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绮云营救顾仲起脱险始末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绮云是杨虎城将军的助手,中共秘密党员。1949年9月6日,被囚于重庆白公馆集中营的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和爱子小萝卜头同遭刽子手杀害,与他们同时遇难的还有杨虎城、黄显声等抗日爱国将领。随着著名小说《红岩》的出版发行,这一段历史广为人知。而宋绮云早年在南京领导“清凉山小组”开展地下革命斗争的一段经历却鲜为人知。
  (一)
  20世纪20年代的清凉山,人烟稀少,甚为荒凉;树林茂密,坟墓累累;狐兔出没,山寺幽深;朝朝暮暮,梵音相接。1927年春,清凉山西峰的山亭常有几个青年人聚会。其中一位穿蓝土布长袍的便是“清凉山小组”的召集人宋绮云。他温文尔雅,机警而干练。
  宋绮云是江苏邳县人,1904年生,早年毕业于清江第六师范,当过小学教师。1926年北伐军兴,大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席卷全国。当年冬,宋绮云赴武汉,进入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学习,聆听过叶挺、聂荣臻等共产党人的演讲。1927年3月,宋绮云加入共产党,很快就被党中央派往南京,开展革命工作。在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狂潮中,南京的中共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张应春、侯绍褒等上百成千共产党人倒在血泊中。宋绮云由于隐蔽较好,躲过了屠杀。当年5月,他在危难关头被授命建立清凉山小组,负责收集国民党军政情报,秘密印制传单标语,进行有针对性的邮寄或散发。小组成员有宋日昌、曹冷泉、邵壮为等。这个小组制定了严格的纪律,每隔10天在清凉山上碰头一次,开会讨论工作。不久,宋绮云奉命打入国民党南京市警察局,当上警察大队的大队长,这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一天晚上,下关警察分局水上巡查队在中山码头查扣了一位教书先生打扮的男子,在检查其行李箱时,发现了两个可疑的信封。巡警当即将这位共党嫌疑分子移交市警察局审查。那天正巧是宋绮云代替预审科的苏姓科长值班。他去拘押室提审,吃了一惊。原来那人竟是他认识的任行健(即任白戈,解放后曾任重庆市委书记和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任行健在武汉军分校任过政治教官,讲课很受欢迎,一口四川官话。宋绮云考虑再三,冒险利用职权放了任行健。
  1927年春夏之间的南京,笼罩着白色恐怖气氛。蒋介石已掌控局势,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左派进步人士。一天,宋绮云在城北三牌楼和会街三号警察局五大队办公室办公,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他请宋绮云关上门,而后自我介绍说他叫周其贤,是邓中夏的表弟,在江苏省赈灾委员会工作。前不久邓中夏叮咛他有急事可找宋绮云联系,故而来访。此前,在国民党中央清党委员会秘书科供职的周其贤的中山大学同学巫某向周透露,已接到广州黄埔军校国民党清党委员会发出的一份文件,证实顾仲起、李志达等九人均系中共秘密党员,特请求南京方面协查并行文缉拿。就周其贤所知,这九人中,第六军教导员李志达等人已被驻浦口的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张辉赞扣押待审。顾仲起则被警察局释放。南京市公安局局长温建刚电话请示过蒋介石后,拟重新抓捕顾仲起归案,立即处决。周其贤希望宋绮云出手相救。因为就他所知,顾仲起正住在南京水西门内油市大街(今升州路)仓巷的表舅家养伤,与他见过两面。眼下,顾仲起的处境极其危险,因为他是知名左派作家,上海报纸上多次刊登有他的照片与报道。车站码头到处有武装军警设卡盘查顾仲起。顾仲起若是乘火车去上海租界或是搭乘客轮沿长江西行去汉口,则必定会被抓住。宋绮云爱好文学,几年前常写些诗文向京沪报刊投稿。他对顾仲起的文学才华是一向很钦佩的。当得知顾仲起的处境时,他决定冒险相救。
