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物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守山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歲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福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砧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钯、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
   “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
   他做的木梆,用的是散发香气的樟木。砍倒一棵樟树,裁掉枝杈只留下主干,将树皮剥去,然后将主干锯成一截一截的,再锯成长方形的坯料。他把坯料架空,放在遮阳、通风的阁楼上,让它自然干燥,两三年后就可以启用。
   木梆不等着用,常守山做起来可以从从容容。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槌,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
   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常守山夫妇一直没有孩子。妻子总是心怀内疚,常守山说:“我们有养老保险,这比儿女还靠得住。”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槌。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青亮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篓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抖音视频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
   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
   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
   “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
   “老常,你是个人物!”
   如今,村民们常去常家索取木梆。
   “常爷,我来求个木梆敲一敲!”
   常守山拍了拍手,说:“好!”
  苦瓜哥
   在茶陵县云阳山跃马冲红光生产队,男女老少都叫他苦瓜哥。
   1970年秋,我们这几个没读过什么正经书的所谓高中毕业生,从三百里外的株洲市,下放到这里来插队。我们也跟着村民叫他苦瓜哥,他笑得脸上开了花,说:“你们没把自己当外人,这就好!”    知青屋,也就是我们的家,安在村外一个小山上,是一个稍加修整的破旧仓库。剛刚安顿下来,第一个来做客的就是苦瓜哥,手提一竹篮苦瓜作为见面礼。
   “我叫胡华,人称苦瓜哥。为什么有这个外号呢?第一,‘胡华’听起来像‘苦瓜’;第二,我长得矮小,瘦精精的,家里穷,穿的衣服皱巴巴,人就像一条苦瓜;第三,我的菜园子里,苦瓜种得多,也种得好。”
   胡华笑呵呵的,说得又轻松又有趣。
   “苦瓜哥,快人快语,欢迎你常来!”
   “我会常来的,你们是城里人,离家这么远,有什么难事只管叫我!”
   我们初来乍到的彷徨、不安,顷刻间消失得一干二净。
   苦瓜哥种的苦瓜叫“火把瓜”,初夏下种,然后生苗引蔓,一个多月后就开出黄色的花,到夏末秋初,第一茬苦瓜就成熟了,瓜色呈金赤色,真像一支支燃烧的火把。剖开来,肉色鲜红发亮。苦瓜一茬接一茬地摘,一直延续到深秋。“火把瓜”的种子,是从与云阳山接壤的江西老表那里引来的。本村的人不种“火把瓜”,觉得苦味太重,虽然苦味后有回甘,到底有碍口感,大家种的是土生土长的“碧玉瓜”。
   苦瓜哥种“火把瓜”是为了他的娘。苦瓜哥两岁时,他爹就因病去世了,是娘把他拉扯大的。娘有眼病,干涩、流泪,视力也模糊。有中医说:这种眼病主要是肝火障目,而苦瓜是苦寒之物,可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常吃苦瓜,常将苦瓜削成薄片,敷在眼睛上,对眼病有疗效。而“火把瓜”是所有苦瓜中的优者!
   苦瓜哥的菜园子里,其它菜种得不多,够吃就行,苦瓜却要种几十畦,竹棍扎成的瓜架,一个又一个,很壮观。留出平时吃的,其余苦瓜就储存在屋后很深的地窖里。他家一年四季都有苦瓜吃,他娘的眼睛上在不干活时总敷着苦瓜片。
   25岁的苦瓜哥,还没有成家。红光生产队穷,女孩子出阁,都是嫁往外地。胡家更穷,家徒四壁不说,还有个半瞎的老娘,谁肯来和苦瓜哥喜结连理?但苦瓜哥依旧快快乐乐,不怨人也不怨天。谁家有要出力气的事叫他,他就来了,比如做土砖建房子,有病人要抬着去镇上的医务所,秋收时要赶节令收割苞谷……在乡下,这叫“换工”,不给工钱,你有事也可以叫人家来。但苦瓜哥从不叫别人来偿还工时,他家的大小活计,自己干得利利索索。
   那年月,跃马冲没有通电,晚上照明用的是煤油灯。知青屋点灯用的煤油,是我们五个人凑钱买的。我们的家境都不好,也不好意思问父母要钱。买不起煤油时,就摸黑说会儿话,早早上床睡觉。
   苦瓜哥每次天落黑了来知青屋聊天,都会带一捆松明子来。一进门,他就喊:“别用煤油,点起松明子说亮话!”
