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诊断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lan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引导型教学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方法:将我校2014届临床专业专科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运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进行成绩分析。结果:运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测试的成绩均显著高于进行传统教学法的学生组(P<0.05)。结论:引导型教学法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诊断;教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卫生厅2015年教改项目--“基于基层全科助理医师职业能力培养的诊断学课程体系构建”(课题批准号wjlx2015136)。
  【中图分类号】R-4;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35-02
  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是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从而学会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是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临床各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其内容多、涉及面广、逻辑性强,故传统教学法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探索一种适合当前形势的教学法势在必行。
  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采用情境创设和行为引导,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活动参与,从而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已开始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诊断学教学中应用极少。我们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效果较好,为高职高专医学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以改进高职高专的诊断学教学。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共70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42人,对照组358人。
  (二)方法
  1.授课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实验组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1)课前提出相关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教师提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过程。(2)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简明扼要分析病例并列出讨论内容,学生分小组开展讨论,每人就课前自己查找的预案各抒己见,教师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与指导,确保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开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对不足之处启发学生进一步补充,引导学生将临床病例和教学内容紧密融合。
  2.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分为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测试考核两部分,两项考核均为百分制。
  3.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二、考核结果
  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学生在临床操作技能和理论测试中的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两组学生操作技能和理论测试考核成绩对比,见表1。
  三、讨论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法的本质区别是,教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过程,而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行为引导型教学法遵循学生学习诊断学的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行为引导型教学具有明显的教学活动和优势,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实现“以知识为本”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变;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合作教学”转变;由“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由“学生单一听讲”向“手脑并用”转变。这些转变为我们的创新教学改革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本研究显示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后学生在临床操作技能和理论测试中的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学生成绩得到了大幅提高。在本校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诊断学教学中采用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病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大脑风暴法。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全过程参与教和學,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不仅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适应了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一种提高医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可以在其他医学课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添文,严望军,蔡斌.“3+2”培养模式下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相关问题的认识现状[J].西部医学,2010,22(6):1162.
  [2]王春光.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2):26.
  [3]李杰红,邓翠珍,邓婧.以素质为本位的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197.
  [4]鲁春光,郭明,刘明川.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50.
其他文献
【摘要】实习是医学生向医生过渡的重要环节,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实习生自身的不断学习,还需要教学医院对实习生的培养有足够的重视,对带教老师要高要求、对实习轮转要合理安排、对实习生的教育要强调职业素养与技能并重。  【关键词】医学;临床带教;实习生  The Thoughts of Medical Clinical Teaching in Medical Education  Wang Xiaoya
【摘要】本文围绕全面优化配置,实现统一管理、采用集中分散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以及管理模式、对实习时间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建立健全实习管理机制,规范实习成绩的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析与研究,同时提出了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对今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摘要】大学物理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多,热学部分是较为重要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得到了重视,尽管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大学物理热学部分教学质量及效率得到了提高,但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内容难度很高、教学手段落后和老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热学部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所以笔者基于自己的大学物理热学部分教学经验,分析了大学物理热学部分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大学物理;
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长期的腹痛、腹胀且伴随着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病征,并在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病变后才能诊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平面设计的共同发展,推动了平面设计人才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平面设计教学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多年的平面设计教学经验分析了当前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诺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希望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解决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使平面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关
【摘要】探究性学习模式主要指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以及自主探求问题结论的学习过程,它要求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情境,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探究的过程就是学习和应用英语的实践和体验。这就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和新方向。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3;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摘要】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引入对分模式进行教学,探讨对分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试验,比较教学效果发现引入对分教学模式比传统模式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有助于应用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软件工程;对分模式;内化吸收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30-01  近来高等教育趋向于分类培养的
【摘要】针对创新创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基础物理系列课程教学,以及物理学硕士学位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对《光谱学》进行了特色化课程建设。设计了该课程在精讲讨论、开放互动的分层次基础物理课程群建设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提出构建、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四兼顾一突出”的指导思想。在围绕学生的科技素养培育这一终极目标,重点进行了均衡性特色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整合创新,综合式课程考核模式的
【摘要】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是独立学院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分析影响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当前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SJG2016018)。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