至今日才逐渐开始形成规范性诊断治疗体系。本文回顾腹膜转移癌诊治研究的发展历史,反思临床实践中的教训与经验,阐述腹膜转移癌在疾病再认识、机制深入理解和临床诊治策略上的难点,以及在理论建设、技术培训和学科建设中的痛点,并提出了认清客观现实、夯实技术培训和推进协同研究的解决方案,为腹膜肿瘤学稳步发展提供参考。
腹膜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形式,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部分患者在手术时往往存在腹腔微小转移灶,这会导致胃癌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因此要积极开展胃癌腹膜转移的防治。分子残留病灶是指经过治疗后,传统影像学或其他实验室方法不能发现,但可通过液体活检发现的肿瘤来源分子异常,代表肿瘤持续存在和临床进展的可能。近年来,基于循环肿瘤DNA检测分子残留病灶逐渐成为了腹膜转移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建立了胃癌分子残留病灶分子诊断的新方法,并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评析。
腹膜是结直肠癌的常见转移部位,腹膜转移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晚期阶段。“种子-土壤”学说和“寡转移”学说是腹膜转移发生发展机制的主要假设。近年来,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相关的机制研究逐渐深入,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腹膜转移灶的形成依赖于多种分子的协同作用,以完成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至定植于腹膜并形成转移灶的全过程,而肿瘤微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治疗方面,肿瘤细胞减灭术及腹腔热灌注化疗在临床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而随着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除全身化疗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腹膜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