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技术——评《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原理与应用》

来源 :化学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0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率先研制并成功推出第一个商用锂离子电池产品,带动锂离子电池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并在手机、笔记本电脑及众多便携式电器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销量最大的电池制造及销售体系.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大国,未来发展前景极为可观.但随着相关产业规模的扩大、技术含量的提高,急需更多锂离子电池相关专业的优秀技术人才.相关人才的匮乏与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培养锂离子电池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其他文献
基于柔性铰链结构支撑和音圈电机驱动的两轴快速反射镜是一个两输入两输出强耦合系统,X轴和Y轴间的耦合大幅降低了反射镜的定位精度,采用传统的PID控制算法很难实现高精度的解耦控制.针对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结构形式的两轴快速反射镜,理论分析了两轴快速反射镜耦合来源—直流耦合分量和非直流耦合分量;建立了X轴和Y轴间的耦合物理模型;提出的双前馈+双神经网络自适应解耦控制算法分别补偿直流耦合分量和非直流耦合分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与传统的PID控制算法相比,耦合度从5%左右降低到1.0‰以内,从而定位精度从2.5%
研究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粉碎加工过程中残留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升高的机理,并采用高温脱除法和动态负压脱除法对PVP粉末进行了处理,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乌氏黏度计、激光粒度仪和粉体性能测试仪等分析了不同残留单体脱除工艺对PVP粉末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动态负压脱除法可有效脱除PVP粉末中的残留NVP,处理3h后NVP残留量由13.30mg/kg降低至3.60mg/kg,满足NVP残留量低于10mg/kg的药典标准,且对PVP粉末外观、粒径和粉体性能等物理特性未产生明显影响.
相比槽式聚光集热系统,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光学效率较低,但具有成本优势.为了提高其光学性能和热性能,减少热损失,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在总结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主反射镜、二次反射接收器和镜场的优化设计,以及系统热性能等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由阴影与遮挡、末端损失、跟踪误差、积尘、主反射镜镜场几何结构引起的光学损失及改进措施最新研究进展,对主流的几种二次反射接收器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复合抛物面二次反射接收器(Composite Parabolic Concentrator,C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