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危机是最根本的危机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guo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中认识了石蜡,从火腿中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从木耳里认识了硫磺酸。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日本人一天一杯牛奶,振兴了一个民族,中国人一天一杯牛奶,早熟了一个民族。
  上面是近来许多人都读到过的民间段子。
  上述情形表明,中国在今天面临的根本危机是道德危机。具体地说,中国在今后以至于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最大的最根本的危机是与信仰与道德有关的精神危机。纵然是严刑峻法也已经无法改变这样一个最直观的现实。由于种种原因,从数千年乃至数十年以来整个社会的道德赤字与坏账还在加速积累。中国发生的没有道德底线的事情,目不暇接,更多的、正在发生的甚至不为人们所知。
  最近各种事件的密集爆发,说明中国已经到了道德亏空的密集还账期,信仰的缺失与道德的赤字正在转化成一桩桩人为的灾难,整个社会开始为多年累计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沦丧承受沉重的代价,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国人的道德状况还会进一步恶化。某种程度上,中华文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道德与信仰的废墟
  
  从现在到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将继续生活在道德与信仰的废墟中,整个社会也因此陷入一种信仰崩溃和道德失范的混乱状态。而目前的信仰与道德危机是数千年的旧正统与60年的新正统作为价值系统的坍塌所引发的精神危机。尽管这两种价值系统在现实中常常互相支撑,但是丝毫也未能扭转各自主体已经瓦解与坍塌的现状。分别历时数千年与60年的精神主体结构为什么会瓦解与坍塌?我以为,这是因为这两种价值都不能提供信仰与道德规范的终极源泉。
  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纲常多半是统治者强加的道德。而且这些道德都是为统治机器服务的。把掌权者的主义当做国民的信仰,并禁止其它信仰,必然导致全社会在信仰上的丧失,导致国民道德与精神的全面退化。
  中国在传统上是个世俗社会,绝对多数人没有整合的信仰。可以说,信仰的问题在中国从未真正解决过。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相比,不论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还是后来的政治主张,都是世俗的意识形态。近来大行其道的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其中也难觅宗教的踪影。专制皇权是导致中国人缺失信仰的主要根源之一。在每个王朝后期的政权危机背后的,本质上都是人心的危机、信仰的危机、道德的危机。统治本身就没有道德基础,政治权力自然不允许民众树立信仰与道德。
  为什么许多国人无信仰无道德底线?因为有信仰要付出的成本太高;为什么不道德?因为讲道德的代价太大。问题是,如果没有信仰、没有道德,全民承受的代价将最大化。没有信仰即没有正义。没有信仰的社会,即是正义失落道德匮乏的社会。
  几千年旧的信仰被暴力革命打得落花流水,几十年的信仰又落了空,真正的信仰却领不到准生证。这就是现状。
  
