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人间绘丹青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xm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期间,流寓昆明的青年画家庞薰琹加盟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历时仅一度春秋,不经意间却影响了他的一生。把秦砖汉瓦、青铜器图案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把古代文明运用于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与实践,庞薰琹堪称第一人。他坦言:“虽然琹在博院一年,实获益匪浅,此终生所不能忘者。”
  【“决澜社”创始人】
  1939年初,画家庞薰琹与丘堤夫妇携一对儿女来到昆明,本打算由此经安息从越南坐船回上海。但战火阻绝归途,一家四口突然陷入绝境。
  庞薰琹1906年生于江苏常熟。因家乡有七条河渠,古称七弦,庞家位于第一弦,祖父为其取名薰琹——那种长在家乡河边的香草。在常熟清末至近代的八大名门望族中,庞氏居第二,仅次于翁同龢家族。及长,薰琹来到沪上,考入天主教耶稣会创办的震旦大学,攻法文及医学。课余,从一位流落上海的俄罗斯画家学绘画。1925年赴法留学,一度想学音乐,但最终选择油画。那时巴黎是世界艺术之都,野兽派、立体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浪潮迭起,毕加索、勃拉克、莱歇等前卫画家,灿若星辰。庞薰琹不是留学研习西方美术的第一人,却是把欧洲现代主义美术传回中国的先驱。
  据庞薰琹儿子,同时也是徐悲鸿的关门弟子——庞均介绍,关于他父亲的回国,还有一个故事。当时,庞薰琹想在法國办一个独立画展,在那个年代,必须要有一个权威的评论家给他写一篇文章,才能获得更高的艺术身份。于是,庞薰琹找到一位颇有资格的评论家,约他在咖啡馆见面。评论家开门见山地问道:“你几岁来的巴黎?”庞说,19岁。评论家又问:“19岁来巴黎,你是个中国人,你到底对中国文化了解多少?”这一时让人很难答复,庞薰琹干脆直接拿起画卷,想摊开展示给他看。评论家说:“别给我看了,你这么年轻来巴黎,我想象得出来,你画的是什么样的油画。我劝你还是先回到中国去,当你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以后,再到巴黎来开画展。你不必求我,我都会给你写文章。”庞薰琹痛苦地想了一夜,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国。
  1930年,学成归国的庞薰琹回到故乡,在常熟整理所见所学,写出《薰琹随笔》,比较中西画论画史。一年后,来到沪上开设画室。1932年,他与倪贻德等共同创立“决澜社”,这是中国第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现代艺术社团,聚集了青年油画家如王济远、傅雷、周多等。在“决澜社”宣言中,他们发出呐喊:“环绕我们的空气太沉寂了,平凡与庸俗包围了我们的四周……20世纪的中国艺坛,也应当现出一种新兴的气象了。让我们起来吧!用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
  这时的庞薰琹,是一个头戴贝雷帽,留长发的海归画家。1932年9月,他在上海中华学艺社礼堂举办画展,着实让人们大开眼界:“他的作风,并没有一定的倾向,却显出各式各样的面目,从平涂的到线条的,从写实的到装饰的……”这种多元的风格,皆源于留学期间的庞薰琹,面对当时流派纷呈的巴黎画坛,不像有的留欧画家,因缺少西方文化的基础而无所适从或格格不入。他对现代诸流派的变化,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并能从容地学习和消化。
  画展中,庞薰琹结识了女画家丘堤,两位同龄男女一见钟情。丘堤原名邱碧珍,福建霞浦人,曾赴日本东京进修,归国后任教于上海美专。
  嫁了个心高气傲、才情四溢的丈夫,妻子丘堤甘为贤妻良母。1936年,夫妇俩喜得长子。秋天,再传喜讯,庞薰琹收到国立北平艺专寄来的聘书及路费。9月,这家人离沪北上。但席不暇暖,卢沟桥炮声响起,北平学人又匆忙踏上南迁路。
  1937年11月,庞薰琹与校长、同事等,率北平艺专20多个学生,由庐山撤至湖南沅陵。此时,林风眠也率领杭州艺专一百多名师生,乘船到了沅陵。基于抗战的持久性,教育部下令将这两所艺专并为国立艺专,林为主任委员。但一南一北两所美术高校教学风格迥异,师生格格不入,引发学潮。林风眠挂冠而去,庞薰琹也辞去教职,拖家带口来到昆明。
