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冲淡·自然·意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美学艺术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属于展现美学思想和美学价值的重要领域,赋予文学艺术美学意义不仅可展现知识中具有的美,而且利于培养和提升人的思维高度和生存境界。苏轼作为艺术领域美学大师,其通过诗词方式构建美学思想体系,并通过不断充实内容,实现美学不断外延扩展,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学特色。同时苏轼的诗词也展现出了其美学思想和艺术成就,在对其诗词价值进行挖掘中,研究其诗词中美学特色极为必要。
  一、苏轼诗词艺术特点
  (一)题材—反映现实主义
  苏轼作品在前期主要反映其在政治方面的忧患,其本身是一位有志于经世济民的诗人,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始终抱有针砭和嘲讽的态度,诗词中将批判现实作为诗歌主题。其入仕后勤于政务,在多次遭贬谪期间通过接触下层社会,将政治方面忧患以及民间疾苦写于诗词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主要展现江浙人民水灾后的艰难生活,《吴中田妇叹》则反映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社会现状,而其后期作品则将重点放于人生忧患上,展现了其疾恶如仇的思想。
  (二)风格—豪放旷达婉约
  苏轼诗词风格多变,其中,豪放风格诗词较为多见,这是其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通过在诗词中融入充沛、激昂甚至含带悲凉的情感,可展现出其慷慨豪迈精神。旷达风格诗词是苏轼诗词中最能体现其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展现了其对和平稳定生活的美好期许。婉约风格诗词在苏轼诗词中数量最多,主要体现其思想意志。
  (三)内容—极具美学价值
  在唐朝之前,诗歌格局较小、内容较窄,至杜甫词作后稍显开阔,至北宋苏轼时期,经过多年发展,展现出了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蕴深厚的特征,而苏轼诗词作品更是独树一帜,颇具特色。黄庭坚在《跋子瞻和陶诗》中通过“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阐述了苏轼诗词与陶诗,即便在用韵、句数、格调等风格方面相似,但内容却存在较大差异,苏轼诗词内容广泛,包含风土人情、自然景物、人世沧桑等,并用实践展示了其“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理念,其内容包容万象,同时通过推动诗词渗透融合使得题画诗中有画,传达出了画中神韵,达到了自然真率、信笔挥洒境界,展现出了极高美学价值。
  二、苏轼诗词美学方面表现
  (一)美学思想与主张
  著名教育家曹慕樊通过对苏轼诗词进行研究,从主观方面认为苏轼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诗词作家需要将自身主观思想融入到客体中;二是,最重兴会;三是,抓住意象或灵感;四是,追寻常理;五是,重视神似。全国高校美学研究会会员中文系樊德三教师,在对苏轼诗词中的美学主张进行研究后,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艺术的本质具有真实性;二是,重视“文理自然”;三是,应具有独创性。同时,其还提出了苏轼诗词美学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包含对“天成”和“超然”强调过度,受佛家和老子的“无为”思想影响较大,与其诗词中展现的“有为而作”产生了矛盾。
  (二)绘画美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兼博士后导师郎绍君,在对苏轼诗词中的美学进行研究后,对苏轼作品中展现的绘画美学思想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苏轼同意并接受韩愈的思想观点,并主张“意从肺腑出”“有为而作”,注重有感而发;第二,将对兴会灵感产生的主观作用与客观锻炼形成的学习修养统一结合起来;第三,重视淡泊情怀以及淡泊之美。
  (三)书法美学
  刘国珺在《苏轼文艺理论研究》中,对苏轼书法方面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将苏轼在书法艺术方面的见解总结为四点:一是,应知晓书法本末;二是,应了解掌握书法中的法度,并通晓其意;三是,应“自成一家”“自出新意”;四是,书法艺术方面应保持“技道共进”。
  三、苏轼诗词的美学特色
  苏轼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在诗、词、散文、书法以及绘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尤其是诗词领域,其自理论上打破了诗尊词卑观念,促使词向诗风靠拢,加快了词与诗相互沟通渗透进程。同时由于其一生宦海浮沉,常年奔走四方,有着极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其诗词中前期以豪放风格为主,后期表现为冲淡自然清新创作风格,其艺术风格气象万千。并且他善于在各种不同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找出客观事物中存在的规律,甚至可从简单生活与自然景物中发现蕴藏的深刻道理,展现出来鲜明的艺术特点,且极具美学特色,展现出了高超美学艺术境界。