  (二)
  顾仲起,1903年生,江苏省如皋市东南乡白蒲镇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顾锡爵是他的族祖。顾仲起出生于书香门第,家中有些田产,还开了一个油坊。父亲是饱学之士,有过秀才功名,但对持家经商均不在行。顾仲起幼年时家道已中落,他读过南通师范学校。20世纪20年代初,他流落到上海,边打工边自学,同时尝试小说创作,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与新诗、散文。小说《归来》是他的成名之作,茅盾对他很赏识,发表时特支付稿酬16元大洋,较沪上一般稿酬标准高出四倍以上!而当时,江浙沪地区的物价相当低,一担白米也就值2元大洋。这对于手头拮据而又胸怀抱负的顾仲起是强有力的鼓舞。他自信日后也可以跻身文坛,搏斗一番,写出很多好作品。顾仲起是个血性男儿,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他关注动荡的时局,追求进步,憎恨帝国主义列强与反动军阀,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工农大众倍加同情,渴望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1924年春,他投笔从戎,只身南下来到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分入步兵学科。他能写善辩,擅长于宣传鼓动。而且,他也参加过黄埔学生军的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叛军之役。他作战勇猛,在惠州城外负伤几处,犹持枪冲杀在前,刺倒两名叛军士兵,自己几成血人,力不能支才倒下,因此而立下战功。黄埔军校内左右两派斗争很激烈。康泽、酆悌等学员办起以国民党员为主的孙文主义研究会,得到蒋介石的全力支持;而校内的共产党员蒋先云、陈赓、曹渊等也在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教官熊雄、恽代英等领导同志支持下办起青年军人联合会,出版《反帝周刊》,开展革命宣传,与国民党右派相抗衡。两个团体都做过争取顾仲起的工作,他既没有参加国民党,也没有加入共产党,但他的思想还是倾向共产党一边的。平日与他接触较多的军校学员和军官廖运泽、许光达、陈赓等也几乎都是共产党员。他尤爱阅读苏联军事文艺作品和鲁迅、茅盾、郁达夫等进步作家的作品。
  其后不久,顾仲起在黄埔军校办公室秘书胡允恭和潮州分校教育副官兼中队长廖运泽介绍下,秘密加入了共产党,被编在一个特别支部里。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顾的党员身份未公开,有自己的代号。他利用自己曾是作家,交际广,接触的国民党军政官员多的有利条件,为党组织提供了不少重要情报。如国民党方面的反共计划、“中山舰事件”的内幕等。
  1926年9月,湘军第一师师长唐生智经部下团副王东原和广州派来的古鼎华等人的策动,倒戈起义,投向广东方面,起兵衡阳,进攻长沙、岳阳。唐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这对湖南省长赵恒惕是重重的一击,对北伐军则是有力的鼓舞。蒋介石想到刘文岛曾在长沙省长公署任过高级顾问,与不少湖南省政要有旧,遂任命他为第八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授予中将军衔。唐生智与刘文岛本就认识,印象不错,也愿意与刘合作,但多少还是有些戒心的。因为他感到刘文岛与蒋介石的关系过于密切了。
