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班的“星.悦.读”活动中的“午读课”,正在为让孩子领略读书的价值与意义,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着努力。老师在学校集中有效地组织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在阅读前进行方法指导,为孩子创造集中统一的阅读环境。这样既能提高了孩子的阅读水平,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塑造优秀的个人品德。
关键词:小学语文;午读课;方法与技巧
一、价值研究
《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阅读能有效提高儿童的知识面,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由此可见,让阅读与孩子建立情感关系,可以丰富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充分体验阅读的乐趣。
如今的阅读教学存在众多问题:阅读观念的偏差、阅读方法的缺失、阅读范围狭窄等问题。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因此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其现状令人担忧,调查表明:学生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教师不能正确地引导。到底应该读些什么,怎样读,通过阅读会有什么收获,学生一无所知。阅读的书籍也是良莠不齐,甚至不健康的书籍也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学生能如数家珍地道出一大串电影明星的名字,清楚地知道有关这些明星的奇闻轶事,可对莎士比亚,雨果却一无所知,另一方面,课堂上的大量辅助教材使学生把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佳篇看成是一种机械式的作业,对课外阅读毫无兴趣。
针对这些问题,我班的“星.悦.读”活动中的“午读课”,正在为让孩子领略读书的价值与意义,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着努力。老师在学校集中有效地组织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在阅读前进行方法指导,为孩子创造集中统一的阅读环境。这样既能提高了孩子的阅读水平,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塑造优秀的个人品德,又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推进文化校园的建设,打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型学校。
二、策略方法
为了在午读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我在午读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加强对阅读刊物的选取
合适的阅读刊物是能否有效达到阅读效果的基础。因此在午读课实行之前,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事先制定科学、系统的学期计划,选取适合学生读的读本。
(二)创造“午读课”的良好氛围
根据不同的读书阶段,我们将午读课分为三中类型:读书前“午读导读课”、读书中“午读推进课”、读书完“午读讨论课”:学生不喜欢阅读,究其原因是对书本内容缺乏了解。因此,在读一本新书前,我们会有一节“午读导读课”。语文老师利用“导读课”的时间,导读书籍的部分精彩内容。如:在《颜色的战争》一书中,我将代表两种性格的颜色“红、蓝”提炼出来,这两种熟悉的颜色分别代表“急性子、慢性子”,这两种身边熟悉的性格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等到孩子们初步掌握主要内容之后,再让他们去阅读整本书,这样不但可以减弱学生的阅读压力,还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扎实的落实途径
除了每日的“午读课”外,教师还通过多种途径提升阅读效果。如:孩子们感兴趣的“采蜜本”,“诗配画”“午读知识小推荐”“情景剧”“读书书签”“读书小报”等办法。其中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蜜本上,并配之以内容匹配的图画。
(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
掌握一般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即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掌握文章内容。
品味性的精读:对《论语》这样的中国古代经典,应当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这样的经典读物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随意性的浏览: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绘本,如我们本次推荐的《爷爷一定有办法》,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五)英才施教,寻求适合各种阅读水平孩子的办法
有些小朋友,在午读时喜欢做划线标记、批注,但这个办法并不试用于所有孩子。有的孩子阅读能力差,并不适应这样细致的阅读办法。批注这种办法适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孩子。阅读能力强的孩子每次阅读时的感受不同,每次都能有不一样的见解。无论孩子们选择何种方法,只要适合他们的,有一定收获的午读课阅读方法,就是好方法。
“午读”,是一种新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儿童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师生交往的生活,一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师生关系改变了,老師学会了鼓励欣赏,学会了关注发现,学会了做教育。孩子们在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得到了改变。
总之,通过午读,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开辟一条让生命更为丰富、更为精彩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永新.新教育[M].2015.
[3]王旭.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5(6).
关键词:小学语文;午读课;方法与技巧
一、价值研究
《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阅读能有效提高儿童的知识面,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由此可见,让阅读与孩子建立情感关系,可以丰富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充分体验阅读的乐趣。
如今的阅读教学存在众多问题:阅读观念的偏差、阅读方法的缺失、阅读范围狭窄等问题。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因此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其现状令人担忧,调查表明:学生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教师不能正确地引导。到底应该读些什么,怎样读,通过阅读会有什么收获,学生一无所知。阅读的书籍也是良莠不齐,甚至不健康的书籍也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一方面,学生能如数家珍地道出一大串电影明星的名字,清楚地知道有关这些明星的奇闻轶事,可对莎士比亚,雨果却一无所知,另一方面,课堂上的大量辅助教材使学生把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佳篇看成是一种机械式的作业,对课外阅读毫无兴趣。
针对这些问题,我班的“星.悦.读”活动中的“午读课”,正在为让孩子领略读书的价值与意义,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着努力。老师在学校集中有效地组织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在阅读前进行方法指导,为孩子创造集中统一的阅读环境。这样既能提高了孩子的阅读水平,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塑造优秀的个人品德,又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推进文化校园的建设,打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型学校。
二、策略方法
为了在午读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我在午读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加强对阅读刊物的选取
合适的阅读刊物是能否有效达到阅读效果的基础。因此在午读课实行之前,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事先制定科学、系统的学期计划,选取适合学生读的读本。
(二)创造“午读课”的良好氛围
根据不同的读书阶段,我们将午读课分为三中类型:读书前“午读导读课”、读书中“午读推进课”、读书完“午读讨论课”:学生不喜欢阅读,究其原因是对书本内容缺乏了解。因此,在读一本新书前,我们会有一节“午读导读课”。语文老师利用“导读课”的时间,导读书籍的部分精彩内容。如:在《颜色的战争》一书中,我将代表两种性格的颜色“红、蓝”提炼出来,这两种熟悉的颜色分别代表“急性子、慢性子”,这两种身边熟悉的性格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等到孩子们初步掌握主要内容之后,再让他们去阅读整本书,这样不但可以减弱学生的阅读压力,还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扎实的落实途径
除了每日的“午读课”外,教师还通过多种途径提升阅读效果。如:孩子们感兴趣的“采蜜本”,“诗配画”“午读知识小推荐”“情景剧”“读书书签”“读书小报”等办法。其中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蜜本上,并配之以内容匹配的图画。
(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
掌握一般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即先要通看所有版面,略知全部内容后,再抓住重点细看,掌握文章内容。
品味性的精读:对《论语》这样的中国古代经典,应当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这样的经典读物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随意性的浏览: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绘本,如我们本次推荐的《爷爷一定有办法》,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五)英才施教,寻求适合各种阅读水平孩子的办法
有些小朋友,在午读时喜欢做划线标记、批注,但这个办法并不试用于所有孩子。有的孩子阅读能力差,并不适应这样细致的阅读办法。批注这种办法适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孩子。阅读能力强的孩子每次阅读时的感受不同,每次都能有不一样的见解。无论孩子们选择何种方法,只要适合他们的,有一定收获的午读课阅读方法,就是好方法。
“午读”,是一种新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儿童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师生交往的生活,一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师生关系改变了,老師学会了鼓励欣赏,学会了关注发现,学会了做教育。孩子们在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得到了改变。
总之,通过午读,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开辟一条让生命更为丰富、更为精彩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永新.新教育[M].2015.
[3]王旭.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