  【乡村生活改变艺术家派头】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此为人生两大快事。庞薰琹在友人帮助下,一家租住在昆明青云街,北平故人雷圭元、沈从文、陈梦家、梁思成、林徽因等,相聚于四季如春的昆明。庞薰琹在陈梦家、沈从文的鼓励下,开始研究古代装饰纹样。
  1939年8月,经梁思成、梁思永兄弟推荐,庞薰琹受聘迁到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以下简称中博院)。
  中博院原有蓝图,即建立蔡元培倡议的国家级现代博物馆,以研究、展览、教育为主轴,走“新学术之路”。筹备处成立于1933年,先后由傅斯年、李济任主任。筹建之初,计划设自然、人文和工艺三个展馆,其中人文馆分设历史、考古、民族三部分。但生不逢时,中博院馆舍尚未落成,即爆发战争。同人押解文物被迫南迁,漂泊于西南天地之间。
  庞薰琹被中博院聘为专员,月薪250元,实支210元。较之1936年加入的马长寿月薪100元,1940年留英归来的考古学博士夏鼐250元,这是一份不薄的薪酬。工作正是他早已着手的中国历代器物图案研究。庞薰琹遂举家居住在昆明北郊龙泉镇瓦窑村。此时的龙泉镇,已是一座战时的学术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北平研究院历史所、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等,均云集此地,极一时之盛。学者陶孟和、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成、梁思永等,皆一时之选。庞薰琹与别人合租的袁家花园,离中博院所在的桃园村约有两里多路,遇雨道路泥泞。庞薰琹回忆:“幸而我在湖南时买了一双老牛皮做的钉鞋,雨天我就赤脚穿钉鞋,我在云南时没有穿过袜子。”乡村生活已全然改变戴贝雷帽的艺术家派头。
  中博院人才济济。李济曾多次在院内动员月会上说:“我们中央博物院,人人都能画图,人人都能研究。”领军人物李济及顶梁柱曾昭燏、吴金鼎、夏鼐等,皆留学欧美,具有国际视野。中博院筹备处主任身兼史语所三组(考古组)主任双重身份,因此在战前,这两个单位的人员几乎是同班人马。中博院、史语所以及梁思成主持的中国营造学社,互相撑持,如傅斯年所比喻的,是学者“狼狈为善”。   龙泉镇地处城郊,瓦窑村有烧造陶盆粗碗的窑业基地;昆明城北门至龙头村沿途,打铜壶、卖玉器、铸铜佛、制金器,各行各业比比皆是。这些种种的好材料,引起了梁思永对调查手工业的浓厚兴趣,遂与人商量组织一个“天工学社”;其后,庞薰琹亦与几位北平艺专的教授一并创立“中华工艺社”——学者、艺术家向民间学习,汲取到另一种养分。
  此时的昆明,中研院史语所有迁来的文物,从青铜器的纹饰到石雕的造型,从秦砖汉瓦到六朝造像,从隋唐壁画到宋元陶瓷、明清绣片等,应有尽有。庞薰琹眼前,宛若洞开了一个艺术宝库。他抓紧时间收集资料,临摹了上万种传统装饰纹样。他从陈梦家处获得青铜纹样资料,从王天木处获取了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的纹样资料,从吴金鼎处获取原始彩陶方面的资料。庞薰琹曾说:“抗战开始后,我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工作,许多考古专家是我的朋友,我的办公桌对面坐的是夏鼐,我做的卡片和文物上绘制的图案,都是按考古的要求做的。”他把各种纹样从器物中剥离出来,融入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感受,绘制了《中国图案集》共100幅图。这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件开拓性的工作,中博院也庆幸得此人。
  【创造有民族魂魄的现代艺术】
  中博院的人文馆设计有两大系统:一是时间,包含史前、商、周直至近代的史料;一是空间,包括边陲民族资料的采集研究与陈列。1939年,中博院筹划赴贵州考察,主旨为:考察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物质文化、经济生活、语言、宗教;收集各种标本,以备将来陈列之用。庞薰琹虽是首次做田野调查,但他有独到的艺术眼光,有快速精准捕捉物象的写实能力,可弥补黑白摄影的不足。
  11月20日,中博院向教育部呈报调査的准备情况,同时申请经费,教育部部长陈立夫随后批准了该方案。庞薰琹和史语所助理员芮逸夫即从昆明动身。行前,有亲友劝庞薰琹不要贸然前往,告诉他关于该地区子虚乌有的传闻,如边民会使用毒箭,在播种前有“猎头”仪式,有人善以“放蛊”害人。庞薰琹受过科学训练,对此行有强烈的兴趣,故对那些荒诞不经的传闻充耳不闻。他相信西南联大教授沈从文的话,那是“稀有的善的民族”。
  庞薰琹晚年回忆,当他们到达贵阳时,拿着国立中央博物院公函前往贵州省民政厅找到厅长。厅长大人知其来意后,立刻推辞道:“收集资料的问题,办不到,蒋夫人宋美龄想要一套苗族的服装,我们搞了很久,也没有搞到。如果你们一定要去,一切后果由你们自负。”这位厅长甚至拒绝给他们开介绍信。
