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面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于综合材料绘画应自觉突显出中国的本土文化特色,以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思想为核心进行综合材料绘画的创造,使得中国当代艺术中综合材料绘画能够更加渗透人文关怀。本文将以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为典范,对中国当代综合材料绘画的表达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综合材料 当代 绘画 本土 表达意识 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当代文化艺术思潮的不断传播和影响,艺术家们在绘画中对各种材料的多元运用展现出全新的艺术观念,并能够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且也在本质上让材料突破了在传统绘画中隶属地位的束缚,使得对艺术家传统文化观念起到了深化认识的作用,同时也使艺术家在当代绘画艺术的内涵上更为深刻的挖掘。
在综合材料绘画的作品中,不管是传统意义的平面作品还是前卫观念的装置艺术,都是用材料作为创作的基本要素,利用不同形式的技法对所要艺术观念意识进行表达。同时在这类创作作品中,艺术家们并不是要进行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产生一种新奇的表达意识和艺术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及内心的深思。我们所看到的艺术家在对综合材料“具体地运用”时,还要关注作品的精神所在以及文化的表达,更要注重综合材料绘画所具有的本土意识。对于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不能脱离当今的世界以及创造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地进行思考,更不能脱离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根基。在中国当代绘画不断走向综合的当下融合,更应该使作品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作品中表达出当代中国艺术家对于人文精神的深思。
一 对于当代艺术演变的表达
进入20世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表现在绘画中就是艺术与综合材料的结合。这一新的创作方式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治及社会的动荡所形成的反对循规蹈矩的思想不谋而合。同时,综合材料绘画的诞生还为其它艺术门类提供了在表现手法和创意创新无限可能性的绝佳机会,这一艺术形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综合材料绘画,就其字面意思来看,指的是对不同材料的运用从而使其共同营造出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的绘画样式。
在进入21世纪,绘画艺术走向了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切的创作都开始变得可以实现,而材料的多样化又使得绘画这一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始焕发出其特有的时代异彩。从西方现代艺术的艺术语言特征可以看出,西方现代艺术更加注重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多角度,强化了材料与技术的综合多元性,也反映了其所隐藏在视觉意识中的时代特征,这也证明了这些开拓性的创作思维和自由式的实验性特征与现代和后现代的艺术文化思潮相同步融合。在中国当代,综合材料绘画由于在新材料上的层出不穷,使得综合材料绘画的表达意识出现不断变幻的方式,从而使新的绘画表达带给人们新的视觉享受。如探索当代话语权的仇德树的“裂变”文化,在技法突破上,这种改变宣纸的被动性和辅助地位手法彻底打破了“笔墨是中国画生命”的传统,它的细节、柔美及半透明状和渗水特性成为展示其艺术魅力的一种形式。他的“裂变”画系透露出我们对所处当代艺术演变的强烈忧患意识。
二 对于文化内涵的表达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的形成要经历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我们在进行当代艺术创作时,更应该对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进行借鉴,使其能够升华成为当代中国人文明的精神。而在对“以人为本”不断强调落实的今天,我们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更应该注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的传承,也更好地的在现代化文明建设进程中发挥作用。徐冰在作品《背后的故事3》中运用当代装置艺术手法描绘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前者是中国传统艺术“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龚贤创造的笔墨意境。他要用当代新的综合材料及其观念模式中国山水的意境进行新的文化表达。他在传达与继承“笔墨当随时代”的文脉。
对于绘画材料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拓宽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艺术概念的广度及可能性得到更大地延伸。一方面,在传统材料与媒介要对某种更加强烈而独特的观念进行表达时,例如绘画颜料,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不足以对作者的文化观念进行充分地传达。而另一方面,在一件作品的构成中,材料是一个不可缺的要素,就材料其本身的功能、性状、质地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创作的触发点,进而触发观看者进行多角度的想象。再者,材料本身具有象征符号的作用,艺术家将不同内涵的物品放置在一起时,对原先的定义和用途进行拆换,使其进入到另一种新的情境之中,从一种所指自然的过渡到另一种意义的归属中去。与单纯的表现技巧或是图形的创造等这些常规的图像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看来,对于材料的综合应用能够唤起人们对于文化内涵表达的联想。