  真正的信仰必须是自由选择的信仰
  
  现在许多国人对目前在精神、道德和信仰领域出现的危机已似乎有了比较普遍的共识,但是对造成危机的原因却有重大的分歧。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今天的道德与信仰状态是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造成的。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我认为,中国人今天的道德与信仰状态不是经济发展与生活富裕导致的,而是对道德与信仰的禁锢造成的。阻碍自由信仰的不是市场,不是金钱。没有市场经济,中国照样有信仰危机;信仰危机与市场经济无关。在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与宗教信仰从来都并行不悖。
  况且,中国还不能算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国的民企500强利润总和不及两个国企,能说中国是市场经济体吗?相反,在中国,市场经济像信仰自由一样,都受到了严重阻碍。若不是中国有了一点点市场经济,中国今天更是信仰的荒漠。表面上看,国人没有信仰与贪图获利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我们不该就此得出获利或金钱是导致信仰失落的原因。抢劫犯盗抢珠宝,我们能说是珠宝造就了盗窃犯吗?我们能以销毁珠宝来作为根治抢劫行为的解决方案吗?
  为什么信仰会繁荣或衰败?答案隐藏在信仰自身的属性之中。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信仰,而其他動物没有。道德的源头是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底线。信仰是一个人活着的精神寄托。没有真正的信仰,人们就没有正义感责任感,就会无所顾忌,无所敬畏,无有廉耻。信仰指向的是“意义”,并赋予人的生命以意义。因为人的存在是需要意义的。信仰不是现实的,而是超现实的;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信仰是人对于无限、永恒、生命的终极价值与意义的追求。信仰涉及的是相对于经验科学而言的超验真理。信仰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因为人在本性上总是在探寻意义,挣脱有限走向无限,趋向超越。信仰必须是由衷的、自觉自愿的、认可、相信、敬仰、崇拜和追求。依靠强迫、利诱、欺骗不能产生真正的信仰,也不能维持和改变信仰。信仰与道德的短缺,归根到底是自由的短缺。
  所以,真正的信仰必须是自由选择的信仰,而不是强加的信仰。信仰是理性与信念的产物,而不是强制与暴力的产物。同样,强制与暴力也不可能阻止信仰。因此,不仅要尊重与保护信仰自由,而且应该把信仰自由嵌入到政治制度、政治秩序中去。只有信仰自由,才能产生好的信仰,才能淘汰抑制不良的信仰;没有信仰自由,只有坏的信仰。没有超验,没有信仰,就没有个人的自由。道德问题离不开自由,离不开相应的政体。自由是道德赖以存活的氧气,不论公德与私德。没有自由,任何德性都将窒息。所以,我们说人需要信仰,不是“被信仰”,而是每个人去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寻找自己的精神锚地。
  如果说获利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支柱,信仰则是人类生存的精神支柱。那么,在中国,解决信仰危机的方案,不是去通过拆除人类生存的物质支柱来加固精神支柱。不是放弃经济发展,而是归还属于每个人的思想、信仰自由。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其精神的根基与力量,而不在于政府权力。中国的精神重建,中国的有限政府,中国的市民社会都离不开信仰自由。没有信仰自由、没有精神信仰的国家,再大也是小国!没有信仰自由,不论人均GDP多高,国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依然是贫困的。国人常说,财大压身,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没有精神与信仰的厚度,也难有物质财富的高度。即使有了,也会被压垮!有了信仰自由,一个人、一个社会信仰什么就会有答案,大家就会自由地去选择、去获得自己的信仰。唯有自由选择的信仰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信仰,中国人才有可能走出现在的精神废墟。
其他文献
在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体制内,当保障公平和透明的基本制度尚且没有建立时。在很多时候,谈科学和创新听起来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7月是中国大学招生的季节,对于大部分名校来说,如何选拔那些有创造天分的中学生,仍旧是最重要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培育,已经成了一个让国人产生审美疲劳的命题,却从未有过什么实质的突破。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以选拔创新型人才为名,中国的招生制度发生着深刻
25年前,1985年4月,《南风窗》创刊。其时,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正在探索中试步前行,因“启思想之窗,搭沟通之桥,吹清新之风”,《南风窗》被读者称之“华不失实,活而不邪”,“带来一股新闻改革、观念更新的清风”。创刊伊始,《南风窗》就提出了“四新四桥”的辦刊理念,“四新”是指“改革开放的新事物、新观念、新趋势、新潮流”,“四桥”是指政治与经济、领导与群众、理论与实践、几代人之间的桥梁。与创刊号同
编者按:5月24日到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美国派出的代表团达200人之众,阵容强大,规模空前。除了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财政部长盖特纳之外,更有商务部长骆家辉、贸易代表柯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威拉德等10多位高官。  中方的团队也不逊色。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的麾下,是中国外交、财政、能源、商务、贸易、金融、科技、交通、卫生等部门的重量级人物。对
国家发改委与亚洲开发银行1月19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方向和政策国际研讨会”。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罗伦斯·格林伍德给中国提出的建议是三大“再调整”:经济再调整、环境再调整和社会再调整。  其实,未来的5年是留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后的“历史机遇窗口”了,经济再调整应该以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降低对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
近两三年在全国人大层面涌现的新举措,正是在十七大召开前后。这些变革是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面对转型期现实困境必然而主动的选择。而更具活力的人大民主基层实践,则提高了公民理性政治参与的技巧和能力,为全国性的变革积累了经验。    200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后的“再出发”之年,也是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30周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30年的发展和完善后将走向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对中国的“再出发”将产生什么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但“学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義。在延安时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整人的手段。对于一个领导集体而言,“学习”本是为了提高执政能力。胡锦涛时代使“学习”回归其本意。    2010年1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第十七届政治局就世界主要国家财税体制和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行了第18次集体学习。这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第四代领
3月14日,《选举法》的第五次修改终于画上句号。由于这一法律的修改被赋予特定政治使命,即“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扩大人民民主”,所以就像《宪法》的修改一样,民主促进者在本次修法的政治角力中能够得到多少分量的民主,取决于政府为了在现阶段取得执政的正当性而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开放政治竞争的法律空间。换言之,《选举法》的修改乃是民间对民主的呼求与政改渐进的方针这两种力量博弈的最新定局。对《选举法》修改的评
一旦朝鲜高层决心在经济层面搞改革开放,又能动员军队的利益驱动来配合,那样甚至可能无须像中国近30年的改革历程那样步步为营。就算最高领袖没有决心走这一步,当一些军队高层的利益受到挑战,也可能会主张经济改革来换个形式维持特权。    朝鲜局势一向透明度极低,近月动态尤为诡秘。自从平壤政府去年11月推出货币改革,希望打击地下“第二经济”活动,反令脆弱的国家经济破产,民怨沸腾,不久主持改革的朴基南被以“反
“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警报连连,可惜大多数人尚未清醒。”中午12点,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工程系教师陈平在学校西门外与记者话别,赶往五山的办公点;傍晚他会回到从化,第二天再继续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因为除了大学老师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从化鳌头镇宝溪村山头千亩农场的主人。  早在2000年,陈平就在宝溪村包下上千亩山地,开荒、修路,建成大片农场,并摒弃化肥、农药,雇用农民以回归传统农耕的方式栽种
据近日报道,新闻记者接二连三因报道地方负面新闻而受到权力和资本势力打压。因为没有哪个地方官员愿意把当地的丑事披露出去,让自己成为社会批评的靶子;无论是刚发生的“网上通缉记者案”,还是2006年深圳法院受理富士康天价索赔记者案或2008年辽宁西丰县警察“进京抓记者”,都是地方政府打压记者的典型例子。可以理解,言论自由和新闻监督很可能对官员仕途不利,但同样显然的是,封杀言论和新闻监督则将纵容官员滥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