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都大帝究竟有多生气?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fwf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为什么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有时会争论不休。
  公元9年,罗马。一个信使急急忙忙穿过皇宫,给奥古斯都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日耳曼人已经消灭了三个军团。然后,一件可怕的礼物又被递呈给了皇帝,已死的日耳曼尼亚行省总督瓦卢斯的头颅。

  自那以后,奧古斯都就像一个梦游者一样在他那巨大的皇宫里游荡。他茶饭不思,他不再洗漱,他辗转难眠,他任由胡子杂乱生长。他还一再地用脑袋撞宫殿的墙。同时,仆人们还听到他嘶声悲叹道:“瓦卢斯,瓦卢斯!把我的军团还给我!”这样持续了很久,直到皇后觉得厌烦了并劝奥古斯都道:“现在不也挺好的!”
  关于瓦卢斯战役的故事和轶事都讲得非常详细。在书籍和杂志中可以读到这些内容,在电视节目中,也有演员穿着华丽的戏服来模仿表演这些场景。
  “等一下!”考古学家们在那儿喊道,“皇帝的胡子有多长?在2000年之后的我们从何了解得如此细致?毕竟没有记者借着时光机器回到那些事儿发生的地方。那我们是从哪里得到我们的信息的?”
  “不要激动,”历史学家们回答道,“我们只是讲讲罗马的历史编纂者们在他们的作品里所写的东西。”“但这就是问题所在,”考古学家们说道,“报道这些事的全是罗马人!离这场战役发生的时间越久,他们知道的细节越多。这怎么可能呢?举个例子吧,塔西佗就从来没有踏上过日耳曼尼亚的土地一步。”一场围绕着瓦卢斯战役展开的争论就开始了。
  为什么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会争吵起来呢?这就和两个孩子分一个桶时发生的事情一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也会这么吵起来,是因为他们必须要分享同一个研究对象:人类的过去,主要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及其文化(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当然也包括在那之前及之后的时间。因为他们在用截然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完全不同的证据,所以他们常常得到不同的结果。那么这两种类型的研究者的工作方式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典型的历史学家:一个热爱读书的收集者


  在步行街上几乎看不见历史学家的身影,他们主要待在档案室和图书馆里—越大、越古老的越好。因为历史学家是热爱读书的收集者。他关注、研究一切文字形式的原始材料:编年史和历史著作、信件和日记,还有铭文、证书和钱币。

  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原始资料的唯一优点就是,它们使伟大的人物和重要的事件得以流传下来。如果没有它们,我们根本不会知道特洛伊战争、亚历山大大帝和瓦卢斯战役。当然,历史学家最喜欢的还是历史著作—他想知道的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谁曾统治哪片土地、谁在哪场战争中获得胜利、谁下令建造了哪座城池和庙宇。希腊人就已经开始书写记录他们的历史。希腊人希罗多德也因此被尊称为“历史之父”。
  但是,对罗马人来说,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书简直变成了一种风潮。恺撒自己就编纂了一本书来讲述他领导的一场征战—《高卢战记》(De Bello Gallio),奥古斯都则留下了一本记述着他的“丰功伟绩”的编年史册:《行述》(Res gestae)。学者卡西乌斯·狄奥甚至写了80本罗马历史相关的著作。并非所有这些书籍都能够保留至今,但至少关于瓦卢斯战役的那一部分流传了下来。
  由此,我们也已经了解到了文字史料的一大局限:历史著作实际上仅仅是由一个派别的人写成的,大多数情况下是胜利者那一派。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通常是罗马人较占有优势—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则没有历史编纂。
  即便他们曾有过一部历史著作,这部著作也早就被罗马人销毁了。从古埃及法老的例子中我们就能够推测出这一点:他们将竞争者的名字从神庙铭文中抹去了。拉美西斯二世则更加大胆,他篡改了他与赫梯人之间的第一次战役的故事,并命人将这些弥天大谎雕凿在了神庙的墙壁上。
  因此,历史学家所说的“史源学考证”是十分重要的。他会在研究古书、文献、铭文,甚至钱币时提出下列问题:谁写了这些?他为什么要写下这些?这个作者可信吗?有没有其他的史料来源可以证实这些所写的内容?
  批判性地看待古老的文献,也就是说,不要仅仅因为它是在某个时期由某个人写成的,就完全相信其内容。这也意味着需要不断地考虑:由于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生活和思考,那么在今天我们对于历史有哪些理解错误的地方?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历史学家必须找出数百年前甚至是数千年前的人们通过其著作所想要表达的东西。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全然不同。例如,这些人将一场疾病或是一场落败的战斗视为诸神的惩罚,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看作是身体劳累或没有做好准备的结果。
  有时,史源学考证也仅仅意味着:回到源头去!历史学家也经常像懒惰的中小学生那样。他们只是互相抄袭。直到有人来检验,那儿真的是这样的吗?
  然而,在文学史料记载的所有业绩和事件中,在这些故事中,哪些是真实的,又有哪些只是幻想和传说呢?历史学那位具有批评眼光的姊妹考古学则试图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典型的考古学家:一个热衷挖掘的侦探