三 对于本土民族的表达
知识与文化的综合、材料和媒介的综合以及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综合比较,为我国的艺术家们带来了一个发展的新契机。面对异彩纷呈的当代多元文化与社会形式的发展,我国的艺术家也开始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进行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与生命所特有的感悟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出来。艺术家们还在作品中表达出了受中国民族传统意识及儒道文化的影响而形成我国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朴素人文思想。
纵观中国的油画作品中对于“综合材料”的运用,我们不难看出,在许多艺术家对材料关注的同时,也在对本土意识的强调进行关注。其中一位就是谭根雄,在他的作品《紫禁城》系列中,就是运用了“综合材料”来进行制作的。在其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谭根雄对于本土文化的强调。其两幅蓝、白色的《紫禁城》作品均是在南方人管用的棕绳睡床上的做出的,其中棕绳起到了一个对上面的帛、绫、绸缎的烘托的效果。除了对不同材质材料的采用外,谭根雄为了勾勒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紫禁城,在作品中还使用了较多地喷漆、沥青、铜钉等材料,使各种材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同时又表达和谐的关系。当然,他在创作作品中所运用的所有材料,都展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特色符号,其创作目的就在于对中国历代专制王朝的历史涵义的解析。
而在被称为“绘画浮雕”的许江创作作品中,他成功的将绘画创作与浮雕艺术、平面绘制与现成品结合起来,从而表达出本土化的艺术语言。许江于1989年创作的作品《神之棋》,是布置在地面与垂直墙面之间的一个棋局,他分别把棋子的纹样画在边长为六十厘米的带有内框的32块画布上,并依次按照中国象棋的传统布阵方式将其进行摆好,并用四天连续让双方行棋,按步骤进行操控,最后仅仅留有唯一的“帅”为止。这一作品在汉堡美术学院得到了相当的肯定,其原因,显然是作品的形式及内涵都切合了中国古老的文化脉搏。而在他从德国完成了《神之棋》之后,到他回国所创作的一系列《皮鞋与布鞋的演习系列》、《翻手覆手弈系列》、《对手弈系列》与棋相关的作品中,已看不到行为的本身了,留下的只是行动之后所残留的笔触、色彩与肌理,以及其它行动之后所留下的结果。棋是一种具有借用喻意的对抗性图像,许江将这种具有民族性的游戏植入到画面中,充分表达了画家面对人类生存空间环境的一种认识观念与把握状态。在其《弈棋》系列的创作中,对于纸浆、麻片以及宣纸的应用上,确实是让材料语言与作品内容加强联系,他本人力求在作品创作中表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展示。
在许江作品中对于材料的综合运用看来,我们能够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在当代绘画中综合材料的运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材料与历史、文化、科技的发展以及观念的转变等关系相结合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的文明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演化所造就的图像,无疑都为我们对过去及现在的艺术、文明、自然和社会的演变进程的了解和深刻感悟提供了素材,并使作品能够契合画家自己的本土记忆与文化表达。
四 对于人及社会深思的表达
绘画能够通过材料的运用来形成视觉语言,进而来表达出人内心的抽象情感。众所周知,抽象的视觉语言及形式都是来自于自然的规律之中的,而艺术所表达出的内容则显示的是世界上物象的本质以及人的情感世界。在作品中,材料的选择、运用及表现都是在创作中最能够激发出艺术家所具有的创造探索性的方式。在绘画过程中,对于不同材料的使用只有在符合了艺术家个性体验以及与所要表现的内容相一致时,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作品的审美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绘画创作中就在于要通过创造来对人与社会深思的表达。
在中国当代,常常有综合材料绘画作品表达其自身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的精神境界,反映出的是人与社会的关怀精神。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尚扬首先在其作品《大风景系列》中表现出了他对人类文明以及许多社会问题的关注,进而表达了他对人类生命深层问题的追问,例如,尚扬在《董其昌计划-2》中就直接地表达了对于社会文化深层问题的追问。在尚扬的作品中,有着一种随处有偶然的效果,他作品的风格是既简明又沉着,而其本身的艺术精神与品质,总是能给人以某种特定思维方式上的指导,以及对中国文化深层面的反思。还有在周长江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家族树》中,他利用家族的结构排序来组成了一个正金字塔形的构图,反映出了自古以来在人类生殖繁衍与家族代代息息的联系,进而引起人们产生反证的联想,当今中国的家族已开始演变为倒三角型的金字塔形状,打破了传统的家族结构。由此可见,在周长江的作品中许多都是关注人的生存结构以及生存空间的问题。
五 结语