  (一)豪放美
  在诗词领域中,豪放风格指的是豪迈放纵的艺术风格,其诗风具有宽阔雄大的特点,极具阳刚之美,此类风格在情感方面注重思维奔放和想象力驰骋,重视诗词中展现的气魄。司空图在《诗品》中,以“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对豪放派诗词进行描述,展现出了豪放诗词诗风的宏大。苏轼作为豪迈词派开创者,打破了传统词作理念,一改“诗庄词媚”遗风,不仅推动了诗歌作品发展,而且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其豪迈诗风形成与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苏轼自身成就相关,其豪迈诗风形成时期处于王安石变法后,北宋中期国势尚强时期,此时多数文人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汴京地方官大力推动兴利抗灾。此外,苏轼父亲和弟弟都成为一时名人,其本身也才华横溢,在诗、词、文、书法和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不错成就。同时,苏轼本身具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忧患意识,繁忙的公务和卓见成效的地方治理业绩,促使其产生浩然之气。在这种环境下,他写出很多具有豪迈风格的诗词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描述其出任太守期间出猎射虎的豪情,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描绘“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及“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壮观场景,不仅展现出了苏轼自身的情感抱负,而且突显了苏轼诗词中独具特色的豪放美。
  (二)冲淡美   在诗词中,冲淡指的是一种平和淡远的艺术写作风格,司空图在《诗品》中用“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对冲淡诗词作品进行描述。此类作品写作对诗词作者的社会阅历和艺术修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具备足够生活阅历和思想成熟后,方可写出冲淡诗词作品的内蕴外朴、气敛神藏的艺术特色。而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坎坷曲折,青年时期意气风发,敢于坚持自身政治见解,且不愿苟全,被多次贬谪后,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其在思想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他并受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影响,开始将三家思想融为一体,在理想与现实、灵魂与实体、物质与精神、社会与个人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因此,此时其在进行诗词创作中开始追求超越现实和寄托精神,同时反映和批判现实,展现出了一种激愤而又疏淡、激情而又沧桑的情怀,其人生态度和人格修养达到了新的高度。此时,苏轼更加倾心于陶渊明的诗作,追求看似枯燥平淡质朴,实则丰茂华美且又超然自得的写作方式,展现了苏轼在藝术创作方面的探索与追求。
  (三)自然美
  苏轼在进行诗词创作中,主张“文贵自然”,并始终将这一主张贯穿于其实践创作中,使得其诗词展现出了一种自然美。而这种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有为而作,有感而发。苏轼认为进行诗词创作中应保持有为而作,文学中思想和内容必须从生活观察、体验和感受中获得,切忌无病呻吟,如《浣溪沙》《沁园春》和《蝶恋花》。其次,以华采为末,以体用为本。在苏轼词作中,很多用词造句方面给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作整体而言看似质朴平常,但细品可感受到其中耐人寻味的思想境界。最后,文理自然,随物赋形。苏轼在文学创作时,强调展现各种客观事物内外规律,认为只有在事实规律基础上,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淡妆浓抹总相宜”,基于西湖风景事实,将雨景比作西施浓抹妆,以物赋形,展现出了实物与文章的自然之美。
  (四)意境美
  苏轼在对王维诗作进行评价中,认为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对这种文学创作方式极为推崇,而且在进行文化创作时也身体力行。如《惠崇春江晓景》中,通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展现春季景色和景物特征方式,将诗与画相融合,诗画互通,形与情相互交织,展现出了一种温暖如春的意境。再如《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通过展现“吟啸且徐行”的状态,一方面,可彰显出苏轼面对坎坷处境,保持安之若素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通过诗词中展现出的景观,反映出其以佛老思想为主的人生处世理念,以及超然物外的人生观,以自然叙事的方式,在平淡中彰显出一种意蕴深远的意境,从而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四、结论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诗词领域中的美学大家,其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诗词,既展现出了其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又突出了其“豪放”“冲淡”“自然”和“意境”的美学特点,使得人们在欣赏和研究其诗词时可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其诗词极具审美价值。因此,在对苏轼诗词进行研究中,为了解其思想和诗词艺术价值,以及苏轼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应加强对其诗词美学方面的研究。
