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3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摘 要 建国初随着美国杨伯翰大学舞蹈团的来华表演,国人开始认识并接受这种从英国绅士和淑女社交舞发展而来的体育舞蹈。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体育舞蹈便以她独特的魅力“火”遍全国,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国非奥运会项目中最受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1991年中国体育舞蹈协会正式成立,自此,体育舞蹈被列入正式的比赛项目。1999年在宁波举行的首届全国体育大会上,体育舞蹈就列为正式参赛项目,并且参赛人数之多,参赛单位之广,超过了人们的预想。随着体育舞蹈在我国的普及,运动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一些单项如伦巴、恰恰等已接近了国际水平,国际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它不但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高校 舞蹈 研究
一、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特点
我国体育舞蹈的运动技术水平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在短时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单项如伦巴,恰恰等接近国际水平,但与世界高水平国家如德国、英国等相比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以广东队的尹卫东和龙卫敏为例,他们既是我国第一批投身职业体育舞蹈的人员之一,也是多次全国体育舞蹈比赛拉丁舞冠军的获得者。然而在1999年德国举行的世界职业拉丁舞的比赛中,尹卫东和龙卫敏没能进入决赛圈,最后仅取得第15名的成绩。这一成绩说明我国体育舞蹈的技术水平尚处于比较低的阶段,要想赶超国际水平,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奋斗。自1991年中国体育舞蹈协会成立以来,共举办了9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而全部的冠军中,东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占了80%以上,特别是广东队,在前6届全国体育舞蹈大赛中,几乎囊括了全部冠军,而西部的大部分省份连组队参赛的实力都不具备。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的态势极不平衡,呈明显的东强西弱势。由于我国运动项目的设立是以奥运会和全运会的比赛项目为依据,并按拿金牌的数量及金牌的“含金量”不同将其分成四大类。体育舞蹈在奥运会和全运会中尚没有开展,归属于非奥运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国家把有限的体育经费都投入到了奥运重点项目的发展中,非奥会项目的基础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所需要的资金就更为短缺。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体育管理体制以及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很难在短时间根治,正在逐步走上市场的体育舞蹈,很多方面仍然难以摆脱计划管理模式的阴影,放开搞活还有相当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体育舞蹈的发展进程。此外,因宣传力度不够大,致使体育舞蹈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如一年一度的“荷花杯”全国体育舞蹈比赛是全国最高水平的体育舞蹈大赛之一。
二、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对策
体育舞蹈要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体育舞
蹈提供了发挥自身优势的天地,使她能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按照经济规律以及体育舞蹈的运动规律灵活制定策略,发挥体育舞蹈在经济创收中的优势,使体育舞蹈本身所具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潜在的多渠道创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得以实现。当然,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一大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体育舞蹈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人才来源、经费来源等方面,其中以项目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影响最大。研究和制定体育舞蹈的发展对策,我们既要看到其有利条件,也应防止过于盲目的作法,应视体育舞蹈的特点以及环境因素对体育舞蹈的影响大小,区别对待,科学引导和管理,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行。
我国体育系统整体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应各项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为体育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国家体育总局明确提出,要与国际体育发展的商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相适应,要改革过去过分集中国家办的体育体制,将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宏观调控上来。与此相联的,是在运动项目管理上要进一步下放权力,放开搞活,这些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对体育舞蹈的发展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加强体育舞蹈的科研力度。对体育舞蹈的科学研究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课题,它包括体育舞蹈的起源、发展,体育舞蹈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体育舞蹈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进程的制约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只有理论先行,体育舞蹈的发展才不致于盲目。体育舞蹈的师资培训是保持体育舞蹈队伍稳定的关键之一。有条件的体育高等学府和艺术院系应设体育舞蹈专业,促进人才的发展。
三、结论
在我国体育舞蹈的技术水平发展很快,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仍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并且我国各地体育舞蹈的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在体育舞蹈走向实体化和职业化的进程中,起步晚,起点低,办法少,现在还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因此,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大体育舞蹈体制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体育舞蹈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的进程;加强科研力度和体育舞蹈人才的培养等举措是提高我国体育舞蹈水平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陈立农.体育舞蹈的价值及体育舞蹈意识的培养[J].广东高校体育.1996,(3):24-16.