  一个多月后,刘文岛调顾仲起到第八军任三十五团(团长古鼎华)教导员。顾仲起离开广东潮州,来到长沙,急于与当地党组织接关系,但由于有关介绍信不慎丢失,战乱中广东那边又未及时给长沙党组织发函,没接上关系。中共特派员王基永甚至拒绝与顾谈话。第八军中的共产党支部对顾仲起也缺乏了解,把他视为国民党右派权要刘文岛的亲信。受到同志们误解的顾仲起自是很苦闷。自此后,他与党组织中断了联系。那时,湖南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许多县成立了农会和农民赤卫队,斗地主土豪,分田地,引起唐生智和叶琪、何键、周磐等国民党将领的强烈不满,他们酝酿要在湖南清党反共。而蒋介石也在积极地策划清党反共。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以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他调刘文岛去武汉,担任汉口特别市市长,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旨在利用刘文岛来牵制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并在汉口抓住实权。在武汉忙于政治斗争的刘文岛特别给顾仲起写了一封信,叫他接信后到汉口来见自己。顾仲起并没有接到这封信,因他所在的三十五团已奉令开往浏阳。
  1927年5月间,在唐生智、何键等将领的教唆下,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副团长梁励予等军官发动血腥的“马日事变”,屠杀共产党人、工人、农民和学生,扬言要将共产党员及追随者赶尽杀绝。接着,长沙报纸上又刊登出以许克祥等为首的36人署名的“湖南省清党委员会声明”。顾仲起目睹成百上千学生、工人、农民惨遭杀害,愤愤不平,流露出同情,旋遭师长叶琪下令扣押。刘文岛得知此事后,很不安,亲自出面打招呼,请叶琪等不要为难一介书生的顾仲起。这才从屠刀下救出了这位青年作家。
  顾仲起逃离浏阳后,换上便装,辗转前往武汉。一路上,顾仲起目睹国民党反动派在地主民团帮助下疯狂地捕人杀人,不免心惊肉跳,四顾茫然。他走走停停,连火车、汽车都不敢搭乘。到了武汉,他想投奔刘文岛,以便得到刘的庇护。当时武汉正酝酿“宁汉合流”、“共同反共”,风云动荡。顾仲起又扑了个空,刘文岛已应蒋介石之召去了南京。顾仲起寻思再三,只好冒险返回南通家乡,想避一避风头。不料南通及所属的如皋、启东等县也是一片白色恐怖。军警在反动帮会和地主武装配合下,天天抓人杀人。他立足未稳便被捕,受过残酷拷打,他坚不吐实,一口咬定自己是做小生意的,亏了本才回家乡的。当地驻军师长伍文渊亲自提审他,怀疑他是漏网在逃的共产党骨干。顾仲起再三分辩也没用。他被军警押解到南京,关押在羊皮巷一个临时拘留所里。他要求面见时已改任总司令部行辕政治部主任兼国民党中央党部政宣处长的刘文岛,被警方拒绝。但在南京负责清党事务的温健刚还是通知了已从上海返回南京的刘文岛。他为促进宁汉合流出了大力,正走红。他得知顾仲起被关押在南京,很不安,即亲往探望,并敦请温健刚放人,称顾是他的得意门生,表示自己愿作担保人。温健刚则为难地表示:他无权放人,因为蒋总司令去徐州督战前曾指示:宁可错杀千人,也不可放过一个共党。刘文岛考虑再三,转托与他关系尚可的国民党元老、中央常委吴稚晖出面保释出顾仲起。分别时刘文岛还送给顾仲起一些钱,帮他度过生活上的困难。不料,时过不久,顾仲起又面临着被捕杀的危险。
  (三)
