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来源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cat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总结并详细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36例经病理检查明确为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肿瘤状况(数量、水肿)、治疗方案(手术、术后放化疗)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6~77岁,其中>60岁22例、≤60岁14例;病程≤3个月者29例,>3个月者7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脑脊液检查未发现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小骨瓣开颅内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老年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应用小骨瓣开颅内镜辅助下手术清除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手术方式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定预后,本组患者中恢复良好15例、轻度残疾3例、死亡1例(因心肺并发症致死)。结论应用小骨瓣开颅内镜辅助下清除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方式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Rosai-Dorfman病(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中枢神经系统Rosai-Dorf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男,57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头晕4个月;MRI检查示,右侧颞部结节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基底宽与颅底骨板相连,可见“脑膜尾征”。病灶切除手术中见病灶位于右侧中颅窝底,呈匍匐状,质地坚韧累及颅底硬脑膜;手术全切病灶和受累硬脑膜。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Rosai-Dorfman病。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引起的严重口面部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对5例有严重的口面部运动障碍的抗NMDAR脑炎患者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100~200 U),比较治疗前后口面部运动障碍的情况。结果5例患者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1~6 d临床效果开始显现,注射2周后3例患者口面部运动障碍明显改善,2例患者遗留部分症状,仅表现为口唇和面部轻微不自主活动或口角咀动、吐舌等,不影响正常生活。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分各项均显著降低(均P<0.05
目的探讨影响桥小脑角区(CPA)表皮样囊肿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改进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的治疗,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根据患者的术后恢复及出院后的随访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15例)和预后不良组(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方式及预后,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是否为复发病例、肿瘤最大径、肿瘤是否越过中线、手术方式及术中出血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其中肿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动脉血液涌入于蛛网膜下腔,红细胞及其代谢产物积聚于脑表面,对脑组织造成严重损害。既往研究表明机体可通过对红细胞吞噬、游离血红蛋白及血红素代谢等内源性途径清除血肿,减轻神经毒性。然而,机体对血肿自发性清除的能力有限,亟需外部干预,改善预后。近年来,有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肿清除机制及如何提高血肿清除效率的研究报道。本文对蛛网膜下腔后血肿代谢途径及潜在治疗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传统的手术、放射治疗和包括替莫唑胺(TMZ)在内的化学疗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亟待拓展新的治疗方法。自噬作为一种生物代谢过程,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自噬失调与胶质瘤的病理生理过程存在密切联系。微小RNA(microRNA,miRNA)可以调控自噬水平,是治疗疾病的潜在靶点。深入了解miRNA调控自噬及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有望为胶质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确诊主要依靠患者的运动症状。但出现典型的运动症状时,PD患者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已达50%以上,因此明确PD的早期诊断方法至关重要。视觉功能障碍是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可在运动症状发生前出现。近年来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的改变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有望作为PD早期诊断的标记物,现已成为PD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PD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及厚度改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AIS可损害脑白质纤维,导致运动和言语障碍等,因此精准评估脑卒中后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及其对临床疗效和预后影响至关重要。DTI有助于判断脑白质微观结构损伤情况,近年来成为评估AIS发病时间、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等相关指标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DTI的原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预后预测的价值、现存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交通性脑积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腹腔镜下腰大池-腹腔分流术组(腹腔镜组)和常规开腹手术组(传统手术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分流管腹腔端置入时间及置管准确率、术后并发症(分流管堵塞、感染)发生率、远期生活质量评分(Karnofsky评分)。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腹腔端置入时间[(35±5.5)min]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20±1.5)min](P<0.001),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3.3%;堵管率0)也明显低于常规手术
目的分析突发性耳聋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62例,采用诱发电位肌电图仪检测BAEP,分析患者(患侧和健侧)与对照组的潜伏期(PL)、峰间期(IPL)、波幅(Amp)等参数。结果患者患侧各波PL较健侧和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患者健侧波ⅤPL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患侧Ⅲ-Ⅴ、Ⅰ-Ⅴ波IPL较健侧和对照组(P<0.05)、健侧较对照组(P<0.05)均显著延长。患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