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又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民族教育遵从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民族理论的指导,所以民族教育既有国民教育的“共性”,又有民族的“个性”。民族教育的这种双重性决定民族预科教育更是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民族预科教育作为介于民族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一个特殊层次,影响着民族高等教育能否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求,能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预科教育是连接民族地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纽带,在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和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预科教育在我国已实施多年,但预科教育的发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相对滞后。目前,全国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学校有100多所,但很多学校每年招生数量有限,只招一、二十名预科生,规模稍大,成立了预科专门管理机构的学校招生人数也在400人左右,这种招生规模与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另外,现有预科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有很多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预科教育在整体规划、教育教学计划、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及预科教育科研方面,现有内容已不能很好适应新时期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预科教育的发展,因此对民族预科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提高预科教育质量,推动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策动力。
一、教育理念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先进的教育思想,顺应时代、务实创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预科教育理念的创新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化。预科教育是具有中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办学层次,特色教育应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个体都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出有特长的学生。
2.人性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二是要规范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使学生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自我构建知识与能力的素质。
3.多元化。民族预科教育应该从“产、供、销”上拓宽视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从招生到分流扩大层次、规模,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中等教育相对滞后的情况,民族预科教育纽带的作用更需加宽、加厚。
二、教育目标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
民族预科班创办之初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干部,随着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培养方向也不断拓宽,民族预科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紧追全国高等教育的时代步伐,专业分流朝着多层次、多专业、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民族高等教育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条战线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培养出更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专业人才。
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要具有针对性,在育人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奋进、创新的人格品质和学习理念。
根据国家民族预科班办学方针,本科院校招收预科学生可以在低于该校当年录取分数线80分内录取,所以预科学生的知识层次、学习习惯和个人综合素质,总体看来与本科院校招收的同届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预科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预科教育中一个新的课题。简单沿用中学模式会抑制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而预科学生的层次特点又不能完全采用大学开放式管理。原因有如下三点:一是部分学生进入预科后,认为升入大学有了一定的保障,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二是学生将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并将预科等同于大学,认为预科生活应无约无束、一切自由、一切自主。三是部分学生对前途没有足够信心,担心预科学生升入大学后,仍不及同届本科生,有迷茫情绪。
针对以上实际,预科管理体制应具有以下三点预科特色:
1.学生管理实施“软着陆”,管理模式应成为衔接高中与大学的纽带和桥梁。在严格要求学生履行教学常规和学生日常规范,注重养成教育的前提下,教育管理遵循由严到宽、循序渐进、逐渐放开,逐步让预科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
2.学生管理实行激励机制,把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估作为学生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预科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一套比较客观公正、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将学生高考成绩和预科一年的综合测评成绩(包括学业成绩、品德表现、文体表现等方面),作为学生升入大学时专业分流的首要依据。评估体系不仅能成为预科学生前进的动力,也作为学生规范自身综合行为的量度。
3.明确育人目标,将德育教育作为预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科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基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以爱祖国、爱家乡、爱校、爱班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客观分析自己、明确人生目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让预科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
四、教育教学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核心
教学质量是预科办学的生命线,教学创新是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学创新应体现如下:
1.教学计划创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具有科学性,知能并重,体现一定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预科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层次,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这种过渡性,决定了它的教学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增强能力,拓展视野,提高素质。因此,全面分析预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高中与预科、预科与大学本科知识的衔接和转化,应该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另外,预科教育是特色教育,特色教育只有办出教育特色才更有其鲜明的个性,才能激发出茁壮的生命力。
2.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要具有鲜明的衔接性,做到“预”“补”结合、科学合理,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于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它的教学定位不易准确把握,目标定高了会偏离预科教育的层次特点,定低了容易成为中学教学的重复和简单延续。实践证明,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以“预”为主,以“补”为辅,以“预”带“补”,从而实现“预”“补”结合,基本符合学生实际。为此,教学内容的编排要严谨务实、科学合理,基本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少到多、层层加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预科一年的教学流程起到启蒙开智、“补”缺“预”前的作用。
3.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上的创新。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创设一种高效、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注意摸索适合各民族地区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预科教学质量。针对民族教育手段落后的现状,民族预科教育应尽可能多的使用多媒体、语音室、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并加强实践环节,这是使民族预科学生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关键。
五、教师队伍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是提高预科办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队伍创新应体现如下几点:
1.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学。要全方位、多视角、大幅度针对预科教育的特点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学习、研究、实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提高预科教师的教学知识层次和能力,拓宽教师业务提高的途径。着重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使预科教师不仅对高中教学有透彻的认识,还能胜任大学中、低年级的基础课教学,教师进修可采用在岗与脱产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也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或以老带新、新老互促的方式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和水平。
3.转变用人机制。既要重视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又要舍得花大力气引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强化激励竞争机制,激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来保证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提高,为学校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预科教育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引下,孕育了其新的内涵,民族预科教育创新更应具有时代特色,应延展其教育创新的幅度。对民族中等教育进行适时的分析和研究,及时把握预科招生对象的信息,并对预科后的高等教育进行及时地跟踪调查,掌握预科生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的发展状况,培养出有后劲、多方面都能厚积薄发的学生,才是预科教育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1]宋太成.预科教育-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J].中国民族,2001(6).
