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努力营造创造性思维的宽松环境,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营造环境 鼓励质疑 激励探索 培养创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发展学生的自行运作能力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谓自行运作,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及交流探究、互相合作的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行运作能力方面总结出一条可操作的途径,就是启发学生质疑解疑,使之在激疑、质疑、解疑、存疑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自行运作能力。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宽松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改变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引导者和辅导者。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留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学生也只有在这种轻松环境下,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例如,我在执教《秦兵马俑》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说心中的兵马俑并根据想象画出来。几分钟后,学生就把自己心中的兵马俑画出来了。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杰作并以“设计师”的身份给同学们讲解,学生先是一阵吃惊,后来觉得挺新鲜都抢着举手,于是班上涌现出了不少“设计师”,虽然学生的绘画水平不高,但听到他们有条理地讲解,绘声绘色地介绍,相信他们能在成功的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唤起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创新个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大胆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只有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时学生才敢发表与别人不一样的意见,少有顾忌。我在课堂上导读《布衣元帅》时,一位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幅照片说:“这照片上的徐向前元帅头戴铜盆帽,拿着手杖,身穿夹克,脚着皮鞋,很像个资本家,与课文中写的怎么不一样?”把党和国家领导人说成像个资本家,使全班同学一下子愣住了。我没有直接指责这位小朋友,而是从正面加以引导:“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封信给编课本的叔叔、阿姨,请他们换一幅和课文内容更一致的照片?”一方面又让大家思考:这照片上肯定是徐向前元帅,可我们能不能只从某个时候的“一身穿着”上去判别领导人是不是朴实无华呢?于是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统一了思想“不能”。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参加会议或出访游览,都应当穿着整齐、文明、有时代性。从照片的背景看,可能是徐帅在出访游览时拍的。这样巧妙的处理,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且也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看法。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例如,我在教学“种子发芽”时,除了采用书本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实验方法,还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出新的“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方案,采用多种种子,多种种植环境,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有的学生用瓶盖子、广口瓶甚至使用小盘子等作为器材,在里面放一些浸湿的海绵或皱纹纸,把稍微浸胀的种子放在海绵或纸上,每天洒少量的水,没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这样,学生能仔细地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有的学生还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经教师的指导,整理成了观察小论文。教师只要及时对这些设计新颖、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创新设计给予肯定和表扬,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得到培养。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四、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
另外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我教学《天火之谜》时,我先出示挂图,问学生图上画着啥东西,它有哪些威力,接着问谁知道天火是怎样形成的,这个谜是谁给揭开。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顺理成章地为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另外,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还有创设情景,给低年级《皮球掉进池塘了》编故事时,我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猴……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问学生:“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指导学生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进而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帮助小猴想出更多办法,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又多又好?”学生们在情景的创设下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促使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切实改变教学观念,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营造环境 鼓励质疑 激励探索 培养创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发展学生的自行运作能力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谓自行运作,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及交流探究、互相合作的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行运作能力方面总结出一条可操作的途径,就是启发学生质疑解疑,使之在激疑、质疑、解疑、存疑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自行运作能力。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宽松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改变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引导者和辅导者。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留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学生也只有在这种轻松环境下,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例如,我在执教《秦兵马俑》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说心中的兵马俑并根据想象画出来。几分钟后,学生就把自己心中的兵马俑画出来了。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杰作并以“设计师”的身份给同学们讲解,学生先是一阵吃惊,后来觉得挺新鲜都抢着举手,于是班上涌现出了不少“设计师”,虽然学生的绘画水平不高,但听到他们有条理地讲解,绘声绘色地介绍,相信他们能在成功的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唤起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创新个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大胆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只有老师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时学生才敢发表与别人不一样的意见,少有顾忌。我在课堂上导读《布衣元帅》时,一位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幅照片说:“这照片上的徐向前元帅头戴铜盆帽,拿着手杖,身穿夹克,脚着皮鞋,很像个资本家,与课文中写的怎么不一样?”把党和国家领导人说成像个资本家,使全班同学一下子愣住了。我没有直接指责这位小朋友,而是从正面加以引导:“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封信给编课本的叔叔、阿姨,请他们换一幅和课文内容更一致的照片?”一方面又让大家思考:这照片上肯定是徐向前元帅,可我们能不能只从某个时候的“一身穿着”上去判别领导人是不是朴实无华呢?于是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统一了思想“不能”。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参加会议或出访游览,都应当穿着整齐、文明、有时代性。从照片的背景看,可能是徐帅在出访游览时拍的。这样巧妙的处理,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且也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看法。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例如,我在教学“种子发芽”时,除了采用书本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实验方法,还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出新的“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方案,采用多种种子,多种种植环境,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有的学生用瓶盖子、广口瓶甚至使用小盘子等作为器材,在里面放一些浸湿的海绵或皱纹纸,把稍微浸胀的种子放在海绵或纸上,每天洒少量的水,没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这样,学生能仔细地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有的学生还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经教师的指导,整理成了观察小论文。教师只要及时对这些设计新颖、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创新设计给予肯定和表扬,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得到培养。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四、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
另外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我教学《天火之谜》时,我先出示挂图,问学生图上画着啥东西,它有哪些威力,接着问谁知道天火是怎样形成的,这个谜是谁给揭开。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顺理成章地为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另外,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还有创设情景,给低年级《皮球掉进池塘了》编故事时,我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猴……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问学生:“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指导学生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进而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帮助小猴想出更多办法,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又多又好?”学生们在情景的创设下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促使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切实改变教学观念,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