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321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其实不仅仅限于课堂与课本,而是多方位、多渠道的。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要把课内所学的方法,应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就应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激发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加强课外阅读、创设阅读氛围、创设阅读情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方法;创设氛围;创设情景;科学评价;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其实不仅仅限于课堂与课本,而是多方位、多渠道的。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要把课内所学的方法,应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本里面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列举其中之一,只有利用课外阅读开阔知识才能够反其中之三,并且在应用中把方法化为能力。注意到这个特点,才能让学生在辽阔的空间里运用语文、学习语文,才能开阔学生知识的视野,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独立能力。那么语文教师应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呢?笔者认为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可采用下面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富有情感认识的求知欲;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起来的学习动力。只有唤起了学生读书的浓厚兴趣,才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课外的阅读。总之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
  (一)现身说法,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书中精彩片段和动人故事。
  (二)请本班的读书迷介绍读书的乐趣和好处。
  (三)巧设悬念,即先讲一本书的精彩片段后戛然而止,促使学生主动地去阅读。
  (四)讲一些名家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五)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一切适当的时机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渴望之火。在教学书本内容的同时要十分注意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求达到“广泛阅读、大量积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热情,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目的。竞赛活动内容有很多,如:读书会、故事会、背诗比赛、朗读比赛、课外摘抄展等。同时可在教室内设置相应比赛内容的表格,及时记载、评议表彰比赛成绩。久而久之,开展的活动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六)设置疑点,引发争论。
  利用课堂提问设置矛盾情境,是引起学生注意,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阅读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时要故意设置一些疑点(矛盾),引起学生争论或造成概念、认识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探索和挖掘课文内容的欲望。学生们上网查找查阅资料和到图书馆的热情很积极,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了。
  (七)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以写促读。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每周要认真写好一篇读书心得或观察笔记。对于见解独到、认识深刻的学生习作,笔者很注重拿到课堂上讲评,在宣传栏上张贴并向报刊雜志推荐发表,随着《青蛙梦》《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自尊》等本班学生的习作相继在《流溪山泉》《乡村语文报》上的发表,同学们观察、阅读、探究、写作的兴趣更浓了。
  (八)办好《黑板报》和《手抄报》。
  在办报过程中,我们坚持学校办报和班级办报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阅读教学。学生把知识、绘画、板书设计熔为一炉,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一句话,要想尽办法让学生感到书中有“宝”。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课外阅读也是如此,要提高读书效率,除了培养兴趣外,还必须有正确的读书方法。教师应经常向学生传授各种读书方法,如徐特立的“精读法”,朱熹的“循序渐进法”等,让学生在课内得法,在课外得益,好习惯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即一边读书一边圈点精彩词句。其次,要求学生随时摘录精彩的词句、片段、奇事、轶闻等。学生做摘录之前,必定经过自己的思考,把自己感兴趣的、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这些知识容易被学生内化吸收。最后,要求学生把精彩的部分熟读或背诵,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加以灵活运用。
  二、 合理安排时间,加强课外阅读
  语文实践活动只有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有效积累。笔者利用每天早读课和晚自修的三十分钟时间,组织学生“练读、练说”。“练读”就是让学生反复地朗诵课文,引导学生把悟与读相结合,对每篇文章都烂熟于胸。“练说”就是让学生说成语、说新闻趣事、说生活百味、说谚语等。在节假日里,也可以诵读几本好书、读几篇好文章、写几篇深刻的读书心得为作业,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外,笔者还十分注重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训练,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让值日班干部每天早读课前把1-2首古诗抄在黑板上,每堂课的上课预备铃声一响,值日班干部就带领大家朗读、背诵古诗词,改变了原来静静等待老师到课室上课为用朗朗书声来迎接老师到来的模式,充分利用了教师从办公室走到教室的这段时间,并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果。
  三、 创设阅读情景,激活文本意义
  时代在变化,对文本意义的解释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如果说《木兰诗》赞美代父从军的木兰,《愚公移山》讴歌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精神等等,这些解释是可以理解的。文本的意义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空,所感受到的文本意义应该有差异。如在读《木兰诗》时,我们可以读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可以思考时代女性应有什么样的美德;《愚公移山》故事启发我们对意志、毅力的思考,对移山办法方案的多种考虑。可惜的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教法通过提示与练习,早就确定好文本的题旨和各种问题的标准答案,再加上有统一的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考试及统一评分标准,谁还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呢?开放式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精心创设情境,激活文本信息的意义。