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信贷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解决信贷投向与经济结构相适应提出了相应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信贷投向;经济结构
在间接融资主导格局下,如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调整信贷投向达到与经济结构高度耦合,是实现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双赢的关键所在。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商业银行制定信贷投放政策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的研究分析,避免因与国家或监管当局的政策抵触而导致的政策风险,从战略高度确定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需要银行提供什么样的金融服务。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贷管理还不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我国信贷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信贷结构失衡,信贷结构失衡是指银行贷款与存款之间、银行贷款内部构成等比例失调、错位的一种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信贷供求主体失衡。近些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不断上收信贷管理权限,将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大城市、有政府支持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中央政府直属的行业垄断性企业,信贷集中的态势非常突出。这一现象,是商业银行改善资产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有其必然性。但贷款权限和投向的过度、过快集中,与当前企业资金需求主体的广泛性产生了矛盾,对经济的均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信贷区域的集中。国家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大力发展沿海沿江区域,支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致使银行信贷资金向沿海沿江区域集中,向一些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集中。贷款余额在1万亿以上的省(直辖市)主要是: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山东。新增贷款也主要集中在上述省市,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增加较少。这种资源配置结构不仅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对商业银行来讲,也没有形成经营结构的互补。在这种结构中建立和寻找利润增长空间,不仅难度大,而且难以持续。
信贷重点投向与重点行业的信贷需求失衡。2003年以来,信贷投向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投向房地产的资金较大、增速快。房地产贷款投放过快,在新增中长期贷款中的比重过高,尤其是风险较高的开发贷款增加偏多,隐含着潜在的系统陆信贷风险。相反,一些提升我国整体经济素质的重点行业发展力度还有待增强,基础行业发展不足,农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信贷资金投入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国性的电荒煤荒就是一个例证。
信贷管理权限集中,激励约束机制无法适应结构调整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大规模上收信贷管理权限,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到省行和总行,省以下机构对项目贷款和新开户企业贷款没有审批权,只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而且有金额的限制。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信贷资源在各个区域间的重新分配,导致各行分支机构系统贡献的重新洗牌。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一直比较偏重从总行到一线网点纵向上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譬如,层层考核各级行的经济增加值,存贷款新增量,并与各级机构负责人的聘任升迁挂钩。这种激励约束机制必然导致各级机构对信贷资源的区域调整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相互之间的割裂对立,使各商业银行无法通过信贷结构的区域调整有效支持经济结构的区域调整。在各分支机构内部,管理人员往往偏重于按照客户经理发放的贷款量及其利息收入兑现绩效,按单笔或单户贷款风险暴露进行奖惩。而中小企业、个人客户往往贷款笔数多、金额小,收益低,个别户势必也会出现风险。这样,也抑制了客户经理营销中小企业、个人客户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为解决信贷投向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对策:
加强宏观政策引导。经济决定金融,银行信贷的对象主体是企业、是产品,企业产品有无市场、有无效益、有无发展前景,最终要由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战略实施来决定,因此,一信贷结构调整应是国家宏观政策引导的调整。政府部门要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经济的要求,善于运用经济手段、经济方式来引导社会资金、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国家预期发展的领域和项目,如大型基础设施、中小企业、基础产业等。这样既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还可以避免盲目投资而导致的资源浪费,银行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适时调整有效信贷需求结构,重视对国家经济发展方向、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周期的调查研究,警惕贷款过度集中的潜在风险,合理配置信贷资源。
深化改革,积极创新,促进信贷资金合理流动,首先,加快银行制度创新,完善银行体系结构。改革完善现有的授权授信管理模式,适度扩大基层行的信贷自主权,在控制风险前提下,适度下放基层行的信贷审批权和决策权,简化小额贷款程序,提高基层行资金供给能力。其次,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转换经营管理理念。国有商业银行深层改革的关键是改革单一的产权制度安排,构建产权主体多元化的产权体系,真正解决好产权主体缺位、产权边界不清、责权利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塑造健全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并进一步转换经营管理理念,重新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调整信贷结构和市场份额,把握信贷投向,控制信贷风险。
为规避信贷集中而带来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风险预警机制。对每笔贷款风险的大小按《巴塞尔协议》中风险权数的计算标准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随时掌握风险可能发生的动向,建立风险处理系统,以信贷风险量化指标和依据,针对各种风险进行处理,将信贷集中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另外,要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审贷分离制约机制,使授信程序中的人员相互制约,责任明确。建立和完善对贷款用途、效益和质量的跟踪检测考核制度,由于信贷集中,而不是分散,使得这项制度较易实施。尽快建立银行信贷信息网络系统,使各商业银行的信贷信息能够相互交流,能够全面掌握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资信状况,避免信贷风险的发生。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中适时调整信贷投向,使其更加合理化,降低长期信贷风险。信贷集中加剧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应大力发展民间融资体系。民间金融能够填补现有金融体系难以覆盖的领域,成为正规金融融资体系的有力的补充。同时民间资金的进入还可以通过同银行形成竞争,这样有利于我国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
总之,我国目前信贷投向集中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但其能够更快的推动经济的发展,是可行的。信贷的任何投向都会存在风险,关键看怎样解决,怎样取舍。只要能够积极的解决问题,努力的防范风险,我国经济会在优势产业的带动下快速发展。