[2] 张忠秋.我国非奥运项目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4):
摘 要 建国初随着美国杨伯翰大学舞蹈团的来华表演,国人开始认识并接受这种从英国绅士和淑女社交舞发展而来的体育舞蹈。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体育舞蹈便以她独特的魅力“火”遍全国,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国非奥运会项目中最受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1991年中国体育舞蹈协会正式成立,自此,体育舞蹈被列入正式的比赛项目。1999年在宁波举行的首届全国体育大会上,体育舞蹈就列为正式参赛项目,并且参赛人数之多,参赛单位之广,超过了人们的预想。随着体育舞蹈在我国的普及,运动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一些单项如伦巴、恰恰等已接近了国际水平,国际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它不但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高校 舞蹈 研究
一、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特点
我国体育舞蹈的运动技术水平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在短时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单项如伦巴,恰恰等接近国际水平,但与世界高水平国家如德国、英国等相比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以广东队的尹卫东和龙卫敏为例,他们既是我国第一批投身职业体育舞蹈的人员之一,也是多次全国体育舞蹈比赛拉丁舞冠军的获得者。然而在1999年德国举行的世界职业拉丁舞的比赛中,尹卫东和龙卫敏没能进入决赛圈,最后仅取得第15名的成绩。这一成绩说明我国体育舞蹈的技术水平尚处于比较低的阶段,要想赶超国际水平,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奋斗。自1991年中国体育舞蹈协会成立以来,共举办了9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而全部的冠军中,东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占了80%以上,特别是广东队,在前6届全国体育舞蹈大赛中,几乎囊括了全部冠军,而西部的大部分省份连组队参赛的实力都不具备。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的态势极不平衡,呈明显的东强西弱势。由于我国运动项目的设立是以奥运会和全运会的比赛项目为依据,并按拿金牌的数量及金牌的“含金量”不同将其分成四大类。体育舞蹈在奥运会和全运会中尚没有开展,归属于非奥运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国家把有限的体育经费都投入到了奥运重点项目的发展中,非奥会项目的基础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所需要的资金就更为短缺。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体育管理体制以及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很难在短时间根治,正在逐步走上市场的体育舞蹈,很多方面仍然难以摆脱计划管理模式的阴影,放开搞活还有相当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体育舞蹈的发展进程。此外,因宣传力度不够大,致使体育舞蹈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如一年一度的“荷花杯”全国体育舞蹈比赛是全国最高水平的体育舞蹈大赛之一。
二、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对策
体育舞蹈要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体育舞
蹈提供了发挥自身优势的天地,使她能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按照经济规律以及体育舞蹈的运动规律灵活制定策略,发挥体育舞蹈在经济创收中的优势,使体育舞蹈本身所具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潜在的多渠道创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得以实现。当然,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一大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体育舞蹈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人才来源、经费来源等方面,其中以项目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影响最大。研究和制定体育舞蹈的发展对策,我们既要看到其有利条件,也应防止过于盲目的作法,应视体育舞蹈的特点以及环境因素对体育舞蹈的影响大小,区别对待,科学引导和管理,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行。
我国体育系统整体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应各项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为体育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国家体育总局明确提出,要与国际体育发展的商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相适应,要改革过去过分集中国家办的体育体制,将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宏观调控上来。与此相联的,是在运动项目管理上要进一步下放权力,放开搞活,这些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对体育舞蹈的发展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加强体育舞蹈的科研力度。对体育舞蹈的科学研究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课题,它包括体育舞蹈的起源、发展,体育舞蹈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体育舞蹈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进程的制约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只有理论先行,体育舞蹈的发展才不致于盲目。体育舞蹈的师资培训是保持体育舞蹈队伍稳定的关键之一。有条件的体育高等学府和艺术院系应设体育舞蹈专业,促进人才的发展。
三、结论
在我国体育舞蹈的技术水平发展很快,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仍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并且我国各地体育舞蹈的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在体育舞蹈走向实体化和职业化的进程中,起步晚,起点低,办法少,现在还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因此,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大体育舞蹈体制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体育舞蹈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的进程;加强科研力度和体育舞蹈人才的培养等举措是提高我国体育舞蹈水平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陈立农.体育舞蹈的价值及体育舞蹈意识的培养[J].广东高校体育.1996,(3):24-16.
[2] 张忠秋.我国非奥运项目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