  考察的过程也并不一帆风顺。当他们走近苗乡,寨子里人皆躲避。究其原因,一则数百年来的“汉夷矛盾”;二是山民惧怕这些打扮异样、端着相机的闯入者,怕他们收税抓丁。芮逸夫熟悉苗语,有过田野调查实践。他们通过一些小恩小惠,先将糖赠予一些小孩,再给老年妇女一些针线,然后表示自己是来收购衣服、饰物、花边的,价钱厚道。通过走访,购买工艺品,他们逐渐走进了一道一道寨门。
  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苗人为一点盐巴要上山砍柴,再到山下集市去卖柴买盐。为了解风俗民情,庞薰琹与芮逸夫曾扮成新嫁娘的亲属好友,抬着嫁衣及铺笼罩被去送嫁;混迹于祭祀人群中,跪在死者灵前,磕头之后,吞咽下半生不熟的牛肉……正是在迎新出殡、饮酒跳花等日常活动中,他们才逐渐了解了苗人。
  这时的庞薰琹,尝试着以水彩、速写等视觉图像保存边地民间艺术,在服饰方面,甚至不惜牺牲“艺术性”,追求“高保真”——像绣花一般将许多花纹原样照搬。但后来,他逐渐被征服、被感化,由衷叹道:“在苗族村寨外的山坡上,坐满了十多岁到二十多岁的姑娘,坐在阳光下,有的挑花、有的绣花,她们不用样本,更没有什么设计稿,靠的是心巧手巧,把心意直接绣在布上。当时我几乎全都看了她们所绣的花样。虽然有些花样大同小异,但是没有完全相同的,而且其中有不少是自己的创新。”
  庞薰琹整理研究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就是想创造出有民族魂魄的现代艺术。由此,他深深体会到:“中国的民族在宋代以前,不是像现在这样……在想象中,它是一个活泼、勇敢、热情、正直的民族。”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建立在传统根脉上的艺术创造,才是中国艺术走向现代所应取的道路。
  回到昆明后,庞、芮二人开始整理考察所得的各类材料,还有一项要务,是办一次汇报展览。1940年7月,“贵州苗族衣饰及图画展览”在昆明的中博院办公地举行。展出盛况,因资料阙如,只能借助想象。可作旁证的是,后来中博院曾用这次调查成果办过两次展览,一次是1944年3月在李庄举办“贵州夷苗衣饰展览”,一次是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1948年与故宫博物院举办大型联合展览会,其中贵州苗族衣饰一项,“甚得观众,尤其是仕女们之赞叹欣赏,都认为色泽之明灼谐和,纹样之意匠新奇,实为极有价值之边民手工艺术珍品”。
  在昆明时,庞薰琹和梁思成、陈梦家为邻,几个人常坐在院子里聊天。梁思成跟庞薰琹说,自己是做考古的,所以不能买任何古物留给自己。庞薰琹因此深受影响,最终,他将深入苗族村寨收集的400多件民族服装和工艺品,全都捐给了中博院,并由其转交故宫博物院保存。
  【“他们都是我的老师”】
  而后,庞薰琹随中博院撤至四川南溪李庄。他在回忆录里写道:“在李庄的三个月时间,我几乎一分钟都没有浪费,一清早匆匆洗了脸吃好早饭,放下碗就看书抄写资料或摹绘纹样资料,午饭后也不休息继续工作。我请人为我买了几瓶火油,晚上工作到深夜,三个月每天如此。”三个月后,庞薰琹一家离开李庄,1940年秋到了成都四川省立艺专。
  解释庞薰琹去职离开李莊的原因,是超负荷工作,得了神经衰弱症,引发心脏旧疾;夫人与女儿亦在病中,需要换一处条件稍好之地。因身体虚弱多病,难以支撑鞍马劳顿,陈寅恪、赵元任等,应随史语所迁李庄而未至;到了李庄,也有李方桂、马长寿、郭宝钧、凌纯声等相继离去。但庞薰琹的去职,或许另有原因。
  史语所与中博院,是研究型的学术机构,每一成员都要求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如与庞薰琹同年的谭旦冏,也曾留学法国学习绘画,回国后也曾在国立北平艺专任教,后也加盟了中博院任专门设计委员。但谭旦冏就在连襟梁思永的建议下放弃美术专业,专事手工业调查,去台后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但庞薰琹却最终难舍画笔。其好友傅雷早在1932年9月所写的文章《薰琹的梦》中就尝言:“……梦有种种,有富贵的梦,有情欲的梦,有虚荣的梦,有黄粱一梦的梦,有浮士德的梦……薰琹的梦却是艺术的梦,精神的梦……”他热爱绘画,这或许是他离开中博院的一个原因。   庞薰琹应老同学之邀,赴成都省立艺专任教授兼实用美术系主任。那是一所新校,校舍还未竣工,那是一所掩映在灌渠纵横、田畴广袤中的尼姑庵。
  1941年春,庞薰琹一家从李庄来到吉祥寺,初到的第一天,一家四口打地铺睡在大殿的走廊上。庞薰琹在走廊上摆了张书桌,用将近一年时间,完成了一本《工艺美术集》。他将中国古代的经典装饰纹样,结合在法国学到的艺术理念,化入日用器皿的设计,如茶盘、饭碗、桌布、地毯和手袋等,这本《工艺美术集》一问世,即引起业界重视,获评教育部学术研究二等奖。
