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落实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9431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组讨论是品德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能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小组讨论也存在不少的误区,本文就品德课堂的小组讨论提出了几种实施的模式,不仅能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合作精神。在具体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关键词] 小组讨论;误区;有效落实;讨论模式
  小组讨论是品德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能力培养”中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不仅能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合作精神。
  但在实际的品德课堂中,笔者发现不少小组讨论的误区:
  一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特点,把小组讨论作为必备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做了一系列的辅垫,提供了大量信息,又是渲染又是激情,小组成员正襟危坐,积极发言,结果发现所讨论的是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问题,实在是对课堂资源的浪费。
  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小组讨论。碰到需要讨论的环节,不管问题难易,不管学生是否思考充分,都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由于教师没有成熟的教学设计,也没有相应的预设,片面追求小组讨论的“时髦”,讨论的问题没有层次性和可探究性,大伙就马上凑在一起谈体会,说看法,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失去了小组讨论的意义和价值。
  三是“用绿叶衬红花”的小组讨论。课堂上,碰到一些较难把握的问题,有些教师就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群体讨论来掩盖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时,课堂往往成了优等生的“舞台”,他们在那里夸夸其谈,而部分学困生无法汲取有效信息,成了陪衬。时间一到,讨论结束,所谓的小组代表发言,也往往是这几个优等生,然后教师统一大家的思想,这个环节就算“成功”地完成了。长期以往,造成学生探索经验的苍白和独立意识的流失,形成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
  另外还有小组讨论时间安排不妥当、教师不总结评价或总结评价不到位等误区。
  那么,在品德课堂上,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小组讨论,做到既有情感体验,又有价值导向,即“有情有义”的小组讨论呢?笔者在十几年的品德教学实践中,就这个问题摸索出了几条可具体操作的模式。
  一、“百里挑一”式
  不固定小組成员,教师将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写在纸上,一个问题写一张,当然也可以同一个问题写几张,分别贴在教室不同的地方。学生有组织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浏览,然后选择有意向的问题,并在那个地点坐下,集中到一定成员后开始讨论。时间一到,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就座,教师开始组织汇报。
  例如:浙教版五上《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我是小小安全员》中,需要讨论独自在家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隐患?教师将讨论的主题分为“用电安全”“用火安全”“用气安全”“预防陌生人”等几个板块,将需要讨论的主题大字贴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规定好讨论时间,开始进行自由选择,分组讨论。
  当然,具体操作时要按班级实际人数进行问题张贴,必要时,可将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写在多张纸上,以便将学生进行分流。同时也要对小组讨论人数做规定,如果人数满员,可以考虑其他小组等规则。
  二、“课堂好声音”式
  小组讨论时往往是优生唱主角,其他同学很少发表个人意见。要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发声”,必须找一些“接地气”的内容,既能兼顾多数又有独特视角的问题进行讨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内容多数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中,可以开展“家乡名特产”的讨论。笔者所在的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家乡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教师做好课前调查的设计,在课堂中进行讨论交流,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发言,把家乡的名特产列出来让大家讨论它“名”在哪里,“特”在哪里。主角同学进行补充。同时评选小组“好声音”、班级“好声音”。再如开展“春游攻略”的讨论、研究“居家安全”的必要等,这些讨论的话题,只要事先做好充分的调查和准备,都会吸引绝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在这种“接地气”“聚人气”的讨论中,学生都受益匪浅。而且,因为这样的讨论,学生们都有着充分的准备,讨论起来有话可说,有例子可举,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成为讨论的焦点,提高了他们交流的自信心,也提升了小组讨论的实效。
  三、“全组总动员”式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小组讨论后要进行个别汇报时,其他同学或无所事事、沉闷,或自顾自地个别行动,讨论后的反馈效果不尽如人意。为避免这种情况,可组织各个小组先进行任务分配,大家共同讨论。