   两尺来长、拇指粗的松明子,取自大山深处流着松脂油的野生松树。点燃了,插在一个三足粗木架上,满屋通明,满屋飘香。
   他教我们什么季节种什么菜;粮食不够吃,怎么用红薯、土豆搭配着用;他教我们怎么使用针线,缝补破了的衣服。生产队分配给我们十几只小鸡崽,他教我们喂食时要吹哨子,让它们熟悉哨音,然后,白天放出去让它们自己寻食,黄昏时,一听见哨子响就回来了……
   苦瓜哥真像我们的老大哥。
   春节快到了,按理说,我们该回株洲了。先从红光生产队步行走出跃马冲,就到了镇上;从镇上坐长途汽车到茶陵县城,车票五角钱;再坐从县城开往株洲的长途汽车,车票三元钱。我们居然拿不出这个钱来!
   这个冬天特别冷,一场雪接一场雪,到处白皑皑的。溪水、塘水、小河水,都结了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不会破裂。
   我们的心也是凉飕飕的。离开亲人几个月了,想回家却难于上青天。
   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我们吃过晚饭,坐在烧着柴蔸的火塘边发呆。苦瓜哥忽然推开门走进了知青屋,他头上戴着一顶破棉帽,身穿一件到处露出棉花的老棉袄,棉袄两边的口袋里,分别放着一瓶白酒、一个手电筒。
   “哈哈,我来报告一个好消息,你们可以回家去过年了。”
   我说:“我们不想回去,就在这里过年。”
   “你们的车费,我都准备了。不过,还差一点点钱。得去打个夜工,劳驾各位出点力。”
   生产队年终分给各家各户米谷之外,几乎没发什么现钱,苦瓜哥的钱从哪里来?
   “我赶了几次集,把地窖里的苦瓜差不多都卖了。冬天卖苦瓜,紧俏货啊。”
   “你娘要苦瓜做药用的,这怎么行?”
   “过几个月再种就是。快!熄火、锁好门。先去小龙河,破冰捉鱼!”
   屋门外,放着一辆独轮土车子,车上放着一捆稻草、两捆干柴,还有粗麻绳、细塑料管,还有凿大石头用的大锤、长钢錾,以及一个网兜。苦瓜哥推起土车子,快步往前走,我们紧紧地跟在后面。
   两个小时后,我们来到小龙河边。
   苦瓜哥先在岸边铺上干稻草,再在干稻草旁架好干柴,接着用火柴点燃几根松明子,塞进架空的干柴堆里,柴堆很快就燃旺了。然后让我握着长钢錾杵在冰河上,他抡起大锤砸钢錾,直到在冰河上砸出一个大窟窿。
   “你们五个人,两人照看好火,千万熄不得;一人用手电照着冰窟窿,一人放绳,一人放塑料管。看我怎么捉鱼出水。”
   他先打开酒瓶盖,一口气喝下去小半瓶,再脱光衣服,腰系粗麻绳,嘴叼塑料管,手拿网兜,就跳进了冰窟窿里。
   我们的眼里涌出了泪水。
   十分钟后,苦瓜哥浮出了水面,我们赶快把他拉出了冰窟窿,接过网兜,里面有六条大鱼,有草鱼也有青鱼。
   给他披上老棉袄,扶他坐到干稻草上,让他烤火暖身。他身上冻得一块青一块紫,被冰划破的地方还流着血。
   “拿酒来,我再喝两口。幸好你们都是男的,我可以光身露体,与你们赤诚相见。”
   大家想笑,可笑不出来。
   苦瓜哥歇一阵,烤热了身子,又下水去;出水后,再歇一阵烤热身子。他下水四趟,网了三十多条鱼,这才穿好衣服、鞋袜,戴好棉帽子。
   “你们回去看父母,得带点礼物,队里穷,没分你们什么东西,但……你们要说这是队里分的,也为我们遮遮丑。每条鱼四斤上下,你们每人四条,我会用麻布袋装在一起。再赶到镇上正好天亮,集市也开张了,我去卖掉十条鱼,两三角钱一斤,加上我卖苦瓜的钱,你们的路费和饭钱都有了。我再带回去十条鱼,自家留两条,其余的送给几户特苦的人家。”
   “苦瓜哥,你今晚吃大苦了。”
   “三九严寒下水洗澡,这不是冬泳吗?好玩。”
   我们离开小龙河时,天上又飘起了小雪花。
   ……
   路上折腾了一天,夜幕落下时,我们回到了株洲。
   在中医学院教书的父亲也回家过年。
   父亲对我说:“一家五口,总算可以过个团圆年了。你妈带着你的弟弟、妹妹,还记挂着你。你妈说要省出几元钱寄给你当路费,想不到你回来了。”
   我突然呜呜地哭起来。然后,说起了苦瓜哥。
   父亲听完后,沉吟良久,用手指轻扣书案,说:“他叫苦瓜哥,名副其实!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这样赞誉苦瓜:‘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
   我与同伴相约:过了元宵节,就回跃马冲的红光生产队去,我们想苦瓜哥了!而且,一入夏,要请苦瓜哥教我们种“火把瓜”。
其他文献
听说过台静农的人,大都知道他是一个奇人。他在20世纪20年代曾是“未名社”的骨干,以《地之子》、《建塔者》两册短篇小说集被鲁迅推为青年作者中的“乡土文学”代表者,并始终是与鲁迅友情最挚的弟子之一;后半生他却因随鲁迅老友许寿裳去台湾中央编译馆任职,阴差阳错滞留台湾,从此韬光养晦,噤口不言,埋头国学,唯以饮酒与书法自娱,成了台大中文系任职时间最长的系主任。  1936年秋天,台静农到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任
斑驳的树影此刻初次呈現  曾经它永远消失  昨夜,离别的情人  刻下誓言,“久久不能忘记”  而现在,只有阵阵的江风  擦肩而过的鸟啸
