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纸上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s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农民的儿子,李俊辉也是。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对故乡的认同是一致的。当我读到他的散文集《农城四月天》时,这种情感更是越加浓烈。他笔下的文字,是对地理故乡的守望和回忆,也是对旧时光一次完整地梳理,更是他对生命旅程中乡村记忆的心灵释放。因此,《农城四月天》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接地气的,令人难以忘怀的。
  《农城四月天》全书共五部分,共70多篇,20余万字,是李俊辉这些年在从事新闻工作之余笔下积累的文字。对于一个热爱写作的人而言,这些文字就好像他的孩子一般,能够结集出版,他内心的喜悦肯定无法用文字来表述的。的确,我们从他的创作历程便可看出,即便生活多么不易,他也没有放弃对文字的热爱。这是一种坚守,更是对人生信念的坚定。有付出,就有回报,这么多年的坚持,他收获了生活的幸福,也收获了写作的快乐。就像他自己所言,“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对上孝敬父母,对下尽到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在这样的状况下,挤出一定的时间,读书,写作。”的确,这部散文集很多文章里写到了他对父母的爱,也写到了他对孩子及妻子的爱。尽管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优美的辞藻,但都是作家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地流露。正如作家张炜所言,“华丽的语言并非文章的最高境界。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才最有力量。”因此,李俊辉笔下文章的力量,是充盈的,也是那个地理意义的故乡和父辈赐予他的。
  《我的农民父亲》,这是一篇让人读得心痛的文字,也是这部集子里最有分量的一篇文章。质朴,清新,恬静,将父亲生活的朴素瞬间呈现在读者眼前。父亲卖猪,父亲对生活的节俭,父亲与树的情缘……这些,都是黄土地上生活的所有父亲身影的缩影。村庄,从某种意义而言,便是人,土地,朴素的的生活,还有树。人与这些元素的和谐统一构筑了故乡的概念。而父亲正是在村庄的这些元素下与某个细节之间的亲密交织与情感交错。父亲与他们融为一体,与他们生命相依,完全融合在属于他地理意义的故乡的血脉中。这便是父亲的榜样力量和乡村间独具的生命力量。
  《拜佛》一文,写到父母去灵山拜佛,精心准备了很多东西,到了灵山,我才明白父母的心思。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一尊佛,包括我们自己。而对于父母内心的那尊佛,是乡村永恒留存下来的一种美德,是真与善、美与诚的表达。这种骨子里蕴含的大爱,无论对于佛,还是对于乞丐,他们都是生命的一次洗礼和涅槃,更是一次无上的修行。我以为,修行其实就是平素对爱与善的积累,当升华到无上的境界,便是佛的彼岸,也是心里彻底澄清的彼岸。因此,《拜佛》一文,表述了这样的真善美,也表达了父母这样质朴纯真的修为。
  《怀念羊》写的是一个家庭与一只羊交割的故事。其实,也是父亲与这只羊的故事。这是父亲情感的聚集,也是对整个家庭爱的付出。质朴、情感饱满,充盈着普通劳动人民的善良与淳朴。尤其像父亲那一代代人的坚守,才保留了这份纯净。与其说怀念羊,不如说是怀念生活、追忆父辈那份伟大执著却沉默高尚的情怀。
  《回村里过年》,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的怀念与留恋,从深层含义而言,其实是对乡村文化陷落、文化支离破碎的担忧,更是对当下农村生活现状及民俗文化被遗忘的反思。
  《娄敬山》,是一座山的历史的讲述,是母亲对一座庙的膜拜,更是对一种信仰的坚守。在作者笔下,母亲用最朴素的方式把儿女的名字刻在“功德簿”上,这种信仰包含着母亲对儿女后辈深深的爱,因此,在作者笔下,母爱是伟岸的,也是慈悲的。
  《农城四月天》,是对故乡四月天的赞誉。对于作者,这是对这座生活过的城市的文字守望,用他特有的视野,让我们走进一座历史厚重的农科新城,也寓意着这座城市的未来与希望。
  《萌丫头和呆爸爸》,记叙父女之间平凡的往事。可爱的丫头,可爱的爸爸,对于平凡琐碎之事,用朴实的文字表达,却将父亲对女儿的大爱印在读者心里。所以,父爱是沉重的,如大山一般。
  《酒事杂谈》,文字随心,对酒的阐述也是随心。人生何尝不是酒宴,你敬我,我敬你。在彼此之间,在利益之间,在美丑之间。一场酒事,在作者笔下竟如此有趣,更这般令人深思,百态人生,生旦净丑,亦在一杯浊酒当中。
  ……
  以上,只是我读这部散文集的一些思索和感悟。但对于那个我们一起认同的地理故乡,我相信生命给予每一个人都是一样。因为,父辈们的血脉,一代代地流淌在我们后辈的血液里,那种骨子里的秦人气质,永远凝固在我们生活的瞬间。因此,这部散文集,具备着这样的气质:刚毅,朴素,堅韧,纯真。
  农城的四月天,绽放出一簇簇芬芳的优美文字。这是李俊辉心灵的释放,也是一次他对地理故乡久违的全心之旅。我在这个春天,品读这样的文字,故乡在纸上,在温暖的文字里,也流淌在光阴里。
  [责任编辑:王可田]
其他文献