其他文献
当痛苦与幸福的界线消失  你终于沿着時空遂道走来  天空飘着宁馨的祥云  我看见你舒展着或深或浅的笑容  那一瞬  我已捕捉到神秘的启示  原来  这就是你与生俱来的格局  聪慧与内敛  坚韧与机灵
汤成难是扬州的一位青年女作家,她着意于刻画形形色色的普通人而非令人羡慕崇拜的英雄或模范。贾梦玮曾评论道:“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物是有爱的,这与很多作家把人物当作小说的工具不同。”诚然,文学即人学,汤成难的作品关心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关注他们的命运及其在与命运的抗争之中所经受的磨难与痛苦,并且在作品中寄予了作者对生命意义以及人生所需要的信念的思考。  《摩天轮》是其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一篇,小说中的
亦舒的《喜宝》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彼时的香港从工业化向经济多元化逐步裂变,香港的金钱表征与消费主义时代的渐兴使得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日益显露,金钱与爱欲交织的都市小说《喜宝》诞生于此。喜宝作为亦舒笔下极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所寄寓的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其背后具有人的共性与普遍困境,生存意志驱使下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诉求,意志的分化永远催生着不可消解又无法满足的欲望,欲望的永恒轮回反噬着人的生命意志
我有相思知也否,春风只向花边走。  情话而出私说够。  红打皱,香颜渐次形容丑。  不觉夫君携我手,胸怀一似多年旧。  草木得春重架構。  芽如豆,撑开叶绿千明秀。
竹子被劈成一片一片  再牵在一起就成了栅栏  這些竹子都是一群老竹子  都是一群竹骨  他们不怕被用尽  都愿意把自己唯一的身子  交给刀,交给岁月。被劈成多个肢体  这些竹栅栏  多像我们的父母  他们虽然都老了,但  哪一天不是想  掰开自己,为我们所用  麦子老了  麦子老了  身体就回到草帽  锄头老了  就回到生它的打铁铺子  豌豆花老了  就回到它抚育过的豆荚里  梅花老了  就回到一
文学文本与音乐剧作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又有着相依相生的互动关系:文学文本是音乐剧改编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文学文本的音乐剧改编,又给予文本一种全新的阐释形式及表达效果。以法国加斯通·勒鲁(Gaston Leroux,1868—1927)的长篇小说《歌剧魅影》(Le Fant?me De L’opéra,1911)和文本改编的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
双峰嵲屼耸高天,翠黛葳蕤瞰世间。  万仞溟濛闻涧籁,千峰蓊蔚袅云烟。  涵缘晓色洇露徙,朗咏涂霞叩月先。  欲借春风资览胜,博文易笔妙通潜。  桃之夭夭(中華新韵)  秋风驻夜入云烟,霁色深岚绕野阡。  玉露清孤流倦梦,丹霞浸浴掩羞颜。  红翻万亩桃花阵,翠染千山水果园。  陇上循踪枝满挂,馨香又惹醉婵娟。
許一滴泪  滴落凡尘  把桑田  哭成沧海  让前世的诺言  邂逅今生的伊人  如这场夏雨  邂逅了荷塘  任一朵莲跳出淼漭  映出红颜  婷婷玉立  在水一方
摘 要:“美”与“丑”的对立贯穿了《湖》的始终,川端康成通过主公人对不同少女的跟踪与爱恋,表达了人物对美的极性追求以及对自身丑陋的掩饰和厌恶。从《湖》中我们可以看到川端康成的少女情结,同时也能看到其在作品的叙述中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表现。本文试图通过简析《湖》中的人物形象领会作者视域下对追求美的诠释。  关键词:《湖》;美;极致追求;内心表现;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杜峪纾(1995-),女,辽宁省抚
摘 要:《麦克白》中人物的发展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矛盾的,有人物自身的挣扎、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自然与超自然因素的矛盾,还有《麦克白》戏剧本身戏剧表现的矛盾性。正是由于这些矛盾,使得人在不同的命运阶段内,不得不进行一次次地选择与改变,完成对自身命运的塑造。看似是不同的矛盾冲突主宰的命运,但恰恰是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自我塑造的结果。  关键词:《麦克白》;矛盾;命运;性格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