对于“综合材料”的运用在中国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绘画对于材料的关注开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末期,对我自己而言,也是需要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而以个人来分析,在二十几年间中国当代艺术在对于“综合材料”的运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显露出了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在中国当代绘画中,一些艺术家对材料语言在绘画中的作用进行了过于大幅度的夸大表现,从而忽视了绘画作品自身要表达的文化精神内涵。对材料作用的夸大只能使作品变得浮浅,成为一种表面的样式,使作品为材料而材料。一个脱离精神的材料绘画作品是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更不用谈画面的艺术性了。要做到将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材料精神相结合才能使绘画作品真正的具有艺术的魅力。其次,对于使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的有些画家没有对西方的“综合材料”艺术的内在精神以及文化指向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只是机械的进行全盘模仿。对西方的绘画语言方式进行照搬照抄,其结果就是作品很少具有个人创造性以及文化艺术风格,更谈不上价值所在了。
对于现状,笔者认为要理解当代艺术的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发展趋势,从而来实现对于艺术生命以及艺术形态的探索。其一,应该做到从自身生活中去发现自我的文化个性;其二,从生活和艺术中去学习和体会,在作品中强调现场的观感,从而使得观众能够通过作品审视和寻找到生活与艺术的真谛;其三,作为当代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综合材料绘画,应该应用中国的文化元素与审美方式,为当代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创作提供一个新的人文思考。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任何艺术而言,最终的价值总是与人文精神的传达密不可分,而材料则永远是表达作品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也正是综和材料绘画的表达意识。
参考文献:
[1] 邓若军:《从许江作品谈综合材料的运用与表现》,《艺海》,2009年第5期。
[2] 郑远景:《浅谈中外大师们的油画综合材料与语言风格》,《电影评介》,2010年第2期。
[3] 隋丞:《走进经典——西方现代艺术欣赏》,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4] 周长江主编:《解读材料》,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5]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7] 张元:《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 许江:《架上的守望》,《新美术》,1996年第2期。
关键词:综合材料 当代 绘画 本土 表达意识 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当代文化艺术思潮的不断传播和影响,艺术家们在绘画中对各种材料的多元运用展现出全新的艺术观念,并能够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且也在本质上让材料突破了在传统绘画中隶属地位的束缚,使得对艺术家传统文化观念起到了深化认识的作用,同时也使艺术家在当代绘画艺术的内涵上更为深刻的挖掘。
在综合材料绘画的作品中,不管是传统意义的平面作品还是前卫观念的装置艺术,都是用材料作为创作的基本要素,利用不同形式的技法对所要艺术观念意识进行表达。同时在这类创作作品中,艺术家们并不是要进行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产生一种新奇的表达意识和艺术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及内心的深思。我们所看到的艺术家在对综合材料“具体地运用”时,还要关注作品的精神所在以及文化的表达,更要注重综合材料绘画所具有的本土意识。对于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不能脱离当今的世界以及创造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地进行思考,更不能脱离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根基。在中国当代绘画不断走向综合的当下融合,更应该使作品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作品中表达出当代中国艺术家对于人文精神的深思。
一 对于当代艺术演变的表达
进入20世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表现在绘画中就是艺术与综合材料的结合。这一新的创作方式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治及社会的动荡所形成的反对循规蹈矩的思想不谋而合。同时,综合材料绘画的诞生还为其它艺术门类提供了在表现手法和创意创新无限可能性的绝佳机会,这一艺术形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综合材料绘画,就其字面意思来看,指的是对不同材料的运用从而使其共同营造出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的绘画样式。
