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元宵细语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y3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宵节吃元宵,宋朝时就颇为盛行,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叫“浮圆子”,后来才改叫元宵的。中国各省大部分都吃元宵,可是名称做法就互有差异了。北方叫它元宵,南方有些地方叫汤圆,还有叫汤团、圆子的。南北叫的名称不同,方法也就两样。拿北平来说吧,不时不食是北平的老规矩,要到正月初七准备初八顺星上供才有元宵卖。

  北平不像上海、南京、汉口有专卖元宵的店铺,而且附带宵夜小吃,北平的元宵都是饽饽铺、茶汤铺在铺子门前临时设摊,现摇现卖。馅儿分山楂、枣泥、豆沙、黑白芝麻几种,先把馅儿做好冻起来,截成大骰子块儿,把馅儿用大笊篱盛着往水里一蘸,放在盛有糯米粉的大筛子里摇,等馅儿沾满糯米粉,倒在笊篱里蘸水再摇,往复三两次。不同的元宵馅儿,点上红点、梅花、刚字等记号来识别,就算大功告成啦。这种元宵优点是吃到嘴里筋道不裂缝,缺点是馅粗粉糙,因为干粉,煮出来还有点糊汤。
  南方元宵是先擀好了皮儿,放上馅儿然后包起来搓圆,所以北方叫摇元宵,南方叫包元宵,其道理在此。南方的元宵,不但馅儿精致滑香,糯米粉也磨得柔滑细润,而且北方元宵只有甜的一种,南方元宵则甜咸具备,菜肉齐全。抗战期间,凡是到过大后方的人,大概都吃过赖汤圆,比北平兰英斋、敏美斋的手摇元宵,那可高明太多了。
  上海乔家栅的汤圆,也是远近知名的,他家的甜汤圆细糯甘沁,人人争夸,姑且不谈;他家最妙的是咸味汤圆,肉馅儿选肉精纯,肥瘦适当,切剁如糜,绝不腻口。有一种荠菜馅儿的,更是碧玉溶浆,令人品味回甘,别有一种菜根香风味。另外有一种擂沙圆子,更足只此一家。后来他在辣斐德路开了一处分店,小楼三楹,周瘦鹃、郑逸梅给它取名“鸳鸯小阁”,不但情侣双双趋之若鹜,就是文人墨客也乐意在小楼一角雅叙谈心呢!近来也有这类汤圆应市,滋味如何不谈,当年花光酒气、蔼然如春的情调,往事如烟,现在已经渺不可得了。
  洪宪时期还有一段吃元宵的笑谈。袁项城谋士中的闵尔昌,在袁幕府中是以爱吃元宵出名的,时常拿吃元宵的多寡跟同僚们斗胜赌酒。有一天,闵跟几位同仁谈说前朝吃元宵的故事,正谈得眉飞色舞兴高采烈,想不到项城一脚踏进签押房,听到连着几声“袁消”,这下犯了袁皇帝的忌讳,又碰巧日本人处处找他的别扭,心里正不愉快,想整整闵尔昌,拿他出气。幸亏内史杨云史看出苗头不对,他花言巧语三弯两转,于是袁下了一道手令,把元宵改叫汤圆。北平人叫惯了元宵,一朝改叫汤圆,觉着不习惯也不顺口。前门大街正明斋的少东家,元宵节柜上买卖忙,帮着柜台照应生意,顺口说了一句“元宵”,偏偏碰上买元宵的是袁项城手下的大红人雷震春,挨了两嘴巴不算,另外还赔了二百枚元宵。等洪宪驾崩,第二年灯节,正明斋门口,一边挂着一块斗大红纸黑字的牌子,写着“本铺特制什锦元宵”八个大字,“元宵”两字写得特别大,听说就是那位少东的杰作呢!
