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教师要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就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在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就自然要面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个人的主观因素分析如何促进中学语文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 教学风格 促进 形成
中学语文教师要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就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在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就自然要面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个人的主观因素分析如何促进中学语文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1、树立形成教学风格的理想
教学理想的确立是教师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作为一位中学教师,欲迎接自己教学风格的早日成熟,要源于他形成教学风格的理想。教学风格理想的产生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从业动机。语文教学虽繁杂琐碎,但只要在繁杂中认真摸索,便会较快的体会到繁杂背后的多彩;只要多些冷静,少些名利观念,便会很快地去除繁杂。语文教育家李镇西说:语文教育是繁杂的,但只要多接触学生,多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便会使繁杂变得清晰。可见,良好稳定的从业心态源于对教师事业的潜心研究。
其次,教学风格理想的产生要注意克服自身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产生源于教师认识的停滞不前或现实和理想严重脱节所造成的工作厌倦。因而,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适当地为自己设定长期和短期的目标。锦州市的语文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郭寻梅老师的授课,每每让其他的教师感受到新的艺术升华,就是源于她总是把每次授课作为下次授课的起点,在长期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地为自己设置短期的目标。她曾坦言:“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就,那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在不断地追求”。
作为青年的语文教师,初涉教学工作,一切都是挑战,因而要潜下心来,认真研究;作为中年的语文教师熟识了教学工作,一切都是契机,因而要力求高远,打破成规。否则,教师的教学风格的理想就很难形成了,那么教师也将终难触碰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终难寻找到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了。
2、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理念
新课程为中学语文教师带来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平等参与”的教师观、“互动、互通、互补”的教学观、“开放灵活”的课程观,这些新的理念将对中学的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脱离了这些科学的理念,教师的教学活动就冲出了正确的轨道。因而,积极学习并深入领会新课程的理念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要素之一。
所谓的“深入领会”是要将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地发挥其指导的作用。中学语文的教学现实是变幻不定、情况百出的,深入地领会了新课改的理念才能做到坚守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例如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的效率问题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部分教师因对其效率的怀疑而又开始了全程讲解的授课方式。然而锦州市实验中学的吴世平老师的公开课程《三峡》,让我们坚实地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吴世平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体会及科学运用。这为我们深入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做出了表率。
3、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相应的知识储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构成教师教学风格的要素之一。韦志成先生在《语文教学艺术论》一书中指出:今天的语文教师,欲求完善知识结构,打好教学艺术的基础,必须做到以下最低限度的要求:
(l)通晓和在实际中实施语文教育的战略与策略目标,组织学生学习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具备语文学科有关的专业知识,如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古代汉语、写作概论、美学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3)熟悉并驾驭语文学科的大纲、教材、知识内容、能力结构和体系。
(4)具备语文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如明了语文教育的原则、过程和基本的教学方法等。
(5)具备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教材驾驭、教法选用、教学组织、教学检测、教改科研和自修等方面的能力。
(6)具备青少年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形成性的知识。
(7)具备教育交往的论理学、审美教育的知识。
(8)具备青少年群体交往发展的规律的知识。
(9)善于掌握并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I0)具有语言艺术的声调、语调、表情、手势、动作、激情和理智的表现能力。
为了达到这样的语文教学素养,一线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启动教师“读书工程”来实现。教师的“读书工程”可以以一校的教研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共同制定读书计划,定期检查,择优评选,以相互影响,相互督促。在“读书工程”中,各个成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读书习惯,致力于丰厚的文化储备的形成,积极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教学风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培养科学的研究精神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的教学就离不开对教学的科学研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是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新课程的一名研究者。教师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不断探究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的研究会使教师少走弯路,在复杂的问题面前更快的找寻到语文教学的本质。此外,科学的研究精神的培养也可以使得这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变得生机盎然。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导每个教师走上科学的教育研究的这条道路。”因而,语文教师应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研究精神。
语文教师科学研能力的形成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名著,邀请真正的教育名家来校指导,联系高校选课题办基地进行实验,积极参加和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等手段来获得。
参考文献:
