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针吸细胞学检查假阴性12例分析

来源 :中国肿瘤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jin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我院1988~2000年140例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发现术前曾行诊断性针吸细胞学检查报告为阴性者12例(8.6%),导致误诊并延误手术治疗时间2~6个月,现就其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60岁,均以乳腺包块10天~3个月前来就诊。其中8例无任何伴随症状,4例有乳腺疼痛,其中1例拌有乳头溢血。左侧9例,右侧3例。肿块位于乳腺外上象限6例,内上象限2例,内下象限2例,乳晕处2例。肿块最大者3cm×2cm,最小者1.5cm×1.5cm。12例患者术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结清除在晚期卵巢上皮癌治疗中的地位.方法:1984年1月至1998年12月综合治疗晚期卵巢上皮性癌120例,其中Ⅲ期103例,Ⅳ期17例.病例均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
食管粘膜碘染色是一种新兴的内镜诊断技术,称之为碘染色内镜检查(LCE),目前主要用于早期食管癌的检测与诊断.
目的:探讨非经典HLA I类分子在人肿瘤细胞系的表达及IFN-γ的调节作用。方法:用RT-PCR法检测12种肿瘤细胞系和人脑胶质瘤组织及妊娠妇女滋养层组织标本HLA-G和HLA-E mRNA的表达
目的:研究JLC对小鼠宫颈癌(U14)移植后,手术切除局部原发瘤之前、后用药,观察抑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和术后转移的作用。方法:以小鼠宫颈癌(U14)双向高转移模型为对象,以JLC在肿瘤切除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86年1月~1998年12月行广泛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的148例子宫内膜
目的:更好了解吡柔比星(THP)在老年人恶性淋巴瘤治疗中的效果、毒副作用及耐受性.方法:总结分析有吡柔比星组成的化疗方案治疗老年人恶性淋巴瘤与有阿霉素组成的化疗方案治疗
小微企业由于员工数量少,企业规模小,企业资金薄弱和市场地位较低等特征使其在经济社会中被视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这类特殊群体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但却在我国
近年来关于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bax 和bcl-2是一对作用相反的凋亡促进和抑制基因,它们之间的平衡对细胞凋亡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