  担心在工作时把自己弄脏的人应该成为飞行员、经理或是模特,但绝对不该成为考古学家。因为考古学家是一个热衷挖掘的侦探,时常在过去的污泥中翻找不停。他在户外寻找过去事件发生的地点和之前人们生活留下的痕迹。这些遗迹通常都在野外某处的地下。
  考古学家考察一切人类所做过的事。他们对人们所遗留下来的每一条痕迹都很感兴趣—甚至连粪土坑也不嫌弃。他们的目标是了解过去文化的全部生活方式。他们借助标志和迹象来重新构建从前发生过的事:人们曾是怎样居住的—在帐篷、小茅屋还是房子里?他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捕猎、农耕,还是制作陶器或金属制品来换取食物?他们有着怎样的习俗,他们崇拜哪些神明?以及对于本书十分重要的一点:他们与哪些人之间发生过战争,他们使用过哪些武器和策略?   考古学家的最大优点是,他在寻找并检验确定的、清晰的事实。他搜集尽可能多的材料—之后才提出一个论题:这是一个定居点、一片军事场地、一块献祭用地还是一片战场?它产生于哪一个时代?那里的人们属于哪种文化?以及他必须一再验证,还存在其他可能性吗?考古学家是一个挖掘发生在久远过去的事情的侦探,他筛选已经发掘出来的遗迹,并从中得出结论。
  但他的工作方式也有一个极大的劣势:大多数情况下,他找不到对应的名称—不论是定居点的还是陵墓的。我们至今都不知道考古学家们在巴伐利亚州曼兴附近发掘出来的凯尔特人大型聚居区叫什么。在著名的特洛伊遗址的青铜时代古城中也未曾找到过一个上面写着“特洛伊”的路牌、铭文或是钱币。