[1]陈佳,温士筠.论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J]
[2]赵跟喜.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3]王世堪,章熊.试谈中学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J]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 教学风格 促进 形成
中学语文教师要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就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在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就自然要面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师个人的主观因素分析如何促进中学语文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1、树立形成教学风格的理想
教学理想的确立是教师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作为一位中学教师,欲迎接自己教学风格的早日成熟,要源于他形成教学风格的理想。教学风格理想的产生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从业动机。语文教学虽繁杂琐碎,但只要在繁杂中认真摸索,便会较快的体会到繁杂背后的多彩;只要多些冷静,少些名利观念,便会很快地去除繁杂。语文教育家李镇西说:语文教育是繁杂的,但只要多接触学生,多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便会使繁杂变得清晰。可见,良好稳定的从业心态源于对教师事业的潜心研究。
其次,教学风格理想的产生要注意克服自身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产生源于教师认识的停滞不前或现实和理想严重脱节所造成的工作厌倦。因而,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适当地为自己设定长期和短期的目标。锦州市的语文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郭寻梅老师的授课,每每让其他的教师感受到新的艺术升华,就是源于她总是把每次授课作为下次授课的起点,在长期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地为自己设置短期的目标。她曾坦言:“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就,那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在不断地追求”。
作为青年的语文教师,初涉教学工作,一切都是挑战,因而要潜下心来,认真研究;作为中年的语文教师熟识了教学工作,一切都是契机,因而要力求高远,打破成规。否则,教师的教学风格的理想就很难形成了,那么教师也将终难触碰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终难寻找到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了。
2、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理念
新课程为中学语文教师带来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平等参与”的教师观、“互动、互通、互补”的教学观、“开放灵活”的课程观,这些新的理念将对中学的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脱离了这些科学的理念,教师的教学活动就冲出了正确的轨道。因而,积极学习并深入领会新课程的理念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要素之一。
所谓的“深入领会”是要将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地发挥其指导的作用。中学语文的教学现实是变幻不定、情况百出的,深入地领会了新课改的理念才能做到坚守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例如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的效率问题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部分教师因对其效率的怀疑而又开始了全程讲解的授课方式。然而锦州市实验中学的吴世平老师的公开课程《三峡》,让我们坚实地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吴世平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体会及科学运用。这为我们深入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做出了表率。
3、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相应的知识储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构成教师教学风格的要素之一。韦志成先生在《语文教学艺术论》一书中指出:今天的语文教师,欲求完善知识结构,打好教学艺术的基础,必须做到以下最低限度的要求:
(l)通晓和在实际中实施语文教育的战略与策略目标,组织学生学习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具备语文学科有关的专业知识,如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古代汉语、写作概论、美学概论等方面的知识。
(3)熟悉并驾驭语文学科的大纲、教材、知识内容、能力结构和体系。
(4)具备语文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如明了语文教育的原则、过程和基本的教学方法等。
(5)具备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教材驾驭、教法选用、教学组织、教学检测、教改科研和自修等方面的能力。
(6)具备青少年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形成性的知识。
(7)具备教育交往的论理学、审美教育的知识。
(8)具备青少年群体交往发展的规律的知识。
(9)善于掌握并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I0)具有语言艺术的声调、语调、表情、手势、动作、激情和理智的表现能力。
为了达到这样的语文教学素养,一线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启动教师“读书工程”来实现。教师的“读书工程”可以以一校的教研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共同制定读书计划,定期检查,择优评选,以相互影响,相互督促。在“读书工程”中,各个成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读书习惯,致力于丰厚的文化储备的形成,积极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教学风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培养科学的研究精神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的教学就离不开对教学的科学研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是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新课程的一名研究者。教师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不断探究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的研究会使教师少走弯路,在复杂的问题面前更快的找寻到语文教学的本质。此外,科学的研究精神的培养也可以使得这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变得生机盎然。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导每个教师走上科学的教育研究的这条道路。”因而,语文教师应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研究精神。
语文教师科学研能力的形成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名著,邀请真正的教育名家来校指导,联系高校选课题办基地进行实验,积极参加和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等手段来获得。
参考文献:
[1]陈佳,温士筠.论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J]
[2]赵跟喜.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3]王世堪,章熊.试谈中学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