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教学管理之人本管理初探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51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管理是对全程教学过程的管理,而教学过程又是由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完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能使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全面的发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人本化的价值取向,不仅在于构建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还要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形成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和谐一致,不断提高技工学校的教学质量,强化技工学校的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技工学校学生的素质,实现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者和谐发展。笔者试就现阶段技工学校教学管理之人本管理的情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主体,搞好教学也是一切为了学生。教学质量的高低、教育的一切价值,都要通过学生体现出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学生本性特征各异,都有自己特殊的学习需求。无论是心理需求、生活需求,还是技能需求、发展需求,都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学生本性化的不同表现。因此,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中,要重视学生的人本性,采取有利于满足学生人本性的需求的管理方式,才能发挥学生学习潜能。人的本性需求满足,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明确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才有针对性。技工学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多是文化课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长期以来,特别是在乡村学校,老师、同学对待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嫉言厉色,使许多学生长期处于对学习恐惧的心理,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心态不积极,对前途失望的不良心态。技工学校学生对学习缺乏自我约束力与控制力,遇问题意志力弱。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文化知识的学习,采用放任的心态。另外,因长期处于家庭与学校的种种束缚与限制中,技校学生急于自立,渴望尽快涉足成人的天地,尽可能摆脱限制。因此,在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中,要坚持不急、不燥、不弃的原则,强化教学管理的人性化,增强教学管理的渐进性和有效性。 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要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指导学生、包容学生,因人施教,循序渐进。针对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与控制力、遇见问题意志力弱、厌学的特点,采用引导疏通的方法,设法把学生的所有精力、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让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提高其学习兴趣。针对学生自尊心强、爱面子、不服管的特点,教师应以诚管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客观地对待他们,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
  树立正确的学生管理观念,实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观念,即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包括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包括社会责任感、互助合作、公平正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技工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服务于社会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学校管理者要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以教学为主,是教师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管理,以教为先。学校管理者应该树立“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学校在“人本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理念。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教职工之间固然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但这绝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自身特点,使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因此教师也具有被管理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但教师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现其管理者的身份,体现出其成为学校的“主人”,而不是被人役使的“打工仔”。
  树立“以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以师为本”就是要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一方面,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而且能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其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增强教学管理的主体性。
  技工学校的教学管理也要贯彻“教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精神,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 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将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责任感、爱心和献身精神传承和影响给每一个学生,塑造学生好的思想道德,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老师的崇高义务和职责。作为一名技工学校教师,更应当具有忠诚教育事业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担当责任的思想素质,具有相应的知识与教学能力等业务素质,具有情感渗透和环境适应力、工作耐久力的心理素质。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真正实现人本管理
  教育管理者“以师为本”,积极为替身教师的专业素养服务,营造和谐的教学管理环境,将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管理职责具体化、明确化、细致化、精密化、目标化,以增强其责任感和危机感,使其在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改进,使其做到努力有方向,不断求发展,提升自身素养。另一方面,教育管理者“以师为本”的人性管理思想,还可以避免因“严苛”的管理框架导致的过多约束和情感对抗,减少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扯皮推诿等现象,提升效率促进和谐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人本管理”,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情感,心态特长等的了解,逐步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枯燥的知识引深得明确点,降低理解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本管理是以专心致力于工作并能为其工作主体创造效益的人为管理的主要对象,通过创造特定的环境与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以不断提高其满意度的管理活动过程。它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教育管理者“以师为本”,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来提升教师的素养,使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教师教学“以学生为本”,通过了解学生的本性特征,建立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以提升学习的效率。“以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真正实现了管理者、教师、学生三者的和谐发展,共创幸福。总之,人本管理,以人为本,以促进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符合当今管理的大趋势,其管理思想应更深入明确的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得到推广。
  (作者单位: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其他文献
期刊
走进浙江省椒江职业中专的校门,转头就能看到墙上一行遒劲的大字:“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成功的基础”。每天从这里走过,师生们都沐浴在这样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之中。律人先律己、塑才先塑德,学校一直强调职业教育不但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成功的基础,更要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夯实技能人才的根基。  职业教育的发展仰仗于地方经济的支持,但最终必将反作用于地方经济的腾飞。基于这样一种认知,椒江职业中专准确定位自身,以责
信息化的渗透促进了企业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同时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企业的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行着滚雪球式的重构和整合。系统越大,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就越多。标准化工作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而其中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导致了大型信息系统出现了建设成功率低、生存周期短等问题,造成巨大浪费。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中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28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事,也是促进国家人力资源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因此,国家制定了很多很好的方针政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然,解决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认为,要想让受过教育的广大青年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要想让在中国境内经营的企业长期、健康地生存,要想我国人力资源建设和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地发展,系统、科学、严格地规范企业
笔者曾有幸赴德国马格德堡大学进行了职教专业教学论的培训学习,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亲身的接触与体验。通过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比较与思考,笔者认为德国目前职业教育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以商务专业为例,虽然也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与德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学习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实际与现状,积极有效地开展研究与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