笔者在教读《皇帝的新装》时,教学活动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小品演出,然后让其他同学就演员们的表演技巧或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形象自由选择角度进行评价,因为各人的认知结构、性格爱好、人生态度和阅读经验有所不同,所以获得的感受和结论也就不一样,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提出的各种看法,只要说得有道理我们就会鼓励。这说明阅读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意识已经得到确认,阅读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 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评价要科学合理,要以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我们所看重的不应是学生的学习最终结果相差多少,而应是学生个体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步了多少,要看重学生个体特长的发展成果。不要搞一刀切,把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切除掉。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的语文水平提高,最终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预期目的。
  (一)评价手段
  依据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我们可以采用如下评价方法:
  1. 资料查阅法。查阅的内容有:《学期课外阅读计划》《读书笔记》等等。
  查阅的时间:在学期初的时候审核、期末验对,其他内容每周查阅一次即可。
  2. 活动评价法。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搜集多样信息,包括一些奇怪有趣的事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识,还有就是告诉别人自己的愿望。我们在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目的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阅读交流的活动,每学期开展几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的活动课,可以有效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動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3. 作品展示法。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个人独特感受、阅读成果的需要,还有展现自己独立发现的需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与平台。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阅读的成果,注重个性差异,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评定时间和成绩显现方式
  1. 评定时间。每周查阅一次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卡,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教师不定期抽查,并写出评语。每月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总体评价,并填写评价表。期末师生依据平时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2. 成绩显现方式。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及其教师总评的方式。教师总评要根据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三项评价总成绩确定学生本月课外阅读的成绩。设置四个等级:优秀、良好、达标、未达标。完成课外阅读的任务标记为达标,不然为未达标。优秀和良好的两个等级作为区别课外阅读质量。学期末学生按照自己在本学期几次的总成绩确定自己本学期的课外阅读成绩。以优秀为主的评为“优秀”,以良好为多数的评为“良好”。
  总之,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就得引导同学们多关心其他的学科,要让他们广泛地阅读,且接受语文之外知识的积淀。语文是个大概念,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外延非常广阔。语文学习在课内,也在课外。正如余秋雨所讲:“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因此,这种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积累,又是一种创造,它对学生个体良好素质和人格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慧平.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2).
  [2] 夏正贵.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点思考[J].内江科技,2008(03).
  [3] 林华.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引进与咨询,2006(09).
  [4] 才嘉红.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07).
  [5] 丁建东.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2007(12).
其他文献
摘 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我国高职学校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却因为这门学科专业性与实践性极强,使得大部分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从下手,这其中就有部分教师产生了误区,沿袭着传统教育下“填鸭式”“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造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为此,转变教学理念,加强理实一体化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将针对理实一体化在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进行简要分析与运
摘 要:在中国人传统的学科观念中,一直都是重主轻副,大多数人认为美术是一门副科,故而就很难将其重视起来,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后美术基础基本为零的现状。其实,这其中不仅仅是社会上重视不重视的问题,也是教师教学方法恰当不恰当,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不浓厚的问题。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使学生对美术课堂更加感兴趣,怎样才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高效,怎样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教会学生更多的东西?今天我们就小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内容,二者可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我们必须要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本文我们将就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融合问题进行探讨,了解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地进行解决,以切实提高学生
摘 要:本文从学困生的定义出发,对小学语文学困生的特点、成因等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借鉴他人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笔者近年来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最后提出了通过培养学困生学语文的兴趣,让他们走出困境的四点教育建议:一、给语文学困生更多的人文关爱;二、營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四、让语文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  一、 学困生概念的厘定  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