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硬化症与肿瘤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h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性硬化症(SSc)病人肿瘤的发生率是否较普通人群高尚不确定。既往的报告结果不一,由于病例少或由于缺乏合适的对照人群,因而对这些报告的解释是困难的。为了澄清这一争论,复习了248例SSc病人的健康记录,这些病人曾被前瞻性地观察了14年以观察肿瘤的发生。所有病例都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SSc的分类标准。

其他文献
本研究的目的是:(1)测定新生儿红斑狼疮(NLE)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中抗Ro/ssA抗体的IgG亚类组成;(2)确定具有宫内损伤(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CHB)的NLE患者的母亲血清的IgG亚类组成与具有出生后疾病(皮肤损害)的NLE患者的母亲血清的IgG亚类组成是否不同;(3)测定与SCLE皮肤结合的IgG亚类.
孪生者发病一致性的研究能够提示遗传及环境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关系以及同步作用.作者应用数量较大样本和偏差较小的调查方法,对孪生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一致性进行了调查.
土曲霉引起笼中鸟感染文献报告较少.作者报告土曲霉引起雏鸽系统性的致死感染1只.一只濒死的家鸽被送进印度一家兽医院.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精神倦怠,厌食、发热、腹泻、呼吸加快,鼻腔排出粘液样分泌物.体检无外伤也无寄生物感染.四环素、氯霉素治疗1周无效于第9天死亡.尸体解剖,肉眼可见肺部病变似细菌性脓肿.
期刊
孢子丝菌病一般只局限于皮肤,但现今已发现了不少全身感染的患者,尤其多见于免疫抑制的病人。以往,对孢子丝菌病的免疫学机制了解尚不充分。作者采用申克氏孢子丝菌的可溶性抗原(AgS)对全身感染的小鼠的细胞免疫作了研究。用含有107细胞/ml申克氏孢子丝菌孢子悬液经静脉和腹腔感染Swiss小鼠;然后用经超声处理此菌酵母相制备的AgS作体内迟发超敏试验(足垫试验),并作切片检查。
报道4例由于吸入强效皮质类固醇治疗哮喘而诱发痤疮。例1.男,56岁。躯干部突然发生严重痤疮6个月,红霉素每日1.0g连用3个月无效。既往无痤疮病史。有长期哮喘史,未接受过系统的皮质类固醇治疗。数年来每日吸入倍氯美松双丙酸酯200μg,在痤疮发生前4个月改为每天吸入1000μg。
期刊
冷球蛋白血症发病机理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相当有趣的课题。本文从免疫学说,冷作用,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及其它等五个方面综述了冷球蛋白血症发病机理,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各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本质。
首次发现的可疑麻风患者, 以后有多少人可能发展为麻风病?长期监测可疑病人的效果如何?有多少病人是从早期症状发展而来以及长期主动监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作者在马拉维北部Karonga地区为此进行了研究。1979~1990年该地区通过人群普查, 查出1313例可疑麻风患者, 并作了活检。
期刊
作者对白塞综合征的不同皮损作活检,并与临床表现对照观察,以探讨本病皮肤、粘膜损害是否以血管炎为主要病变,单独依据组织病理变化能否对本病作出诊断.观察对象为55例符合完全型与不完全型标准的病例.
患者女,51岁。右?窝处疼痛性肿块4个月,肿块33cm大,质硬固定,表面皮肤无改变。病理活核诊断为骨肉瘤。其后皮损部位X线检查显示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内致密肿块,不与骨相连。CT扫描明确地显示一密度不均的肿块,位于筋膜以上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全身骨骼扫描检查阴性,未见其他原发性骨瘤。胸部X线及CT扫描未见肺转移。切除整个瘤体,给予患者化疗及放射治疗。
期刊
研究从光果甘草提取精制的含黄酮类疏水成分的脂溶性甘草浸膏在活体的作用.褐色豚鼠皮肤照射UVB和PUVA后产生色素沉着,连续2周涂搽用乙醇稀释的1%甘草浸膏和10%氢醌,结果虽然甘草浸膏的脱色效果较氢醌稍差,但比仅涂基质乙醇的对照部位明显脱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