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二课堂学生需求的工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cd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第二课堂对高校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科研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目前高校第二课堂开展现状,以某高校不同群体为样本,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培养规律,建立“多维度、信息化”的高校第二课堂体系,利用“软制度”“硬平台”,提出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完善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2-0043-04
  Abstract: The second-classroo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mprov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achieving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Giv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econd-classroom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different groups of a university as samples, using SPSS software for data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law of student training, the second-classroom system of "multi-dimensional and information" is established, and the "soft system" and "hard platform"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second-classroom from three levels of colleg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the second-classroom;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raining strategy
  自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关于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部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观点,对我国高等创新型人才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1]。
  培育创新型人才有两条途径:一是学校培养,二是社会锻造;学校培养是基础,社会锻造是条件[2]。二者相辅相成,在学校内打牢基础学习理论,到社会中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应用,温故而知新,提升综合素质,把握时代潮流。高校要牢牢把握青少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以培养知识素养为基础,以加强创新能力教育为关键,而第二课堂制度的完善,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第二课堂是“新工科”背景下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一)推进社会发展,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新工科”理念诠释了我国对工程教育体系的最新要求,并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形态,为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新方向,即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有责任担当、有引领精神、有奋斗品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因此工科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做基础,更需要第二课堂来打造多维度人才培养,只有将多维度人才培养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使新时代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进步,提高综合素质,以健全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扎实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立德树人,培养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以往培养要求、培养形式不同,新时代大学生应从多维度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从根源上激发学生个人成长成才、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文化修养、培养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改革创新。因此,推动第二课堂成为工科专业知识融合、创新和学生思想价值层面的内在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
  (三)实现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需要
  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除了进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的第一课堂,也要有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第二课堂。尤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第二课堂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将第二课堂与思政课相结合,实现“思政课堂”到“课堂思政”的转变;只有将第二课堂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方可提升时代新人的综合素质,实现第二课堂的终极目标。
  二、基于学生需求的调研数据综合分析
  本研究以山东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年級、不同专业、不同政治面貌、不同群体为变量,选取山东科技大学在校师生进行调查,问卷从基本情况调研、第二课堂参与情况调研、科技创新能力调研与科技创新内容调研等方面进行设计,参与调查1100人,有效问卷1078份。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汇总整理、数据分析,现梳理如下:   (一)宣传渠道单一,引导力度不够
  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前提是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制度规则有了足够了解,而在“对学校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和相关加分细则是否了解?”问题的统计中发现,不了解的同学占到32.12%,初步了解的同学占到了41.51%,说明大量同学对第二课堂不了解或了解仅停留在表面而未深入理解,并且在对第二课堂进行深入时,仅从字面意思难以判断第二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第二课堂集成化非常高,融合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如果不对第二课堂进行深入了解,难以获得第二课堂具体信息,这是导致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率低的直接原因,分析认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高校在第二课堂政策宣讲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我们做了进一步调研。
  针对“你是如何了解学校、学院第二课堂的?”问题的统计显示,通过周围教师或同学是使学生了解第二课堂最有效的方式,占比53.88%,其次是通过学校、学院官网或微信公众号,占比31.64%。由此得出结论,教师和学长学姐以及学校多种网络平台的宣传普及对形成浓厚的第二课堂参与氛围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和同学的宣传不难想象,教师言传身教地对同学讲授第二课堂相关知识,抛开主动接受或被动接受形式不谈,仅看接受效果是非常有效的,并且在教师向部分同学进行传授时,同学之间也在针对第二课堂互相传播,此外,新媒体也是重要的传播手段。同时在“微时代”下,高校要“对症下药,精准助力”。
  针对“你每周参加几次第二课堂相关活动?”问题的统计分析,参与第二课堂的频率整体偏低,每周参与第二课堂次数在0-2之间的占到了85.52%,以一个学生的视角来发现阻碍第二课堂实施的具体因素,从数据信息中发现,在学生层面对问题“阻碍你参加第二课堂的因素有哪些?”的数据显示,最主要阻碍参与第二课堂的因素是学业压力大和缺乏时间,该数据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考量,一是确实在授课安排上较满,学生课余时间较少,难以分担时间发展兴趣,接受第二课堂知识,二是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第一课堂知识接收能力差,难以顾及第二课堂。该因素占比达54.17%,其次有38.54%的学生认为是宣传力度不到位,这一部分学生可能对于第二课堂有较大的兴趣,但由于宣传渠道受限无法及时获取第二课堂相关信息,部分第二课堂宣传形式局限于线下或学生接受平台受限的线上宣传,从而阻碍了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针对以上所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如何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时间分配差距大的情况下,做好第二课堂的宣传、引导、帮扶,是我们需要解决和克服的主要问题。
  (二)专业指导力度匮乏,知识体系建设不足