在进入21世纪,绘画艺术走向了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一切的创作都开始变得可以实现,而材料的多样化又使得绘画这一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始焕发出其特有的时代异彩。从西方现代艺术的艺术语言特征可以看出,西方现代艺术更加注重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多角度,强化了材料与技术的综合多元性,也反映了其所隐藏在视觉意识中的时代特征,这也证明了这些开拓性的创作思维和自由式的实验性特征与现代和后现代的艺术文化思潮相同步融合。在中国当代,综合材料绘画由于在新材料上的层出不穷,使得综合材料绘画的表达意识出现不断变幻的方式,从而使新的绘画表达带给人们新的视觉享受。如探索当代话语权的仇德树的“裂变”文化,在技法突破上,这种改变宣纸的被动性和辅助地位手法彻底打破了“笔墨是中国画生命”的传统,它的细节、柔美及半透明状和渗水特性成为展示其艺术魅力的一种形式。他的“裂变”画系透露出我们对所处当代艺术演变的强烈忧患意识。
二 对于文化内涵的表达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的形成要经历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我们在进行当代艺术创作时,更应该对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进行借鉴,使其能够升华成为当代中国人文明的精神。而在对“以人为本”不断强调落实的今天,我们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更应该注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的传承,也更好地的在现代化文明建设进程中发挥作用。徐冰在作品《背后的故事3》中运用当代装置艺术手法描绘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前者是中国传统艺术“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龚贤创造的笔墨意境。他要用当代新的综合材料及其观念模式中国山水的意境进行新的文化表达。他在传达与继承“笔墨当随时代”的文脉。
对于绘画材料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拓宽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艺术概念的广度及可能性得到更大地延伸。一方面,在传统材料与媒介要对某种更加强烈而独特的观念进行表达时,例如绘画颜料,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不足以对作者的文化观念进行充分地传达。而另一方面,在一件作品的构成中,材料是一个不可缺的要素,就材料其本身的功能、性状、质地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创作的触发点,进而触发观看者进行多角度的想象。再者,材料本身具有象征符号的作用,艺术家将不同内涵的物品放置在一起时,对原先的定义和用途进行拆换,使其进入到另一种新的情境之中,从一种所指自然的过渡到另一种意义的归属中去。与单纯的表现技巧或是图形的创造等这些常规的图像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看来,对于材料的综合应用能够唤起人们对于文化内涵表达的联想。
三 对于本土民族的表达
知识与文化的综合、材料和媒介的综合以及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综合比较,为我国的艺术家们带来了一个发展的新契机。面对异彩纷呈的当代多元文化与社会形式的发展,我国的艺术家也开始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进行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与生命所特有的感悟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出来。艺术家们还在作品中表达出了受中国民族传统意识及儒道文化的影响而形成我国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朴素人文思想。
纵观中国的油画作品中对于“综合材料”的运用,我们不难看出,在许多艺术家对材料关注的同时,也在对本土意识的强调进行关注。其中一位就是谭根雄,在他的作品《紫禁城》系列中,就是运用了“综合材料”来进行制作的。在其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谭根雄对于本土文化的强调。其两幅蓝、白色的《紫禁城》作品均是在南方人管用的棕绳睡床上的做出的,其中棕绳起到了一个对上面的帛、绫、绸缎的烘托的效果。除了对不同材质材料的采用外,谭根雄为了勾勒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紫禁城,在作品中还使用了较多地喷漆、沥青、铜钉等材料,使各种材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同时又表达和谐的关系。当然,他在创作作品中所运用的所有材料,都展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特色符号,其创作目的就在于对中国历代专制王朝的历史涵义的解析。
而在被称为“绘画浮雕”的许江创作作品中,他成功的将绘画创作与浮雕艺术、平面绘制与现成品结合起来,从而表达出本土化的艺术语言。许江于1989年创作的作品《神之棋》,是布置在地面与垂直墙面之间的一个棋局,他分别把棋子的纹样画在边长为六十厘米的带有内框的32块画布上,并依次按照中国象棋的传统布阵方式将其进行摆好,并用四天连续让双方行棋,按步骤进行操控,最后仅仅留有唯一的“帅”为止。这一作品在汉堡美术学院得到了相当的肯定,其原因,显然是作品的形式及内涵都切合了中国古老的文化脉搏。而在他从德国完成了《神之棋》之后,到他回国所创作的一系列《皮鞋与布鞋的演习系列》、《翻手覆手弈系列》、《对手弈系列》与棋相关的作品中,已看不到行为的本身了,留下的只是行动之后所残留的笔触、色彩与肌理,以及其它行动之后所留下的结果。棋是一种具有借用喻意的对抗性图像,许江将这种具有民族性的游戏植入到画面中,充分表达了画家面对人类生存空间环境的一种认识观念与把握状态。在其《弈棋》系列的创作中,对于纸浆、麻片以及宣纸的应用上,确实是让材料语言与作品内容加强联系,他本人力求在作品创作中表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展示。
