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炒房谁赚钱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s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吴是我的大学同学,他在上海混得很像样。这些年来挣下了可观的家产,单市区一套高级公寓和郊外一栋别墅,总价1000多万人民币。三年前,他移民去了多伦多。
  小吴刚到多伦多时,一时半会儿无事可做,帮他买楼的地产经纪人摸清了他的底牌,天花乱坠一番,说多伦多造了不少公寓大楼,每年涨6%是最保守的估算;向银行贷款也不成问题,可以拿洋房作抵押,买一套公寓只需20%首付,然后租出去让房客帮你付贷款,房子本身还不断增值,多好!小吴一听很对胃口。立刻在多伦多的金融区买了一套30万加币的公寓,首付6万加币,又买了一辆宝马,真是心满意足。
  三年间,美国的金融危机来了,竟然对加拿大房市影响不大。政府将利率降到了历史的低位,以阻止房价下跌。到一季度末,小吴那套公寓的总价已经涨到36万加币。
  3月份开始,各种新闻相继报道加拿大政府不打算维持低利率,小吴觉得该卖房了。不久前,他来电说那套公寓卖了36万加币。听起来似乎不错,房子升值了6万加币,房租又赚了四五万加币,短短三年就赚了10多万加币。可小吴并不兴奋,口气黯淡地说不亏就蠻不错了,随后把明细账一笔一笔算给我听:
  公寓的买入价是30万加币,卖出价为36万加币,升值6万加币,加上三年的租金收入4.5万加币,总共进账10.5万加币。支出方面:房产经纪人的佣金为3%,一买一卖就是2万加币,政府的地税是房价的1.5%,按平均房价33万计算,三年下来是1.5万,再加上买公寓时的律师费2000、验房费1000,以及因提前卖房,被银行罚了违约费3000……
  慢着,这还没完。每个月银行的房贷1200,三年下来是4万多,这还只是贷款利息;再加上公寓管理费每个月360,三年就是2万。
  在北美炒房,有一个计算成本的公式,就是每年房价至少升6%才能打平手。
  为了安慰小吴,我给他讲了老丁的故事。老丁在美国定居。他以很便宜的价格买了一幢独立的小洋楼,不必像公寓那样需要交管理费,但保险费、供暖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和维修费都要业主自己支付。所有这些费用中,最不容易预测的就是维修费了。
  一次老丁在国内度假,夜半一阵电话铃声把他从梦中惊醒,是房客打来的,说厕所漏水了,不修理就要“水漫金山”了。因为有12个小时的时差,老丁还没从“半夜”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他在美国又没有相识的水管工,只能上网找了家“正规”的修理公司,赶紧去了电话,让他们出个“急诊”。月底收到账单,1200美金!
  更倒霉的是老丁度假回去后,房客说自己失业了,三个月不付他房租。老丁上火啊:没钱收不说,房客是受法律保护的,不能随便赶走,否则一旦法庭上见,说不定输官司的是自己。
  在北美,通常“房客是爷,房东是孙子”,小吴的房客每年薪资10多万加币,照样租房子住,租房成本固定又有法律保护,难怪北美大城市有近一半人在租房。
  小吴和老丁,虽然他们的房子都幸运地买在了低位,表面上都赚了,但仔细一算不仅没赚,反而费时、费力还费心。那么房产增值过程中,谁赚了呢?
  很显然,地产经纪人赚了,银行赚了,政府赚了。炒房者都成了“活雷锋”,既为社会提供了工作机会,又向政府交了税。算起来,相当于义工了。
  摘自《非常关注》2010年第9期
其他文献
有位名人说过:有两样东西在失去后,才感觉到它的宝贵,那就是时间和健康。大病初愈后,我才真正领会到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  因为我刚刚经历了生命中最寒冷、最可怕,几乎致命的冬天!  两年前我退休后,心里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因为我终于从几十年奔波劳碌的工作中,“赎”回了能完全自由支配时间的身心!  当时,我的心思就是想栽花养鸟,纵情山水,优哉游哉,颐养天年。  可是,常年忙惯了的人,还真不会享清福
春华秋实。秋天,虽说是天高气爽、大地丰收的季节,然而也是气候多变、诸病频发的危险时期。因此,古往今来,素以崇尚养生保健的中华民族之炎黄子孙,尤为重视秋季养生,并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  对现代人来说,尽管养生环节涉及方方面面,但防病保健乃其中重要内容,秋季保健更不例外。那么,金秋时节须防哪些疾病发生呢?实践表明,以下“五防”对于中老年人尤为必要:  一防腹泻病。每到秋令时节,通常是体质渐弱、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