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指导之我见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鉴赏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从2002年起,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又改客观题为主观题,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觉得难于读懂诗歌,往往因为把握失当或者表述不准确而失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本人认为有针对性的指导最行之有效,即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出现的失误来指导。在此,我针对学生古诗词鉴赏中出现的把握不当的几种情况,提出古诗鉴赏指导的几点方法。
  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不会把握诗歌的整体形象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的,诗歌的整体形象表达诗歌的中心内容。理解一首诗应该从整体来理解,把握了一首诗的整体形象,才能把握这首诗的中心,否则答题时就“只见树叶不见树干”。例如鉴赏柳中庸的《听筝》,鉴赏题是:这首诗借筝声传达心声,听筝听出了悲怨,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诗人是如何表现种种悲怨的?
  在鉴赏这首诗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没能从整体来理解,没能抓住这首诗的整体形象——听筝。理解中间的两联也就不知道它是用来写“筝声”的,因而答题的时候就没有结合“筝声”来回答。没能回答作者用比喻、通感、渲染、联想的手法来形容悲怨的筝声;没能明白颔联诗人巧妙地将悲怨的乐声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强烈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颈联由景入情,写人世的悲欢,诗人听着低沉、幽咽的筝声犹如看到灯前白发老母为不归游子对影悲泣,看到伫立楼头的红颜少妇为远行丈夫望月长叹。学生因为不能整体理解诗歌,不能把握诗歌的整体形象,所以答题时只是把这两联翻译出来,以翻译来代替问题的答案。
  
  二、不会抓住诗歌的关键字眼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古诗词难于读懂,有些学生对诗歌的主旨把握不准,主要是不会抓住诗歌的关键字眼来把握诗歌的主旨。还以上面的《听筝》为例,这首诗写昕筝,但是着眼点不在表现弹筝者的技艺高超,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只要抓住“离别恨”就可以抓住这首诗“伤离别”的主旨。但是因为学生不会抓住表现主旨的关键词语——“离别恨”,所以有回答表达作者怀古喻今,对历史兴衰的感叹的,有回答用悲怨来告诫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的;有回答对统治者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不满、表达作者悲怨的心情的,还有回答作者是思念亲人、孤独忧愁、亡国哀思等。
  
  三、表达技巧掌握得不够而影响对诗歌的理解
  
  学生对古诗词鉴赏常用手法把握得不够,答题时把此手法说成是彼手法。例如:鉴赏陈子昂的《晚次乐乡县》,鉴赏题是:尾联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此时,应该答:此诗尾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把“此时恨”借猿猴声表现出来,抒发了无尽的思乡之情;或采用反衬的手法,以日暮的寂静衬托深山凄婉的猿猴声,表达作者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但是学生却回答为: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总分手法、拟人手法等等。学生之所以回答错误是因为对表达技巧掌握得不够。
  
  四、对诗中的典故不理解而影响整首诗的鉴赏
  
  诗词贵在含蓄,作者要说的意思,往往不直说,而是借用典故来表达。在用典的诗词中,如果不理解诗中的典故,就不能正确理解诗意。例如鉴赏辛弃疾的《摸鱼儿》,鉴赏题是: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本词却写得委婉含蓄、曲折有致,试联系此人生平思想基调和人生际遇,分析本词是如何委婉含蓄地表情达意的?
  这首词下阕就是运用典故借古讽今,委婉含蓄表情达意的。诗人运用了陈皇后、屈原、杨玉环、赵飞燕等典故。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中的几个典故只懂得赵飞燕和杨玉环,只知道赵飞燕和杨玉环死后化尘土,不懂这两个典故的真正含义。其实杨玉环和赵飞燕生前得宠但却死于非命是比喻主和派(投降派或奸佞小人)没有好下场,陈皇后曾经失宠,别居长门官,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给汉武帝为其陈情,汉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如果不懂这两个典故的含义就很难回答作者用陈皇后失宠和蛾眉遭嫉来比喻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也就不知道此词是如何委婉含蓄表情达意的。
  针对以上学生古诗鉴赏中出现的把握失当的情况,教师可在以下几方面做鉴赏指导:
  
  一、借助诗歌题目,分清诗歌类型,把握诗歌内容
  
  诗歌的题目往往表明诗歌的主要内容,而诗歌的内容可以进行归类。指导学生在做题时,教师不妨借助诗歌的题目,先从内容上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这样就可以把握一首诗的内容,然后再根据某一类诗歌的特点进行赏析,这样答题就可以避免失误。
  高考中出现比较多的几类诗歌有思乡类、送别类、怀古类、边塞类、抒情言志类。这些诗歌的内容往往在诗歌的标题中体现出来,例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题目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游子思乡诗;严维的《丹阳送别韦参军》一目了然是一首送别诗;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和李益的《从军北征》一看题目就知道是写征人戍边生活的边塞诗;杜牧的《赤壁》、刘禹锡的《乌衣巷》一看就知道是怀古诗;张渭的《早梅》、元稹的《菊花》、李贺的《马诗》一看就知道是咏物言志诗。
  