瓦卢斯争议:众说纷纭


  考古学通常能够通过实体线索来证实重要的神话和故事—虽然不能确定所有细节,但能证明其核心内容,在青铜时代晚期真的发生了一场特洛伊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真的到了印度。但关于瓦卢斯战役的争论偏偏没有停止。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几年来都围绕着这一问题争论不休,罗马人真的想征服日耳曼尼亚,还是仅仅想控制住它呢?
  历史学家发现了一些罗马和希腊的作者所写的文章,其中提到了瓦卢斯军团的行军路线和作战地点。但考古学家却至今还没有找到任何一个进军路线上的军营,而这些军营本应该存在过。但在200多年的寻找之后,大多数考古学家都相信作战地点位于现在德国北部的卡尔克里泽山脊上—奥斯纳布吕克以北15千米处。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再度发问:这里真的是那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的发生地点吗?或者这只是几个作战地点之一?又或者这是罗马人在瓦卢斯战役过去数年后打响的复仇战争中的作战地点之一?
  还有不计其数的业余研究者和乡土学者在业余时间翻遍了从利珀河河口到希尔德斯海姆的每一块石头。因为在希尔德斯海姆附近发现了一件罗马银器,就有一部分人断定,这儿一定是瓦卢斯战役发生的地方。不,又一个乡土学者说,军团是在条顿堡森林南部行进的,瓦卢斯战役是在明斯特兰发生的。
  等一下—究竟为什么围绕着一件2000年前在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之间发生的事会有这么大的争议呢?事实上,这个故事并不紧张刺激。它用两句话就可以讲完,而且每个人都已经知道了结局。公元9年,日耳曼首领阿米尼乌斯带领他的战士们经历三天三夜打败了奎因克提里乌斯·瓦卢斯的军团。在随后的复仇战役后,罗马人最终放弃了他们在莱茵河北部地区,即现在的德国北部的营地和聚居点。
  然而,再也没有一个在我国发生的历史事件能够这么令人激动,并引发无穷无尽的讨论了。原因之一可能是,历史与我们直接相关的地方总是让人格外激动。如果你们住在莱茵河边,也许就有几个在瓦卢斯战役中阵亡的士兵出生在你们的城市?或者,如果你们住在利珀河沿岸,也许瓦卢斯曾带着他的军团经过你家门口!对所有人来说,我们之中的哪一位是伟大的日耳曼领袖阿米尼乌斯的直系后代?为什么罗马人在阿尔卑斯山北部的上阿登(贝格卡门)建了最大的营地?
  另一个原因是,关于瓦卢斯战役还有许多谜团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也无法解开,我们的想象力也便因此插上了翅膀。我们知道,它曾发生过;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瓦卢斯怎么被诱骗进了这个陷阱?军团采用了哪些行军路线?罗马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日耳曼人为什么占据优势?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齐心协力