上篇:释居图  民国三十三年(1944),夏日的某个夜晚,居士彭大融在寮房里不能入眠。山间的夜晚是静谧的,他听见自己在床上辗转反侧的声音,床板在每一次身体的翻动带来的压力之下,发出仿佛痛楚地叫声。这声音在窗外鸣虫的乐声制造的潮汐中,被放大了。因而有时使人难以忍受。他用手指按按鼓胀的太阳穴,甚至从枕头底下摸出一盒万金油,用嘴舔湿手指抹了点油膏,擦在那个穴位,但无济于事。于是,干脆坐起来,点亮灯,坐到
期刊
“泾渭分明”原本是用泾河、渭河来比喻两个不同类的事物和是与非的。泾清、渭浊,两支河流一路向东,于高陵县船张村相汇,合二为一,注入滔滔黄河。  这个金色的十月,我从渭河之滨出发,又临泾河,两天时间历经武功、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数县。这是一段曾经熟悉的路,时隔二十多年心中依然有星星点点的冲动和恋情。  那时,我在咸阳上学,在同学的引领下多次去北边几个县区,听着当地的口音,体验当地民俗,颇感新奇。  
期刊
我又见到了她,是的,就是她。  一身惹眼的旗袍,抬眼就瞧得见,果真妖艳到了极致。内心潜意识里是带着几分抗拒的,说不清,道不明,执拗,近乎偏执地回避着某些东西,刻意的心中隐隐发慌,乱了阵脚。  我知道,那是属于我灵魂深处的色调。清冷孤高的姿态,那曾是我用整个年少青春挚守,膜拜的信仰,袅袅青烟弥散着,随着沉香屑的焚烧,一丝一缕,早已蚀心入骨。鄙夷,嫉妒,胸腔被各种不适充斥膨胀,二十年的偶像情怀岂会如此
期刊
南国的秋,是北国的春。  南国的秋,是坐在太阳肩膀上的孩子,有着迷人的笑容,和清隽的眼神。他喜欢调皮地眨眨眼,撩起一袭美丽的浪花,打湿你不曾沧桑的记忆。  站在南国的秋天,伸出手接住那一缕一缕从榕树顶端洒落的斑驳的光,看着它们欢快地在指尖舞蹈,像跃动的火苗。等你想突然攥紧手牢牢地将它们握在手心时,它们却早已轻捷地从你指缝间滑落,跌碎在朱槿花红润的花瓣上。  轻轻地蹲下,将它们慢慢地捡起,放在掌心轻
期刊
从小,我就不爱吃甜食,但红枣的香气,我却无法拒绝。红枣的香气,除了甜,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留恋枣子年年相伴的感情,那是故乡特有的香气,家的味道。  枣儿,对于我,对于那些生长在红枣之乡的人来说,有着总也是说不完的故事,总也是道不彻底的感情。  在这个红枣的王国,才摆脱开裆裤的孩子们,就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向阳的地头儿,枣子红的最早。农历七月初,牙枣才刚刚褪去青色,开始发白,微微有些酸甜,就有淘气的
期刊
我来拜谒你  辉煌的大夏王国  我来拜谒你  赫连勃勃  一座城  一个人  屹立千年  是怎樣的豪情  将与太阳相连的梦想写进姓氏  ——赫连勃勃  是怎样的壮志  将一统天下君临万邦的霸气  刻进十仞城池  ——统万城  而眼前这残缺的城墙  沉默在漫天黄沙之上  坚硬着孤独的沧桑  燕子说着陌生的方言  飞翔盘旋  城墙是它们温暖的家  遥想当年  十万夷夏民众  六年心血  举国之力而筑的
期刊
大伯是我们村的党支书,16岁参加红军,是个老革命,在我们这一带名气很大。  大伯常说,这辈子他吃了没文化的亏。村里的父老乡亲也这么说,你大伯如果有文化,县长那个位子搁不下他,至少也得是个市长书记啥的。  刚上中学那年,学校请他来作忆苦思甜报告,当时我坐在前排,那场景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大伯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头戴八角帽。那身行头货真价实,不是赝品。大伯忆着忆着就走了题,他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有
期刊
去见黄河  黄河,它可真是行色匆匆!黄袄褂,凝重的色,黄土的质感,带着跋扈的气息,任谁也不敢小觑。  站在黄河第二渍口巨大的岩體之上,我看它汹涌,看它奔腾,看它豪放!它无畏的性情让人眩目,让人惊悸,也让人赞慕。我不懂是怎样的一个内心从容,在冰川断裂,在雪袍抖落,在巴彦克拉山北麓源头、约古宗列盆地,它们聚集又分手,奔向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最后归入渤海。这一别,就义
期刊
同事自商洛带回几把香椿,连夜冒雨送来,说是一位农家老太自己采下来的,嘱我放在冰箱里保鲜。妻看着嫩油油的香椿很是眼馋,央着我给她做一盘香椿炒蛋,并伙同女儿以二比一的压倒性优势作了民主表决,我只得从命。  第二天早晨六点刚过,我便被催促着起床完成任务。带着惺忪的睡意,开始了第一次炒香椿的尝试。瞬间想起儿时扒在锅灶边看母亲炒香椿的情景,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故乡商洛地处秦岭南麓,盛产香椿,老家
期刊
这个故事是我的朋友徐小星告诉我的。徐小星和我之间只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孔雪笠。他和孔雪笠是小学和初中同学,而我和孔雪笠是高中同学。自然,这个故事是关于孔雪笠的。徐小星说整件事情是他听马杰说的,孔雪笠终于找到了父亲。  我和徐小星因为孔雪笠而结识,上了大学之后常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但我和孔雪笠的交情并不算深。不过高中时两家住得不远,上学放学,常常同去同归。后来因他高考后去了外地,又搬了家,便没了联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