关键词:信贷投向;经济结构
在间接融资主导格局下,如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调整信贷投向达到与经济结构高度耦合,是实现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双赢的关键所在。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商业银行制定信贷投放政策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的研究分析,避免因与国家或监管当局的政策抵触而导致的政策风险,从战略高度确定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需要银行提供什么样的金融服务。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贷管理还不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我国信贷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信贷结构失衡,信贷结构失衡是指银行贷款与存款之间、银行贷款内部构成等比例失调、错位的一种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信贷供求主体失衡。近些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不断上收信贷管理权限,将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大城市、有政府支持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中央政府直属的行业垄断性企业,信贷集中的态势非常突出。这一现象,是商业银行改善资产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有其必然性。但贷款权限和投向的过度、过快集中,与当前企业资金需求主体的广泛性产生了矛盾,对经济的均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信贷区域的集中。国家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大力发展沿海沿江区域,支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致使银行信贷资金向沿海沿江区域集中,向一些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集中。贷款余额在1万亿以上的省(直辖市)主要是: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山东。新增贷款也主要集中在上述省市,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增加较少。这种资源配置结构不仅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对商业银行来讲,也没有形成经营结构的互补。在这种结构中建立和寻找利润增长空间,不仅难度大,而且难以持续。
信贷重点投向与重点行业的信贷需求失衡。2003年以来,信贷投向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投向房地产的资金较大、增速快。房地产贷款投放过快,在新增中长期贷款中的比重过高,尤其是风险较高的开发贷款增加偏多,隐含着潜在的系统陆信贷风险。相反,一些提升我国整体经济素质的重点行业发展力度还有待增强,基础行业发展不足,农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信贷资金投入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国性的电荒煤荒就是一个例证。
信贷管理权限集中,激励约束机制无法适应结构调整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大规模上收信贷管理权限,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到省行和总行,省以下机构对项目贷款和新开户企业贷款没有审批权,只有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而且有金额的限制。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信贷资源在各个区域间的重新分配,导致各行分支机构系统贡献的重新洗牌。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一直比较偏重从总行到一线网点纵向上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譬如,层层考核各级行的经济增加值,存贷款新增量,并与各级机构负责人的聘任升迁挂钩。这种激励约束机制必然导致各级机构对信贷资源的区域调整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相互之间的割裂对立,使各商业银行无法通过信贷结构的区域调整有效支持经济结构的区域调整。在各分支机构内部,管理人员往往偏重于按照客户经理发放的贷款量及其利息收入兑现绩效,按单笔或单户贷款风险暴露进行奖惩。而中小企业、个人客户往往贷款笔数多、金额小,收益低,个别户势必也会出现风险。这样,也抑制了客户经理营销中小企业、个人客户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为解决信贷投向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对策:
加强宏观政策引导。经济决定金融,银行信贷的对象主体是企业、是产品,企业产品有无市场、有无效益、有无发展前景,最终要由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战略实施来决定,因此,一信贷结构调整应是国家宏观政策引导的调整。政府部门要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经济的要求,善于运用经济手段、经济方式来引导社会资金、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国家预期发展的领域和项目,如大型基础设施、中小企业、基础产业等。这样既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还可以避免盲目投资而导致的资源浪费,银行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适时调整有效信贷需求结构,重视对国家经济发展方向、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周期的调查研究,警惕贷款过度集中的潜在风险,合理配置信贷资源。
深化改革,积极创新,促进信贷资金合理流动,首先,加快银行制度创新,完善银行体系结构。改革完善现有的授权授信管理模式,适度扩大基层行的信贷自主权,在控制风险前提下,适度下放基层行的信贷审批权和决策权,简化小额贷款程序,提高基层行资金供给能力。其次,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转换经营管理理念。国有商业银行深层改革的关键是改革单一的产权制度安排,构建产权主体多元化的产权体系,真正解决好产权主体缺位、产权边界不清、责权利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塑造健全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并进一步转换经营管理理念,重新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调整信贷结构和市场份额,把握信贷投向,控制信贷风险。
为规避信贷集中而带来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风险预警机制。对每笔贷款风险的大小按《巴塞尔协议》中风险权数的计算标准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随时掌握风险可能发生的动向,建立风险处理系统,以信贷风险量化指标和依据,针对各种风险进行处理,将信贷集中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另外,要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审贷分离制约机制,使授信程序中的人员相互制约,责任明确。建立和完善对贷款用途、效益和质量的跟踪检测考核制度,由于信贷集中,而不是分散,使得这项制度较易实施。尽快建立银行信贷信息网络系统,使各商业银行的信贷信息能够相互交流,能够全面掌握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资信状况,避免信贷风险的发生。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中适时调整信贷投向,使其更加合理化,降低长期信贷风险。信贷集中加剧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应大力发展民间融资体系。民间金融能够填补现有金融体系难以覆盖的领域,成为正规金融融资体系的有力的补充。同时民间资金的进入还可以通过同银行形成竞争,这样有利于我国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
总之,我国目前信贷投向集中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但其能够更快的推动经济的发展,是可行的。信贷的任何投向都会存在风险,关键看怎样解决,怎样取舍。只要能够积极的解决问题,努力的防范风险,我国经济会在优势产业的带动下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