  这件事富有吸引力的原因是,今天我们有能力能够挖掘出这件在2000年前发生的事情背后的新线索了。如果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齐心协力,我们就会得到许多了不起的答案。然后我们就可以将一些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作者传述下来的战争故事与考古学的最新发现进行比较,也许还可以将两者联系起来。
  奥古斯都和他那著名的悲叹“瓦卢斯!瓦卢斯!把我的军团还给我!”在今天意味着什么呢?没有时光机器,我们就无法断定,奥古斯都是否真的拿他的脑袋撞了宫殿的墙壁。
  但是,我们能够弄清楚的是,这位皇帝变得如此六神无主的可能性有多大。对他而言,征服日耳曼尼亚有多重要?他在那儿失去的三个军团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让我们尤为感兴趣的是,我们能用这种方法发现哪些关于瓦卢斯战役本身的信息。
  为了能够好好回答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找到我们的追踪行动的正确出发点:我们从哪儿开始我们的追踪?战争故事是从何处开始的?是从战斗日的早晨吗?还是以军队从主营地出发为开头呢?我们对这场战役一无所知,那么它是从何处开始的呢?它是否只是一場或两场战斗,还是说,它其实是由许多场战斗组成的呢?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这场战役。我们也可以以瓦卢斯从夏季营地启程那一刻为开头。但我们必须先讲讲在那之前发生的事,即罗马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到了欧洲北部?或者这样更好,我们也可以从公元前500年罗马准备扩张之时开始。“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从冰河纪开始呢?”有人在后面讥讽地喊道。这或多或少是一句嘲笑话—但这一建议倒也不坏。因为天气和气候变化在我们的追踪行动中也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罗马人第一次向北部进发这一时间点便可作为一个很好的开头。在那之前,他们就几乎已经占领了地中海周围的所有国家。那么为什么他们当时还要动身前往寒冷的北部呢?
其他文献
捂了整個漫长冬季的身体、因黑白而单调的眼睛、明媚日光里的所有念想,都将随樱花热烈的绽放。人们迫不及待想要投入这片粉色花海,春的气息也弥漫在这座城市里。来多伦多的小伙伴应该怎样享受这段宝贵的时光呢?
导语:你以为只有日本的樱花最美丽吗?春天的加拿大带给你更特别的色彩。  来加拿大有半年的时间了,深深感到多伦多和往年不一样了。经过漫长的冬季,似乎今年的春天脚步走得快了一些。乍冷还寒的时节,竟然已经有了冰雪消融的迹象。然而温暖的日子没有几天,又突然冷起来,竟然就飘起了鹅毛大雪。没几天功夫棉衣又穿上了,至今都没有离身。湖面上又堆起了厚厚的一层白霜。一踏进校园,古老的维多利亚建筑和现代化的钢筋混疑土大
即使身处品牌林立的繁华都市,大多数男性消费者依然并不那么喜欢逛街—已在上海工作生活16年的Andrea Destefanis亦是如此。  这个意大利人偶尔会去逛一些“真的街”,有自然光和新鲜空气流动、商店沿着马路铺陈开来,不时会有些小惊喜的那种。但作为建筑设计事务所Kokaistudios的创始合伙人,他十分清楚:想要在中国拓展业务,像商业街和百货公司这样的“传统”思路绝不可能被手握资金和土地的客
拿着手电筒,携带绳索,翻墙而过,走進阴森森的、挂满蜘蛛网的屋内……不要以为这是惊险小说或恐怖电影里的情节,它是如今“城市探险族”最乐此不疲的“心跳”之旅。
数字故事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视频和讲述者的声音来讲述故事的方式,将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引入教育领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目前,制作数字故事的软件很多,如微软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Moviemaker视频编辑软件、Ulead公司的会声会影等。在这里,我们介绍一款将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多媒体展示方式结合到一起的电子杂志制作软件——iebook及利用其制作数字故事的新方式。  
导语:或许是厌倦了现实的乏味平淡,才会被虚诞的梦境所吸引。这是一个离奇的梦,也是冒险者的乐园。  城市探险——urban exploration,顾名思义是对城市的一种探索,城市探险活动最早源于18世纪的巴黎,近几年才传入中国,受年轻人青睐,正逐渐成为当今流行的休闲活动。和煦的冬日阳光照进首钢废旧的厂房里,穿着红色衣服的孩子,给这里增添了一抹亮色。  与大自然探险不同,“城市探险者”目标建筑都是城
我的爷爷身材微胖;虽然年纪大了,但头发没白;他的皱纹密密麻麻的,笑起来就像麻绳;他的牙齿有点儿黑。在我眼中,他是个“吸铁石”爷爷。  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在楼下打麻将,就一阵风似的跑下了楼。过了一会儿,我对奶奶说:“爷爷到哪儿去了呢?”奶奶也不知道。我就和奶奶一起下樓,找啊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他。  忽然,我和奶奶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我们走近一看,正是爷爷。只见他手里抓着麻将,连我和奶奶站到了他身边
黑泽明的电影在能让最多观众接受的同时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深度,这是许多导演无法做到的。大部分导演当他们想要传达自我的时候便抛弃了观众,使片子成为小众,但黑泽明不是,黑泽明在电影界产生的影响如同莎士比亚在文学界一般。  三月二十三日是日本知名导演黑泽明的生日,他如果仍在世,已是108岁的老人了。作为历史上首位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黑泽明一生创作了31部电影作品,获奖无数。这位改变日本近代电影史的
洛克菲勒家族的丰富收藏或以非盈利组织名义、或以私人名义进行展出。他们在艺术收藏领域的努力,不仅使自己的子孙和家族从中得益,更对世人的艺术教育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财力得以惠利于后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洛克菲勒家族是不朽的。  西方国家的收藏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之前,而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对大多数收藏爱好来说,洛克菲勒家族可谓如雷贯耳。洛克菲勒家族曾纵横商界、政界、慈善界和艺术界
“读者对《抗日战争》的青睐,不是我老王有个人魅力,而是我以非常谨慎加谨慎的心态,在完成写作。”这是8月22日,《新民周刊》记者采访王树增时,聊了近一小时后,王树增说出的一段话。而本次独家专访,足足聊了近三个小时。这是我于本次采访之前,并没有想到的。毕竟之前与王树增并不认识,不能预料他能给出多少采访时间,也不能预料是否能把话题聊开来。  在本刊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特别报道策划选题时,编辑部认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