  例如:浙教版五上《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诚信真可贵》中,讨论:“当我们一时疏忽,失信于人时,该如何挽回呢?”小組得到讨论主题后,开始组织讨论,每讨论出一个挽回方式,就由记录员把结果记录在纸上,由张贴员把纸条张贴到教室内老师指定的地点,讨论到一定程度,感觉自己小组内没有好点子了时,由“侦查员”到其他小组的张贴地点去“偷情报”,并把“偷”到的情报在自己小组内汇报,再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如此反复,不仅分工明确,全组动员,而且在“纸上谈兵”中实现了全班交流的环节,可谓事半功倍。
  四、“问题循环”式
  这是让讨论结果能获得多方参考并集中表达的一个方法。具体操作时先确定小组个数,接着教师出示小组讨论“任务单”,上面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可以是与学生共同互动时产生的问题,尽量使问题数与小组数相同。然后,每个小组先分配一个“任务单”,并规定好时间让各组开始讨论。时间一到,该小组立即将讨论的“任务单”转移给另一个小组,自己小组也从其他小组中接过另一个“任务单”开始讨论。这样将问题连续循环进行,直到每一个讨论的“任务单”都转遍了所有的小组,每一小组也都有机会考虑其他小组的意见为止。
  例如,笔者有一次执教浙教版五上《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中,有个板块是“如果你与父母产生了摩擦,你会怎么做”?这个环节就可以采用这种讨论方式。全班共有5个学习小组,那么我在课前拟定了5个情境给5个小组讨论“任务单”,先分给每个组一个,并提示轮换的次序,每5分钟一次轮换,总计25分钟。讨论开始,有秩序地进行轮换。
  这样的“问题循环”方式,当一个小组讨论完一个话题,非常期盼其他小组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任务单”,所以小组成员在讨论中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讨论的动力和兴奋程度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能感受到一种连贯性和补充性,课堂的气氛非常和谐融洽,学习效果相当好。当然,这对教师的话题设计和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话题有一定的典型性,并要有层次性。
  总之,品德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既要追求情感和价值观的落实,还要注重认知和能力的掌握,不能让讨论流于形式。因为社会生活是丰富又多样的,学生的成长环境及个性发展又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去探究社会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讨论,虽然答案不唯一了,但是孩子们却有了追求高标准共识的过程,这就足够了。
  参考文献
  [1]谢林燕.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思考——以小学品德课地理题材教学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5,(02).
  责任编辑 邓 振
其他文献
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追求。以"学案引领,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的"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观,通过预习案、导学案、检测案"三案合一",抓住课堂预习
[摘 要] 语文教学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劳动态度等方面培养最主要的途径还是依赖于语文的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在语文教学中还要不断地优化工匠精神在教材内容中的融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从而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
[摘 要] 职业精神是一种境界,它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在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存在职业认知比较模糊、职业态度不够积极、职业陋习较普遍、职业兴趣不浓厚等问题。鉴于此,笔者从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和调动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作用等四方面,提出高职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路径。  [
两汉时期,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了较大的发展,私人藏书人数和规模扩大,藏书家的身份日益多元化。汉代私家藏书可分为三个阶段。私人藏书家的地域分布揭示了区域文化特
[摘 要] 内科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的医学知识去有效地解决具体的临床病例,即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思维是指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对病例进行信息获取、分析推理、判断决策、处理治疗、分析疗效的思维活动方式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精神至关重要。在内科学教学中应用TBL教学法的实践表明:TBL教学法总体优于LBL教学法,它既可以向医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又可以有效培养他
针对75 t/h循环流化床锅炉,依据于大量变工况试验,给出了炉膛上部固体物料浓度的分布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负荷下各流动区域出口固体物料浓度和平均固体物料浓度随运
[摘 要] 针对当今小学音乐教学效果普遍不佳的状况,小学音乐教师应当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课堂效果。教师应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通过有效删减内容、适时创设内容等方式进行音乐教材的“二次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 音乐教材;二次开发;创造音乐  小学音乐课程除了让学生具备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