  北平梨园行丑行有两位最爱作弄人的朋友,殷斌奎(艺名小奎官)、朱斌仙,他们两位都是俞振庭所办斌庆科班同科师兄弟。有一天他们师兄弟正好碰上富连成的许盛奎、全盛福哥俩儿也在前门大街摊上吃元宵。朱斌仙知道外号“大老黑”的许盛奎能吃量宏,又是草鸡大王脾气,他一冒坏,可就跟师兄说山啦。他说:“人家都说咱们北方人饭量大,其实也不尽然,就拿吃元宵来说吧,人家小王虎辰,虽然是唱武生女,可是细臂膊腊腿的,怎么也看不出他食量惊人。我在郑福斋亲眼看见他一口气吃了四碗(每碗四枚)黑芝麻元宵,另外还找补两个山楂馅儿的,一共是十八只元宵,让咱们哥俩儿吃,也吃不下去呀!”说完还冲“大老黑”一龇牙。在毛世来出科应聘到上海演出时,许盛奎给他当后台管事,对于小王虎辰,许盛奎并不陌生。这一较劲不要紧,一碗跟一碗,一会儿五碗元宵下肚,比王虎辰还多吃两只。可是一回家就一会儿跑一次茅房,足足折腾了一夜。第二天园子里《胭脂虎》里的庞宣只好告假了,后来是毛世来偷偷告诉了记者吴宗佑,这个故事才传扬出来。
  在光绪末年做过直隶总督,袁项城的亲信杨士骧,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年元宵节,全家团聚一起吃元宵。小孩贪食,积滞不消,由小病转为大病,后来医治无效,近至奄奄一息,只好由奶妈抱到外客厅,等小孩一咽气,就抱出去埋了。碰巧这时候有一个送煤的煤黑子从客厅走过,问知原委,他说他可以治治看,死了别恼,好了别笑。奶妈知道小孩已经没救,姑且死马当活马医,便让他试试看。煤黑子要了一只生得旺旺的煤球炉子,从怀里掏出有八寸长的一根大针来,针鼻儿上还缀着一朵红绒球,红颜色几乎变成黑颜色了。他脱下两只老棉布鞋,鞋底向火烤热,把针在鞋底上蹭了两下,就冲小少爷的胸口刺下,告诉奶妈,只要瞧见绒球一颤动,马上告诉他。他说完话,就倒坐在门槛上,吧嗒吧喏抽起旱烟来。约有一袋烟的工夫,绒球忽然动了一下,过了几分钟绒球抖颤不停。他估摸是时候了,于是把小孩扶得半起半坐,在后脑勺子上拍了一巴掌,跟着在胸口上一阵揉搓,小孩哇的一声哭出一口濃痰,立刻还醒过来,接着大小解齐下,小命从此就捡回来了。这是开府东三省杨士骧幼年吃元宵几乎送命的一段事实。
  杨家是美食世家,杨府也有清末民初炬赫一时的名庖,后来他到玉华台当头府,据他说,杨府最忌讳人家送元宵,每年元宵节杨家都是吃春卷而不吃元宵的。后来杨毓询娶了袁皇帝的三公主,夫妇二人都不吃元宵,大概是其来有自的。
  北平是元明清三代的国都,一切讲求体制,所以也养成了吃必以时、不时不食的习惯。不到重阳不卖花糕,不到立秋烤涮不上市,所以上元灯节正月十八一落灯,不但正式点心铺不卖元宵,就是大街上的元宵摊子也寥若晨星。一进二月门你想吃元宵,那只好明年见了。虽然北平一过正月就没有卖元宵的了,可是也有例外。德胜门有座尼姑庵叫三圣庵,庵里的素斋清新淳爽,是众所称道的,尤其是正二月到庵里进香随喜,她们都会奉上一盂什锦粢团款待施主。名为粢团,实际就是什锦素馅儿元宵,吃到嘴里藕香淑郁,蘸若椒风,比起一般甜咸元宵,别有一番滋味。当年八方风雨会中州的吴子玉的夫人,就是三圣庵的大施主,只要在正月里到什锦花园吴玉帅府上拜年,跟玉帅手谈两局,大概三圣庵的什锦元宵就会拿出来飨客了。
  来到台湾二三十年,每年元宵节前后,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卖元宵的,足证民丰物阜,想吃什么有什么。
  摘自《酸甜苦辣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花兒开了,你还没来|  时令一到,不管气候多么变幻,山里的花儿就粲然开放了。  虽然娇嫩,虽然羞涩,虽然弱不禁风,但那些花儿呀,仍是粲然开放了。  初春的山里,气候指定不好,不会因为花儿娇弱,风就不再凛冽,雨就不再夹杂些许雪花。时令虽已是春,气候却是山中最大的阴谋家。在它的地盘,它尽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尽可以把一个光鲜无比的初春演绎成比寒冬还要冷冽的光景。  但是,即便如此,山里的花儿并不为所