  1944年左右,有朋友建议庞薰琹将此书托人送到瑞士去出版,之后因战乱阻隔,书稿没了音讯,庞薰琹以为肯定是遗失了,无心也无力再去追讨。30多年后的197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庞薰琹的老友苏立文重访中国,竟随身把这本书稿带了回来,并亲自交还到庞薰琹手中。庞薰琹的女儿庞涛说,父亲其实不确定当年是谁帮他把书稿带出中国的,没想到,它几十年间几经转手,被人从瑞士带到英国,之后又流落到美国,等苏立文代为交还的时候,居然被保存完好。如果当年图稿没有被送出国去,很有可能会湮灭于战乱流离或在“文革”中遗失。
  离开李庄后,庞薰琹仍与中博院时有书信来往。他在一封写给李济的信中道:“琹有一言愿在此声明,若博院有必需时,琹當见召即来,不论何时何地。虽然琹在博院一年,实获益匪浅,此终生所不能忘者。苗族图案之整理,琹负责完成,若博院拟继续采集苗民工艺,琹亦可为先生介绍一宜于此种工作者。”中博院也不负庞薰琹。1945年1月10日,中央研究院在致傅斯年的信中写道:“庞先生之画已送至川东师范教育部,部长批准以二万元收购之函,寄至青木关教育部,虽数次催询,但以两地远隔,尚未得结果。最近决催其将款支付兑交成都庞先生也。”
  1952年,周恩来总理提议建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呈送建院计划的正是庞薰琹。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诞生。作为该校由国务院任命的第一副院长,庞薰琹主张开办现代设计教育,培育现代设计人才,但上级领导则主张发展特种工艺生产,谋求换外汇。因办学方向上的分歧,1957年,庞薰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结果被打成美术界“头号大右派”,职务被撤销,教学权利被剥夺,患难与共的妻子也在此时因病去世。
  1978年,满头银发的庞薰琹才重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0年恢复副院长职务。
  “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庞薰琹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无须赘言。回忆那段在中博院的岁月,回想那些人——李济、董作宾、梁思成、林徽因、陈梦家、曾昭燏等,庞薰琹总是坦然地说:“他们都是我的老师。”
  (作者系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同舟共进》:汤显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四百年来其戏曲演出历久不衰。相比而言,汤、莎两位戏剧巨匠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  黄天骥: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临川四梦”。其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而《牡丹亭》水平很高,要深刻地体会是难以做到的。《牡丹亭》与汤显祖的其它剧本不同,与莎士比亚的作品更有很大区别。  比如说,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
期刊
在当今社会,“见义勇为”是一种越发稀缺的美德,但在距今两千年前的秦朝,却是“黔首”(秦朝时期官方对百姓的称谓)们应尽的义务。  【“一人有罪,全体连坐”?】  1975年,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一批记载秦朝法律的简牍,其中一批名为《法律答问》的秦简中就有一条规定:“有贼杀伤人冲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有人在大道上杀伤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应罚两套铠甲。)  或许对现代人来说
期刊
当前,社会上“良法善治”的提法多了起来。依法治国,良法善治无疑十分重要,但民主法治和良法善治并不等同,甚至有较大的区别。  “不对人感恩戴德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特点”  善治是人民的基本要求。中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善治就不少,比如,康乾时代就有过举办“千叟宴”的善治。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北京首次举行有来自全国4240位60岁以上老人参加的盛大宴会。乾隆五十年(1785年)又举行了第二次,参加人数
期刊