  宋绮云有胆识,有谋略,遇到问题肯动脑筋。他反复考虑,决定:由周其贤和曹冷泉出面,择日去仓巷接应栖身于表舅家深宅大院里的顾仲起,让他作些必要的化妆,扮作普通市民,混入殡仪馆的送葬队伍中出城;然后,由清凉山小组的组员邵壮为在雨花台西侧的普德寺后门口接应,护送顾仲起去芦柴场二号码头,搭乘驶往江北淮安、宝应等地沿运河乡村拉粪的粪船脱离险区。这无疑是个切实可行的计策。顾仲起也同意依计而行。第二天天才蒙蒙亮他就由曹冷泉和周其贤陪同,步行前往莫愁路殡仪馆门口,混入丧户送葬队伍,出城沿途果然没受到军警拦截盘查。过了横跨在外秦淮河(又称护城河)上的长干桥,又行里许,送葬队伍拐进普德寺旁空地停下。周其贤等三人忙离队去寺后门口,见到已等候在那儿的邵壮为,再由邵壮为护送顾仲起过西街赛虹桥,一路北行,走了五六里路,经过古老的石城桥,因是进城方向,在桥口设卡的几名武装军警并没有怎么盘查就挥手放行。据邵壮为晚年回忆,当年那么行动着实令他对宋绮云的机智大胆很钦佩。邵壮为的姑夫是淮安运河码头上的大商户、青帮老大,颇有些势力。宋绮云挑选邵壮为执行这项任务也正是看中了他的这层关系。两人在石城桥下吃了早点,而后上路,沿明城墙下的石板路行了二里许,来到芦柴场。这儿是沿河棚户区,到处堆着二三层楼高的芦苇杆和草席,堪称古都南京的芦杆制品集散地。邵壮为安排顾仲起在一熟人家住下,等待粪船启航。又过了二天终于有一艘大型粪船要驶往淮安平桥乡。于是两人上了船,而在三叉河口等哨卡粪船照例是不被军警检查的,水上巡警船也不盘查的……就这样,顾仲起平安抵达苏北淮安,休息了一些日子,几经辗转,平安回到上海。他虽与党组织脱离了联系,但仍和文艺界的冯雪峰、丁玲等共产党员保持交往,坚持在亭子间里写作,勤奋刻苦,寒暑不辍。在一年多时间里,他完成并出版了中篇小说《疯狂者》《红烛泪》《流浪者自传》,长篇小说《小凤仙姑娘》等,出版后轰动一时,拥有很多读者。1928年底,顾仲起加入了进步文艺团体太阳社。文坛上将他与蒋光慈、洪灵菲称作鼎足而三,是太阳社的主将。1929年6月,顾仲起因失恋和抑郁症,跳黄浦江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其时,他才26岁。他的英年早逝令巴金、茅盾、郁达夫、林语堂等文坛知名人士甚为惋惜。
  宋绮云领导清凉山小组在大半年期间共营救出包括任白戈、顾仲起在内的20多位共产党员和左派进步人士,让他们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野蛮迫害和屠杀。据邵壮为和宋日昌(建国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晚年回忆:当年正是因为宋绮云当机立断,冒险出击,活动频繁,终于引起市警察局长温建刚、清党办主任陈觉吾等人的怀疑,暗下对宋进行调查。宋绮云已觉察到危险正在逼近。他向已恢复活动的地下中共南京市委作了汇报。1927年底,清凉山小组中止了秘密活动,九个成员被分配新的工作,投入新的革命斗争。
  不久宋绮云辞职返乡。1928年秋,他改任中共邳县县委书记,继续革命活动。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他奉命打入西北军杨虎城部,主编过《西安日报》《西北救国日报》等报刊,甚受杨虎城器重。1936年12月,参与草拟张杨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等文件。1939年,经党组织批准,打入国民党第四集团军任少将参议兼总部政训处教官。两年后,在陕西安县家中被军统特务诱捕,押往重庆囚禁。其间他坚贞不屈。1949年9月6日囚禁中的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和爱子小萝卜头被军统特务杀害,只有小女儿宋振苏幸存下来。时年45岁。
   (责编 任远)
其他文献
进行了大扶康、大蒜素、大蒜油注射液抗深部真菌药效学的研究 ,采用沙氏培养基倍比稀释法观察不同接菌量、不同培养时间对药物最小抑菌浓度 (MIC)、最小杀菌浓度 (MBC)的影响
野外电法测量得到的参数是地下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地质体的综合反映,而由于非均值围岩的影响,目标地质体的电性反映往往较为微弱,容易造成解释畸变或错误。利用小波分解法把
2009年8月,中油集团公司专门下发了《关于在集团公司离退休职工党支部中开展“五好支部”创建活动的通知》,这为所属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党组织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