  二、整体感知。抓住诗眼,把握主旨
  
  无论是分析诗歌思想内容、作者思想倾向还是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都需要建立在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上。而诗歌的主旨往往凝练在某一个词或某一句上,我们把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词或句叫“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抓住了诗眼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中心思想,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鉴赏古代诗歌。
  我们在教学生抓住“诗眼”时,要告诉他们注意抓住关键词,特别关注动词和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往往具有多重含义,是诗眼所在。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这个动词,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艰苦及对朝廷不关心的不满。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出了环境之孤苦,由此可知人之孤苦,可达人心。
  
  三、利用鉴赏题干和注解提供的信息进行鉴赏
  
  有些诗词鉴赏的题目本身就提供有用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例如鉴赏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和张籍的《酬朱庆余》,回答:
  (1)这两首诗谈的都是有关应试的事。试说明两首诗中的含蓄手法。
  (2)诗中反映了朱庆余怎样的心情,张籍如何认识?
  这两首诗的鉴赏题目中提供的“有关应试的事”非常重要,知道了写应试,就知道两首诗一问一答都是比喻。也就不难理解朱庆余对新娘拜见婆婆前那种忐忑不安的情绪的描写和张籍是如何鼓励他要有信心了。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鉴赏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解提供的信息是: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近年来,表达技巧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教师要注重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多读诗歌,多积累历史典故、历史知识,在鉴赏时,首先要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再结合诗歌,才能明白作者用典的意图。
其他文献
一、基本情况    L,男,1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二、主要问题    1 以自我为中心,上课的时候总是不认真听;有时下座乱窜,干扰老师上课和同学们的学习,为此原班主任将其调到教室最后排单人单桌,但仍无效果。    2 学习成绩差。小学1-3年级学习还能跟上,4年级后常有违纪事件发生,表现为上课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任性,不接受批评,一批评就闹脾气。升入初中时的成绩为C。初一上半学期考试,
期刊
他,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手术后不久,就忍着病痛为学生上课;他,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用满腔的热情默默耕耘,培育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在教育道路上不断求索,以自己的刻苦勤勉,和同事一道,把一个条件落后的学校改变成令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全县教育科研示范学校。他,就是柳江县成团第三中学教师覃汝海,一个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奉献于乡村的优秀人民教师。    以校为家,满腔热情洒校园    
期刊
第一次见到胡曼如老师,是在一个和煦春日的下午。胡老师正伏案批改作业,发觉有人走近,她轻轻抬起头,对着记者灿然一笑。真是没有想到,这位举止优雅的中年女教师,笑起来居然像个孩子一样……  “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学习,一切为了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一切为了学生乐学爱学。”胡老师用朴实的话语总结了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她把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
期刊
一、学情分析    1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学生对这篇爱情话题的课文特别感兴趣。    2 初三学生开始关注爱情问题。根据平时观察,部分学生对爱情的认识模糊不清,缺乏判断力,认识有偏差。有的认为男女爱慕是不正当行为;有的认为爱情是金钱、享受;有的认为别人有异性朋友自己也要找一个;有的暗地里给班上的同学“配对”取乐:还有的早恋,影响学习。  基于以上两点设计本次活动课,借学生学习课文的兴
期刊
平阳镇初级中学是来宾市兴宾区最偏远的中学,然而,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却是远近闻名,在来宾市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就是八桂优秀乡村教师、来宾市首批“教坛名师”肖修团。  ——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一所偏远中学执教,我要用自己的经历诠释农村中学同样有广阔的舞台。  1990年,初为人师的肖老师怀着满腔豪情回到了家乡,年轻的他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农村中学的工作条件很艰苦,但肖老
期刊
贵港市覃塘区蒙公乡民族初级中学(以下简称“蒙公民中”)创办于1993年,是广西招收壮文进校实验小学毕业生的24所民族初级中学之一,目前有在校生1202人,教职工72人。近几年来,学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弘扬民族美德,潜心壮汉双语教学研究,完善学校管理,以鲜明的特色培养人才,以切实的行动服务社会,教育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期刊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燃烧的蜡烛、指路的明灯……这是人们给予教师这个职业的赞美之词,然而,对于南宁市第十八中学的数学教师邱爱华而言,教师就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普通、平凡而重要的工作。    关爱,让师生情如此美好    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路。“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句话对邱爱华影响深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邱爱华带着一腔的热忱、
期刊
近段时间来参观考察了南京行知小学等好几所“行知学校”,研读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些作品及有关的评论文章,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在新时期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所鼓舞,更为他高尚的人格所感染。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品格和“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深深触动了我。我想,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贯穿我们的化学教学过程,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好的化学教学首先需要“爱”    社会上曾经有这样的说法:
期刊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能力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很多时候,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或没有读,或象征性地读一下,至于为什么读、怎样读,则很少会思考。针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欠缺问题,笔者认为,要真正领悟语文的真、善、美,就要学会“读”书。而这个“读”,并不是仅仅如此简单而已,更不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而是要有朗读、解读、品读,形成一个“感知—探究—领悟”的认知过程。    一、朗读
期刊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在新时期顺应新形势而发展的产物,是农村整合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为广大贫困民族学生实现公平教育、均衡教育、优质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目前,我区统筹贫困农村教育资源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撤消屯级的小规模学校;二是分步撤并,即村校只开设低年级课程,中高年级课程移至乡级学校开设;三是教育资源薄弱的乡级学校之间实行就近合并;四是对少数民族聚集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