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微循环研究的若干进展

来源 :中国微循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16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近年来微循环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微血管分子医学的研究已广泛开展。本文主要环绕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细胞分子机制、血管新生、血管平滑肌细胞病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四个方面对2001年国内的主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细胞分子机制 LPS和TNFα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细胞分子机制是研究的重点。在研究脂多糖(LPS)刺激人血管内皮细胞(HVEC)分泌内皮素-1(ET-1)与肾上腺髓质素(Adm)的机制时发现,LPS刺激HVEC分泌ET-1
其他文献
用立体不方法测得大鼠胆总管结扎后1W,2W,3W,其汇管区周围肝窦横径较对照组明显扩张,增大幅度分别为67.34%,86.26%和94.81%。单位体积肝表面积对照组明显减小减小幅度分别为31.07%,32.94%和36.21%。各结扎组中,肝细胞体积比较对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确诊的接受钙通道阻滞剂或无药物治疗的
目的 研究环境温度对正常大鼠和微循环障碍大鼠外周和内脏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液仪(LDP)测定下沉大鼠和微循环障碍大鼠的外周和内脏的微循环血流量相
目的 研究眼外伤的眼底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测62只正常眼和92只眼外伤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短动脉(SPCA)的血流参数,测定收缩期流速(PSV)、舒张期流速(EDV)、搏动
目的 观察白细胞激活对正常大鼠脑血管反应和脑组织血流的影响,以及该影响与多核白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正常雄性Wiatar-Kyoto(WKY)大鼠30只,体质量300~350g。动物行α-氯
目的探讨L -精氨酸 (L -arginine,L -Arg)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后脑组织血液供应和血清一氧化氮 (nitricoxide,NO)及血浆内皮素 -1(endithelin -1,
为探讨严重烧伤病人急性感染时微循环改变,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观测56例严重烧伤病人(烧伤面积56.05&#177;18.20%)急性感染时足甲襞皱循环(简称FNM)变化,并与同样数量的普通烧伤病人比
近些年来微循环学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随着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的深入 ,各种新的学术观点会不断出现。我们在本期刊发了张福昌医师的文章 ,他提出了一个
目的建立可同时观察局灶性梗塞区及周边血管损伤半暗带的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并可进行局部脑组织血流、t-PA、PAI、NO、ET等指标变化的监测,以期为脑缺血血管因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颈内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45例急性脑梗塞,并与大剂量静脉滴注尿激酶45例(对照组)对比,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