  对问题“你在参与科技创新比赛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的统计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比赛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知识面不够,研究困难大”,其次是“缺乏好的创意和想法”。由此可知,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人员的技术引领与培训,是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亟需组织一批专业的教师、杰出的校友、优秀的学长学姐来与低年级同学交流,给予规划指导和经验分享,分别通过指引方向、实践结合、手把手教学不同形式地发挥作用,提高第二课堂参与率。而经过我们对此需求的进一步调研也发现,学生们确实需要这样的平台,来全面提升第二课堂接受程度,促进全方位发展,消化第一课堂内容,此外,54.45%的学生表示希望学院给予相关知识的培训。综合上述数据可知,在独立参与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和缺乏针对性的帮助指导而影响对第二课堂的参与度。
  (三)参与群体差异化大,榜样示范亟待发挥
  利用SPSS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性别、学科、政治面貌、是否学生干部、城乡居住地等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将所取1078个样本变量与参加第二课堂次数因素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分析显示,在部分因素上存在差异。其中在政治面貌、是否为学生干部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其他变量因素方面差异不显著。
  政治面貌为入党积极分子、中共(预备)党员的同学平均值较其他同学要高。由图1可知,关于问题“你经常参加科技创新类的比赛吗?”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共预备党员及积极分子较其他同学态度明显更积极。
  为进一步量化分析,设置问题“入校以来,你参加科技活动的次数?”,数据分析显示,政治面貌为中共(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学参与最积极,参与3次以上的占比70%以上。这充分说明了第二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具备群体差异性的特点,即中共(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表现更为积极。
  分析其原因,这部分同学更愿意锻炼个人综合素质,而第二课堂活动的参加对于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待第二课堂的态度是求知若渴,再经过党课的培训,有机会和条件接触到更多关于第二课堂的信息,从而出现了一种良性循环。
  (四)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实践能力难以提高
  通过学生对问题“你认为目前高校第二课堂开展方式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的调查研究分析可知,“相关建设资源不足,且受活动的经费、地点等限制”这一问题受到了76.07%的同学重视。在教育体制建设过程中,任何内容都不会一蹴而就,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同样需要过程,在第一课堂知识达到一定积累下,才能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在第一课堂设施完善前提下,必须大力推动第二课堂相关资源建设,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的需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才会对动手实践类的比赛感兴趣,进而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除了提高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更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第二课堂的魅力,从而发挥朋辈效应,在学生中展开对第二课堂兴趣的发掘。
  综上所述,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一个硬件设施完备的校园活动场所能够较为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参与程度。
  三、依托第二课堂的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高校第二课堂教育体系与高校、教师、学生息息相关,建立一套合理的高校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落实到具体实践中,需要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健全第二课堂制度体系,搭建组织体系“升级版”
  通过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搭建如科技竞赛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与地方团市委形成校地双方合作框架,与周边高校团委、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序组织科技创新活动,为更多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建立健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踐能力的重要制度保障。形成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以校团委、院团委、社团、校学生会、院学生会、团支部“六位一体”的第二课堂组织体系,有序地组织开展学术讲座、科技创新等第二课堂活动,加强第二课堂成绩单考核机制,将其纳入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评选细则,成为重要考察标准,让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机会。
  (二)完善教师激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源动力”
  第二课堂活动的健康顺利开展,指导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感兴趣的方向,低年级可以适当考虑学生兴趣,以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行为指明方向,中高年级学生可以更多引入社会发展方向和就业规划,此外,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应该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为创新实践提供新的渠道。同时,高校要制定鼓励教师指导第二课堂的激励政策,将教师指导第二课堂的情况与教师评职称挂钩,切实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学生学习情况、参与情况纳入考核,引发教师思考,并以贴合学生思想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加强载体建设,打造融媒体平台“朋友圈”
  充分挖掘利用线上线下载体平台,通过融媒体建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迅速地发布关于第二课堂活动的信息,通过学生浏览量大的学校官微和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让学生们能够准确地从专有渠道获知活动信息,提高第二课堂参与度,且可以全方位地了解相关第二课堂教育内容。此外,大学的学习管理模式“朋辈效应”尤为重要,通过在第二课堂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高年级学长学姐的帮扶、解疑答惑,能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高自由度的生活,有利于第二课堂的传播。最后,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将活动进行总结凝练,融合成便于学生理解消化的形式进行推送,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帮助吸收。
  (四)抓好宣传引导,发挥榜样引领“头雁效应”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看出,高校学生第二课堂参与积极性受学生群体差异的明显影响,即呈现学生干部、中共(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踊跃参与,而其他同学并没有明显的群体积极参与的现象。因此,利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群体效应的特点,“以点带面”式地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的参与度。通过重点培养第二课堂参与率高、成果取得量大的学生干部、党员,发挥榜样带动效应,进一步带动其他普通同学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中。
  (五)构建校企平台,打造创新创业“生态链”
  加强学校与相关企业的建设联合,一是建立学校企业双平台,鼓励指导教师和学生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申报企业横向课题,这既能够增强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参与程度,将企业实际存在问题进行攻克,既可以通过学校解决现实问题,又可以让在校生尽早了解行业内面临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下一步学习方向,也能够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二是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实行精英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由学校和企业分别提供的导师联合指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三是组织学生定期参观企业生产场地,使学生亲身经历生产生活,增强学生对于动手实践的兴趣,多维度、多角度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便于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3]。”第二课堂具有第一课堂不能比拟的优势,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要积极参加,还要头脑清醒,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把握机遇,施展才能,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为“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18-30.