[2]胡明忠,常海山.试论教育创新的规律和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6).
民族预科教育在我国已实施多年,但预科教育的发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相对滞后。目前,全国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学校有100多所,但很多学校每年招生数量有限,只招一、二十名预科生,规模稍大,成立了预科专门管理机构的学校招生人数也在400人左右,这种招生规模与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另外,现有预科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有很多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预科教育在整体规划、教育教学计划、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及预科教育科研方面,现有内容已不能很好适应新时期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预科教育的发展,因此对民族预科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提高预科教育质量,推动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策动力。
一、教育理念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先进的教育思想,顺应时代、务实创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预科教育理念的创新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化。预科教育是具有中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办学层次,特色教育应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个体都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出有特长的学生。
2.人性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二是要规范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使学生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自我构建知识与能力的素质。
3.多元化。民族预科教育应该从“产、供、销”上拓宽视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从招生到分流扩大层次、规模,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中等教育相对滞后的情况,民族预科教育纽带的作用更需加宽、加厚。
二、教育目标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
民族预科班创办之初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干部,随着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培养方向也不断拓宽,民族预科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紧追全国高等教育的时代步伐,专业分流朝着多层次、多专业、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民族高等教育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条战线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培养出更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专业人才。
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要具有针对性,在育人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奋进、创新的人格品质和学习理念。
根据国家民族预科班办学方针,本科院校招收预科学生可以在低于该校当年录取分数线80分内录取,所以预科学生的知识层次、学习习惯和个人综合素质,总体看来与本科院校招收的同届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预科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预科教育中一个新的课题。简单沿用中学模式会抑制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而预科学生的层次特点又不能完全采用大学开放式管理。原因有如下三点:一是部分学生进入预科后,认为升入大学有了一定的保障,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二是学生将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并将预科等同于大学,认为预科生活应无约无束、一切自由、一切自主。三是部分学生对前途没有足够信心,担心预科学生升入大学后,仍不及同届本科生,有迷茫情绪。
针对以上实际,预科管理体制应具有以下三点预科特色:
1.学生管理实施“软着陆”,管理模式应成为衔接高中与大学的纽带和桥梁。在严格要求学生履行教学常规和学生日常规范,注重养成教育的前提下,教育管理遵循由严到宽、循序渐进、逐渐放开,逐步让预科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
2.学生管理实行激励机制,把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估作为学生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预科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一套比较客观公正、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将学生高考成绩和预科一年的综合测评成绩(包括学业成绩、品德表现、文体表现等方面),作为学生升入大学时专业分流的首要依据。评估体系不仅能成为预科学生前进的动力,也作为学生规范自身综合行为的量度。
3.明确育人目标,将德育教育作为预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科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基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以爱祖国、爱家乡、爱校、爱班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客观分析自己、明确人生目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让预科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
四、教育教学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核心
教学质量是预科办学的生命线,教学创新是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学创新应体现如下:
1.教学计划创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具有科学性,知能并重,体现一定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预科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层次,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这种过渡性,决定了它的教学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增强能力,拓展视野,提高素质。因此,全面分析预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高中与预科、预科与大学本科知识的衔接和转化,应该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另外,预科教育是特色教育,特色教育只有办出教育特色才更有其鲜明的个性,才能激发出茁壮的生命力。
2.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要具有鲜明的衔接性,做到“预”“补”结合、科学合理,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于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它的教学定位不易准确把握,目标定高了会偏离预科教育的层次特点,定低了容易成为中学教学的重复和简单延续。实践证明,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以“预”为主,以“补”为辅,以“预”带“补”,从而实现“预”“补”结合,基本符合学生实际。为此,教学内容的编排要严谨务实、科学合理,基本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少到多、层层加码、循序渐进的原则,使预科一年的教学流程起到启蒙开智、“补”缺“预”前的作用。
3.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上的创新。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创设一种高效、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注意摸索适合各民族地区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预科教学质量。针对民族教育手段落后的现状,民族预科教育应尽可能多的使用多媒体、语音室、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并加强实践环节,这是使民族预科学生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关键。
五、教师队伍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是提高预科办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队伍创新应体现如下几点:
1.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学。要全方位、多视角、大幅度针对预科教育的特点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学习、研究、实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提高预科教师的教学知识层次和能力,拓宽教师业务提高的途径。着重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使预科教师不仅对高中教学有透彻的认识,还能胜任大学中、低年级的基础课教学,教师进修可采用在岗与脱产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也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或以老带新、新老互促的方式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和水平。
3.转变用人机制。既要重视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又要舍得花大力气引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强化激励竞争机制,激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来保证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提高,为学校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预科教育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引下,孕育了其新的内涵,民族预科教育创新更应具有时代特色,应延展其教育创新的幅度。对民族中等教育进行适时的分析和研究,及时把握预科招生对象的信息,并对预科后的高等教育进行及时地跟踪调查,掌握预科生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的发展状况,培养出有后劲、多方面都能厚积薄发的学生,才是预科教育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1]宋太成.预科教育-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J].中国民族,2001(6).
[2]胡明忠,常海山.试论教育创新的规律和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