立定三级跳远是部分地区体育高考测试项目之一,也是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立定三级跳远时,学生主要依靠腿部力量和爆发力来完成整个动作,因此,学生专项力量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立定三级跳远成绩高低。要想在体育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首先要重视立定三级跳远专项力量训练,并且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提高兴趣为出发点,有效开展立定三级跳远专项力量训练,从而大力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帮助学生实现最
马丽察觉有人在后面跟踪她。事实上,当马丽穿过马路进入那条巷子时,便感觉有人在后面跟踪她。   开始她以为只是自己的幻觉,巷子里的路灯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样发着黯淡的光。两边是砖砌起来的年代久远的平房,平房的墙上爬满了蔷薇和一些蔓生的攀援植物,灯光打在上面会落下黑魆魆的影子。马丽起初以为是那些落在地上的黑影让自己产生了幻觉。她很快就将那种可能排除了,身后蹑手蹑脚紧跟的脚步声,让她确信不是自己的幻觉
【摘 要】 在小学英语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做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能够在发挥信息技术教育辅助作用的同时,为学生的写作能力进步带来助力。文章先对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之后对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对策予以探讨。  【关键词】 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写作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写作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其对于学生的英语素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发育尚未完全,他们
对于中小板上市公司而言,由于其特殊性,要实行比主板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就必须从根本上改观,而不是流于形式。但是中小板块的上市公司在自愿地进行信息披露方面的水平到底如何,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是研究者极少涉及的领域。综观近年来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可以注意到,尽管有关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在内容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上的披露现状并不理想。现今虽然对披露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自愿地进
老王是济南铁路局的职工,因为三个儿子有两个在县城居住,他退休后就回到县城。济南的老房子多年不住就卖掉了,卖了60万。  老王自己有不低的工资,两口子用不完,就决定把这60万分给儿子。  老王对老伴说:“你在村里当了那么多年的妇女主任,口口声声说自己会处理事情,我看,你再发挥发挥你的长处,分分这60万块钱吧。”  老伴说:“遇到坎儿你想绕开走啊?我当年处理村里的事情不假,可我那时多年轻。你不知道我也
老曹这个人不好写。每天就是老老实实坐在电脑前,极其认真地、不疾不缓地敲打着小说。不写东西的时候就看书,偶尔看看电影。这样的生活说得好听点,叫简约;说得不好听,叫单调。不喜应酬,不好烟酒,唯一的爱好就是喝茶。茶也不是啥好茶,就是普通的黄芽、瓜片之类的。抓一把放茶壶里,用刚烧开的水一泡,慢悠悠地能喝上小半天。这是老曹一天最悠闲的时光,也是他最大的享受。就是这么单调的生活,他却能过得有滋有味,乐在其中,
老屋门前有块禾坪,是老屋人共有的财产。   禾坪是打谷、晒谷的地方。原先,老屋住得很挤,聚居着二十多户人家。每年夏秋两季收割稻谷的时候,这块禾坪便显得远远不够用。为争一席之地,头天晚上就有人先下手为强,将扫把什么的扔在禾坪的一角,那意思很明白:谁都不要跟我争,明天这里由我家包了。第二户人家见状,便学着第一个的样子依葫芦画瓢,也将扫把丢在禾坪的另一角,僧多粥少,禾坪毕竟只有一块,而家家户户都要打谷
“上灰!”伴随着一声吆喝,高架板下和泥的“小工”立刻行动起来。一个铺开用粗绳作“系子”,用鱼鳞袋子作“兜”的简易水泥兜子;另一个则用铁锨铲和好的泥,一铲一送,平铺的兜子立起了小山般的“水泥灰”。随即,铺兜子的小工提兜系,向传送的绳钩上一挂,架板上的“小工”就势一拉一提,水泥灰稳稳地攀上了高架板上,然后顺势一接一传,一袋子水泥灰就倒进了“大工”的灰盆或是屋面、墙面上。  这是老家“帮工”筑房的一个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