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金融素养和客观金融素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来源 :金融与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ia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扩展线性支出模型对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消费特征研判,从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优化2个维度探讨了居民主观金融素养和客观金融素养对消费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主观金融素养和客观金融素养都显著提升了居民消费性支出,并促进了消费结构优化,客观金融素养比主观金融素养更有助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中介效应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素养提高所带来的金融市场参与可以解释部分金融素养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因此,要精准化实施消费者金融教育,有效扩大内需,助推消费升级。
其他文献
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对城乡家庭投资理财行为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着重于农村金融近年来的突破发展以及农村家庭在理财上的进步性,说明乡村振兴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家庭资产结构多元化及城乡家庭居民理财差距逐步缩小。针对此提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建议。
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化学类课程的基础性和传统理科教学模式,文章从明确课程定位、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体系等多方面对《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全方位把握,从而构建完整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针对医用化学实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了构建智慧教学模式体系下的实验教学模式。本文从医用化学实验智慧教学模式的构建,智慧教学模式的实施,智慧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力求将智慧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新要求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新模式,为医用化学的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针对焦化废水成分复杂和难生物降解等特点,采用气浮-预曝气+A/O工艺-絮凝沉淀-活性炭吸附组合处理工艺。介绍了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设计参数,分析了其处理效果。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COD、氨氮、挥发酚、氰化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8.8%、99.3%、99.9%、96.5%,出水水质达到GB 16171-2012中的直接排放要求,且处理效果稳定。工程总投资1 965.3万元,总运行成本10.86
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对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并在大连医科大学SPOC平台上开展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将SPOC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线下教学相结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完善,建设大连医科大学医用基础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通过教学实施表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学习效果良好,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资源共享,促进了S
按照"阶段突破—重大突破"的"两步走"战略,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可分步实施。2025年实现阶段突破,达到较高水平,全员工效提高100%,百万吨死亡率0.05以下,地表塌陷率减少一半,职业病发病率降低20%,加快实现全产业链"碳达峰""碳中和"。到2035年实现重大突破,达到高水平,年全员工效达到1万吨/工,百万吨死亡率达到先进发达国家水平,煤炭开采近零损害,煤炭利用近零排放。
期刊
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然征信空白且无稳定收入来源,因而倾向于选择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进行借贷。因自身金融专业知识匮乏,受低利率、附加金融服务等诱惑,难以辨别风险。本文基于随机森林与多元回归的对比分析,探讨影响大学生金融风险意识的因素。结果表明:家庭理财方式、金融素养、互联网理财情况对大学生金融风险意识具有正向影响,且金融素养中的金融行为影响最为显著。
目的探究罗米司亭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中Notch信号通路,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转录因子结合蛋白-3(GATA-3)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水平的影响。方法 48只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ITP组和罗米司亭组。腹腔注射抗血小板抗体建立ITP模型,罗米司亭组皮下注射罗米司亭2μg/kg。分别检测3组小鼠的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使用实时荧光定量
人体皮肤上有多种微生物定居,这些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和动态变化对皮肤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人们一直不清楚皮肤微生物群落是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对皮肤共生菌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发现有益皮肤共生菌菌株,也有助于筛选相应皮肤疾病新的药物靶标。近年来,对皮肤共生菌与宿主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本篇综述旨在总结关于皮肤共生菌研究的最新发现。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皮肤共生菌的分
痤疮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炎症性皮肤病。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它是由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发展而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皮肤微生物群在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痤疮丙酸杆菌的过度增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导致该病的原因。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皮肤微生物群失调,才是导致痤疮发展的罪魁祸首。同时,肠道微生物群可能也参与痤疮的致病过程。本文主要综述了皮肤及肠道的微生物群与痤疮的关系,以及基于此的痤疮新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