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m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动物人、社会人、经济人、文化人、政治人的统一。以人为本即把人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是一种哲学思想,一种执政理念,一种行动指南,是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的批判和超越,也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回归与尊重。
  以人为本的基础是尊重人性。人性即人的本性。有人说人性善,其实是希望人向善,相信人能够从善,道德的价值在于劝善和导善。有人说人性恶,其实是警惕人为恶,为了人弃恶,法律的意义在于惩恶和防恶。有人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也许更加接近真实与理性。人类善恶并存,需要道德的劝善和导善,也需要法律的惩恶和防恶。国家治理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德治。法治也好,德治也罢,都是人在治,治来治去治的都是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抓住人性就抓住了根本。
  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完善人格。人格即人的品格。民族复兴,说到底是人的复兴。人的复兴,根在人格的完善。早在民国初年,人们就在大谈国民性改造。100多年来,总有人盲目悲觀,把自己骂得一无是处;也有人夜郎自大,把自己奉若神明;还有人麻木不仁,对自己听之任之。人格也是人的资格。正义感、责任感、公益心与创造力的塑造,规则意识、诚信精神、工匠精神、竞争精神、团队精神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国家治理影响人格水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格为本。抓住人格就抓住了根本。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顺应人心。人心即人的愿望,包括人的需求、欲望、动机。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以人为本追求的是人心所向。尽管人情有冷暖、世态有炎凉,但是,人心总体向善、向好、向上,社会大体上在良心的轨道上前行。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历史上悲剧不断,丛林时代弱肉强食,殖民时代血腥屠杀,二战时期法西斯丧心病狂。悲剧源自邪恶。顺应人心绝不是顺应邪恶。古人讲天理、国法、人情。国家治理影响人心向背。以人为本,就是以人心为本。抓住人心就抓住了根本。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保障人权。人权即人的权利,是生命权、财产权、发展权、自由权、尊严权、幸福权的集成。古人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本固,固的就是这些权利,固在敬畏生命、保障自由、促成发展、增进人的尊严与幸福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公正、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打碎的是锁链,伸张的是正义,追求的就是人权。国家治理影响人权状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权为本。抓住人权就抓住了根本。
  以人为本的前提是爱护自然。自然即人力作用以前茫茫宇宙之中天生的一切,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人类对于自然,走过了一段从恐惧到肆虐、再到敬畏的弯路。恐惧时代,人们迷信于自然,不知所措。肆虐时代,人们任性于自然,为所欲为。敬畏时代,人们才尊重自然,找到了正确对待自然的理性。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不一定需要人类。人类对自然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自杀式掠夺与破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国家治理影响自然环境。以人为本,绝不意味着非礼自然。以人为本,就是以自然为本。抓住自然,就抓住了根本。
其他文献
日韩两国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发展冰雪产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北京可借助首次举办冬奥会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首都冰雪产业,完善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
北京市在以预算绩效管理为核心的政府治理改革中,处于全国前列。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首都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是提升首都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动首都治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要"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未来20年北京健康管理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型,实现全人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个论断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
[摘要] 认真总结抗疫斗争中的意识形态工作,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意识形态斗争隐蔽性、复杂性、艰巨性等特点,可以总结出当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即坚持立破并举、做到疏堵结合、抓住关键少数、加强阵地建设、注重能力提高和争取内外联动等,这些原则也是今后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应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 抗疫斗争; 意识形态; 立破并举; 意识形态斗争; 意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