三十年前,我的哥哥十岁,第二天得交一篇鸟类报告。虽然他之前有三个月的时间写这份作业,卻一直没有进展。  当时他坐在餐桌前,周围散置着作业簿、铅笔和一本本未打开的鸟类书籍。面对眼前的艰巨任务,他不知如何着手,简直快哭出来了。后来身为作家的父亲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伴。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一次我看到路边的一头老驴,瘦骨嶙峋,皮毛杂乱,艰难地咀嚼着几根草茎,忍不住留下泪水。我似乎看见我的外公,一个隐忍善良、一辈子无欲无求、与人为善的老人。  这头驴是舅舅给外公买回来的,那时,它比一条狗大不了多少。  外公精心饲养着这头驴,像养活孙子。每天早早起来拉驴出去遛弯,回来后用细筛仔细筛好精料,再拌上一升黑豆,喂它。它身子骨没长成之前,外公一点活都不让它干,一天三顿正餐之外,还经常给它割一些鲜
大海的中间有一个小岛,人类所有的情感都居住在那里。幸福、悲伤、快乐、知识、满足、仇恨……以及其他所有一切。自然,也包括爱。  有一天,大海上乌云密布,眼看就要来大海啸了,小岛将会被海水淹没。所有的情感都开始各自乘船离开小岛,除了爱,因为他把自己的船送给了孤独。此刻,孤独依旧孤独——他独自驾着那艘船离开了小岛。  爱希望能获得帮助,他跑到小岛的码头上。他看到富贵正在登船,爱就对他说:“富贵,你能带我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译文】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景象跟从前一样。人间男女依然如痴如狂,陶醉在节日的欢乐中。七夕夜,处处可见穿着盛装的人,仿佛来到了人间天堂。不经意间感觉初秋凉意似水,因为思念故国,我两鬓已斑白如霜。我梦见自己在海底跨越沧桑,又在天上看盡银河风浪。
在中国文化里,鹤是一种具有灵性的有图腾意味的动物,它多出现于画中,在文学作品里,它常常以坐骑角色出现,翩然翱翔于仙界,但是却很少作为主角。这篇散文把鹤从神坛放逐到民间,以最客观的眼光和饱含情感的文字书写鹤。画中鹤、云中鹤、诗中鹤,云烟缭绕鹤翩然,是人间的一缕慰藉。  白鹤是美丽的鸟,白鹤是高贵的鸟。  白鹤的美,是干净之美。白鹤的羽毛,白得纯净,黑得亮眼,黑白分明,朴素纯洁。当白鹤展开双翅翩翩起舞
受友人之邀,晚上去看了一场刚上映的进口动画片《挚爱梵高》,真的是一部太值得所有热爱艺术的朋友去看的好电影。  《挚爱梵高》值得我们向它致以敬意——不仅仅是因为它为一位史上最伟大的画家梵高制作了一部独一无二、特立独行的动画电影,还在于在这个过度追求数字化的浮躁、矫情的年代,有那么一拨人——以艺术家的名义手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同属艺术的画面,重现了唯梵高所独具的色彩和人物。  是的,这是一帧帧流动的绘
01  前段时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遍大街小巷,身边的朋友,张口李达康,闭口赵东来,甚至在课堂上,老师也要求我们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其中的人物形象。  看新闻时,江西有一位大哥醉酒,冲出马路拦车,民警询问,他说:“赵东来局长会来接我!我还认识李达康书记!”入戏太深,无法自拔,表明了这部电视剧的火暴程度。  当然,与之一同火起来的,最主要的还属达康书记。大家一开始以为达康书记是幕后大boss,没想到
陆有富 文学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师从叶嘉莹先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著作3部,发表旧体诗词多篇,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国家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各一项。“国学基本教材”编委、“中华经典资源库”讲解专家,入选内蒙古高校“青年科技英才”计划
大概是初中一年级,放暑假回家,还没进家门,就感觉家里有着与往常不同的氛围与味道,甚至还在归家途中,我的心里就升腾起某种雀跃,觉得回到家之后会有什么新鲜事出现。进了家门,果真,外出很久的姐姐回来了,而且带来了惊世脱俗的表姐。  說惊世脱俗一点也不为过。表姐在我们乡下的那段日子,我们家简直成了方圆几十里最热闹之所在,因为“美”总归是吸引人的。那时候,姑娘们、小伙子、已婚男子、离异者统统有事没事在我家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