  [2]王爱东,齐建民.高校怎样培养创新人才[J].人民论坛,2018(16):218-21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其他文献
“新师范”建设要求强化师范生培养的职业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教材文本解读能力是中文师范生的核心技能,是语文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基础。当前中文师范生群体文本解读能力较弱,这需要师范院校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让中文师范生掌握多元的文本解读理论与方法;实现教材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深度融合;在“大语文”观念下强化学术阅读与深度阅读;针对教材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开展多样态的综合实践训练,从而提升中文师范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领导力是与学生学习成效显著相关的教育领导力类型,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分析方法,以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建构基于现实情境的校长教学领
夏志清和尹雪曼代表着海外新文学领域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立场和审美标准。前者在充分吸收大传统文学观和新批评派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以国际性的文学视野评判中国新文学发展脉络的专业化处理;后者则扎根于文学的民族性立场,试图以诚挚朴实的写作态度建构起一套反哺社会文化建设的“平民”话语体系。通过对这两极研究思维和美学位置的探究,不仅可以更好地梳理相异思维空间下新文学史话语体系书写的来源、面貌及结论,也有利于完成对海外中国新文学史书写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观照。
历史叙事是集体记忆建构的重要方式,历史叙事总是表现为带有叙事者自身立场的“解释”.集体记忆是一个共同体历史与现实不可割裂的纽带,共同体的历史就是集体记忆以及这种记
妒忌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情绪。目前诱发妒忌情绪的主要研究范式有故事法、情境法和游戏法。以往研究从行为和神经生理两个层面考察了妒忌情绪的相关心理机制:当个体意识到别人具备自己试图拥有但却缺乏的优势时,其会产生强烈的妒忌情绪;妒忌情绪的产生会伴随着额叶、脑岛等脑区和P3晚成分更强烈的活动性。研究者发现激素水平差异、脑区的功能性差异、年龄差异、情绪调节类型的差异均会影响个体对妒忌情绪的识别能力和主观体验度。未来的研究需要就提高妒忌研究的生态效度、关注妒忌的特异性问题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从而为人们正确应对妒忌情绪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抗疫战斗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是一部生动有力的爱国主义教材,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力量。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将抗疫精神融入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挥抗疫精神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一要抓牢课堂教育教学主阵地;二要明确话语表达的学生指向;三要精心设计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形式。
摘 要:“一帶一路”倡议的实施给建筑类高职院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就业观念守旧、出国就业意识欠缺、国际就业宣传不够、就业渠道有限、就业指导深度不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困境,对此文章提出强化政策宣传、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就业指导、优化人才培养、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等对策,以实现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就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筑类高职院校;国际就业能力;人才
采用压力信念量表、压力知觉量表和抑郁量表对3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压力信念对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消极压力信念与抑郁显著正相关,积极压力信念、压力可控信念与抑郁显著负相关;消极压力信念对抑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压力可控信念对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压力知觉部分中介了消极压力信念和完全中介了压力可控信念对抑郁的效应。这些结果对大学生抑郁的预防与干预有重要的启示。
在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是保障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虽然远程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构建适合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远程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是当前必须研究和思考的课题。文章通过分析远程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虚拟仿真实验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开发了基于项目模块化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应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是对提高工科实践类教学效果的有益探索。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性,这一心理特性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类不确定事件下对个体的影响尤为明显,并充分表现在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基于对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