在许江作品中对于材料的综合运用看来,我们能够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在当代绘画中综合材料的运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材料与历史、文化、科技的发展以及观念的转变等关系相结合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的文明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演化所造就的图像,无疑都为我们对过去及现在的艺术、文明、自然和社会的演变进程的了解和深刻感悟提供了素材,并使作品能够契合画家自己的本土记忆与文化表达。
四 对于人及社会深思的表达
绘画能够通过材料的运用来形成视觉语言,进而来表达出人内心的抽象情感。众所周知,抽象的视觉语言及形式都是来自于自然的规律之中的,而艺术所表达出的内容则显示的是世界上物象的本质以及人的情感世界。在作品中,材料的选择、运用及表现都是在创作中最能够激发出艺术家所具有的创造探索性的方式。在绘画过程中,对于不同材料的使用只有在符合了艺术家个性体验以及与所要表现的内容相一致时,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作品的审美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绘画创作中就在于要通过创造来对人与社会深思的表达。
在中国当代,常常有综合材料绘画作品表达其自身所具有的人文关怀的精神境界,反映出的是人与社会的关怀精神。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尚扬首先在其作品《大风景系列》中表现出了他对人类文明以及许多社会问题的关注,进而表达了他对人类生命深层问题的追问,例如,尚扬在《董其昌计划-2》中就直接地表达了对于社会文化深层问题的追问。在尚扬的作品中,有着一种随处有偶然的效果,他作品的风格是既简明又沉着,而其本身的艺术精神与品质,总是能给人以某种特定思维方式上的指导,以及对中国文化深层面的反思。还有在周长江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家族树》中,他利用家族的结构排序来组成了一个正金字塔形的构图,反映出了自古以来在人类生殖繁衍与家族代代息息的联系,进而引起人们产生反证的联想,当今中国的家族已开始演变为倒三角型的金字塔形状,打破了传统的家族结构。由此可见,在周长江的作品中许多都是关注人的生存结构以及生存空间的问题。
五 结语
对于“综合材料”的运用在中国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绘画对于材料的关注开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末期,对我自己而言,也是需要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而以个人来分析,在二十几年间中国当代艺术在对于“综合材料”的运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显露出了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在中国当代绘画中,一些艺术家对材料语言在绘画中的作用进行了过于大幅度的夸大表现,从而忽视了绘画作品自身要表达的文化精神内涵。对材料作用的夸大只能使作品变得浮浅,成为一种表面的样式,使作品为材料而材料。一个脱离精神的材料绘画作品是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更不用谈画面的艺术性了。要做到将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材料精神相结合才能使绘画作品真正的具有艺术的魅力。其次,对于使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的有些画家没有对西方的“综合材料”艺术的内在精神以及文化指向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只是机械的进行全盘模仿。对西方的绘画语言方式进行照搬照抄,其结果就是作品很少具有个人创造性以及文化艺术风格,更谈不上价值所在了。
对于现状,笔者认为要理解当代艺术的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发展趋势,从而来实现对于艺术生命以及艺术形态的探索。其一,应该做到从自身生活中去发现自我的文化个性;其二,从生活和艺术中去学习和体会,在作品中强调现场的观感,从而使得观众能够通过作品审视和寻找到生活与艺术的真谛;其三,作为当代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综合材料绘画,应该应用中国的文化元素与审美方式,为当代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创作提供一个新的人文思考。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任何艺术而言,最终的价值总是与人文精神的传达密不可分,而材料则永远是表达作品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也正是综和材料绘画的表达意识。
参考文献:
[1] 邓若军:《从许江作品谈综合材料的运用与表现》,《艺海》,2009年第5期。
[2] 郑远景:《浅谈中外大师们的油画综合材料与语言风格》,《电影评介》,2010年第2期。
[3] 隋丞:《走进经典——西方现代艺术欣赏》,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4] 周长江主编:《解读材料》,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
[5]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7] 张元:《油画教学·材料艺术工作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 许江:《架上的守望》,《新美术》,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