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95879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多由头部创伤后数周(≥3周)引起或由积液转化而来。其传统治疗方式以保守治疗和钻孔引流治疗为主,但保守治疗的有效率仅为3%~18%,而钻孔引流治疗的复发率也高达33%。最近基于病理学分析研究提出的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其术后复发率,且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笔者现对cSDH患者介入栓塞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缺血性脑卒中(IS)易复发并导致患者死亡或残疾。运用预测模型评估IS患者复发风险,进行危险分层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降低复发率,是IS二级预防的核心内容。IS复发预测内容或因素包括临床因素、影像学因素、生物学标记、中医辨证体质,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传统统计学方法及机器学习方法。本文将围绕近年IS复发风险预测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癫痫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约25%的患者为育龄期女性。女性癫痫患者妊娠期服用抗癫痫药物(AEDs)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子代神经发育障碍等长期不良影响,且多与药物剂量和(或)联合用药相关。对育龄期女性癫痫患者进行孕前咨询、调整治疗方案、计划怀孕和孕前补充叶酸等可能会对胎儿发育及子代神经发育有一定帮助。笔者现围绕宫内暴露于AEDs对胎儿发育及子代神经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应对策略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
可塑性相关基因蛋白(PRG)属于磷脂磷酸酶(LPP)超家族子类,并以亚型特异性模式主要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PRG通过参与神经元特异性转录调控、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及影响胞内信号通路的转导等途径介入神经系统功能及疾病的发病机制。本文现围绕近年来PRG相关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原发性第四脑室脑膜瘤(FVMs)是极为罕见的第四脑室内肿瘤。脑膜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3%~20%,其中0.5%~3.0%位于脑室内,而只有5%的脑膜瘤发生于第四脑室。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关于FVMs的病例报道较少,临床工作者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术中发现以及预后等方面还缺乏全面的了解。本文围绕近年来国内外关于FVMs的病例报道及研究进展,对FVM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FVMs的诊断
目的介绍2个眼咽型肌营养不良(OPMD)家系的临床、影像学及致病基因特点。方法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8月、2018年5月发现2个OPMD家系,对其全部成员展开详细调查,并对先证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采集22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进行PABPN1基因分析。结果家系1成员4代,患者共4例;家系2成员3代,患者共4例。2例先证者分别于50岁、55岁以后出现双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家系1先证者伴
目的探讨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技术在桥脑小脑角区占位切除术中对面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12月应用术中FNMEP监测技术行面神经功能监测的83例桥脑小脑角区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术后3 d)面神经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75例(90.4%)、次全切8例(9.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评价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治疗烟雾病(MMD)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14年4月至2019年10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EDAS治疗的38例(42侧)烟雾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行CTP及DSA检查,分别测量术区皮层、对侧镜像区及脑干手术前、后的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
轻度认知障碍(MCI)被认为是痴呆的前期阶段,每年有10%~15%的MCI最终发展为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的首要病因,也是多数MCI的转归结局。早期识别出具有转化为AD高风险的MCI并进行干预,对控制认知障碍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现从体液、影像学、遗传学这3个层面,对预测MCI向AD转化的核心和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以期为MCI的转归预测或AD的早期诊断研究提供帮助。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去传入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神经炎症的关系。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50),后者通过剪断一侧C5~T1脊神经后根制备成去传入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于造模后3 d、7 d、10 d、14 d和21 d时评估大鼠的疼痛相关行为学(自发性疼痛评分、机械对抗痛阈值和自噬评分),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脊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往往伴有胃肠出血、微生物群失调、便秘等并发症,而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会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和预后。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双向通讯,它们之间通过多种机制进行信号传递和交流,称为肠-脑轴或脑-肠轴。目前,缺血性脑卒中与脑-肠轴关系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而深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和脑-肠轴之间的潜在关系可能有助于开发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方法。笔者现围绕缺血性脑卒中和脑-肠轴的相互关系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