【向往·出发】  早就想到以色列看看这个奇迹般的国家——“奇迹”是我的感觉,也是以色列研究专家肖宪在《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里的观点:“如果说,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到50年后以色列国的诞生是一个奇迹的话,那么,这个新生的犹太人国家能够生存下来,并取得迅速的发展,不能不说是又一个奇迹。”  我理解生存的奇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国家,二是立稳脚跟。  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届犹
期刊
我一直疑惑,以往那些叛逆的人,与权力较劲的人,揪住一件事就是要与权力死磕的人,都是为了追求某种主义、信奉某种制度吗?事实证明,这或多或少有一些臆想和拔高的成分,事情其实可能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崇高——往往不过为对得住未泯灭的良心。  宋佑硕,韩国电影《辩护人》中的男主角,就属于这样的人。  他出身贫寒,曾穷困潦倒到因付不起小吃店老板娘的饭钱而逃单,住在低矮破旧的房子里靠学猫叫来驱鼠。后来他做了
期刊
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对于新兴的国立武汉大学来说,可谓是一段励精图治、快速发展和迅猛崛起的黄金年代;然而,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又是强邻日本不断入侵和蚕食国土,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危机和灾难的时期。  在日本军国主义步步紧逼,逐渐将两国之间的局部冲突扩大、升级为全面战争的这段时间里,武大虽因深处内陆腹地,与日寇直接制造事端的东北、华北与上海等地相距甚远,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一方面,局
期刊
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广场,是美国的政治与文化心脏,是举行国家庆典和仪式的首选,也是美国历史上重大示威游行、民权演说的见证地。它是一处开放型的国家公园,由数片绿地和博物馆、纪念物组成,中轴线从国会大厦的台阶,经华盛顿纪念碑到林肯纪念堂,长约3000米。对于作为游客的我而言,这是美国的第一景点。  我们从林肯纪念堂出来,走不远就到了广为人知的美国“两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纪念园区。关于前者,苹
期刊
【辞职与归来】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举行,正式确定“联俄容共”政策,并将筹备中的军校正式定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军校选址广州东面珠江口的黄埔岛上,因此俗称黄埔军校。孙中山提名蒋介石、廖仲恺分别担任校长和党代表,有人不同意,请孙自兼校长,孙忿然说:“如果不叫介石当校长,宁可不办。”孙坚信蒋可以担负重任,“将蔚为军官中之大器”,训练出“民国第一劲旅”。莫斯科显然赞同孙的决
期刊
改革开放伊始,精英学子走出国门,远赴海外求学,带回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的国际经验以及开阔的全球视野,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后来,国内经济腾飞,留学逐渐从精英走向大众。平民留学时代的到來,使得越来越多普通学子有机会“开眼看世界”,这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如今,中国早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随着留学门槛的下降,一方面,中国留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待人处事方式、言行举止等
期刊
民企与经济结构转型  《同舟共进》:您对浙江民企有深入的调研,请您介绍一下当地民企目前的经营状况。  冯兴元:民企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曾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四万亿”计划启动后,各地经济在支撑之下一路维持高增长,但到了2011年,计划的刺激效应开始消减,2012年直到现在处于下行阶段。广东和浙江企业可以说是首当其冲。  实际上,广东民企比浙江民企更早地面临问题。那是早在《劳动合同法》200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