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从“工人”成长到“工匠”的基础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cc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变,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原来的粗犷型逐渐向精细型转变,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教育需要夯实从“工人”成长到“工匠”的基础,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中职教育中,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中职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217-0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中国智造”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中国逐渐向新兴产业迈进,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及发展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专业职业型人才的重要机构,对提升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及就业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在就业形势与就业需求相结合的情况下,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中职教育中去,以此来提升中职教育效果。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中职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加快中国转型
  目前,中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产品的生产数量有着非常大的需求。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尴尬发展现状,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加大对该问题的解决。例如,媒体曾经对国外购物的热潮场景进行报告,反应出来的事件为“电饭煲”、“马桶盖”购物场景,通过视频上的画面,反应出了中国人对国外商品的购物热情。但是从该件事情上也直观的反应出了目前中国产品的市场发展情况。说明我国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及性能上与外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劳动者的生产及和服务工作中去,对提升产品生产效果具有重要作用[1]。
  (二)是时代的发展需求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提供了管理、服务、生产和建设一条龙服务,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职业人才。但是,目前,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将理论教育及职业技能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不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及职业精神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常出现职业不适、跳槽频繁等现象,与职业教育的初中不符合,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中职教育中去,既是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是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中职教育的方法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学徒制教育
  现代学徒制目前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将其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去,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学徒制强调“做中学、做中做”,是一种经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企业和学生共同合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教育模式,即学生就学即毕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课程教学时间主要集中在生产车间中,还有一小部分学习时间集中在学校课堂中。现在学徒制教育是一项实践大于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实际生产过程之间的有机融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为现代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化人才。
  (二)多渠道开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要想促进中职教育取得良好的发展,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中职教育中去,需要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及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中去,将其作为课程开展的核心思想。因为思想政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承担教育学生的重任,融入“工匠精神”,需要加大对课堂内部各项教育资源的充分运用,优化了教育方案,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使中职学校的课程教育目标更加趋向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需要在课堂内部融入“工匠精神”。
  (三)在第二课堂中融入“工匠精神”
  第二课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工匠精神”在第二课堂中应用,需要充分借助班级活动、学生社团等多项素质教育课程,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高。第二课堂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对第二课堂课程教育兴趣很高,“工匠精神”在第二课堂中融入能够潜移默化的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另外,第二课堂大多是由学生完成的,学生充当课堂的引导者,各项活动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中,这种教育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可以在第二课堂中开展一些征文、辩论、演讲等活动,在辩论活动中,正方学生的论题为“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职教育效果,反方的辩题为“工匠精神”不利于提升中职教育效果。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2]。
  (四)在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中融入“工匠精神”
  在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中融入“工匠精神”,对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工匠精神”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了熏陶学生及引领学生的重要作用。学生只要是在校园内部,就会受到校园文化氛围影响,在校园内部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氛围中,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给予引导。在校园内部大力宣扬“工匠精神”,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该精神的传播效果。例如,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内容主要包括微博、校园网站、微信等新媒体,中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加大对“工匠精神”进行传播,將校园内部关于教育及学生优秀的先进事迹运用新媒体进行报道,将好的精神在校园内部传扬,达到对学生思想引导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充分借鉴一些传统的宣传方法,例如:宣传栏和宣传橱窗等[3]。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中职教育中去具有必要性,有助于加快中国转型,满足了中国当前的实际发展需求,强化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认识,对提高学生的职业品质及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工匠精神”融入到中职教育中的主要渠道包括:现代学徒教育工作中、各项教育课程教育中、第二课堂教育中、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中。要求中职学校和企业要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两者的协同努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完成中职教育中对“工匠精神”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婷.“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推进途径研究[J].科技展望,2017,(11):354.
  [2]樊玉霜.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24):171.
  [3]周晗.夯实从“工人”成长到“工匠”的基础——如何把“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教育[J].时代农机,2016,(07):151-152.
  作者简介:
  母佳玲(1983--)女,四川广元人,本科,讲师,PETS考点主考。研究方向:中职交通客运服务英语循环式教学项目设计;学生管理--班主任的成长与管理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为学生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策略展开讨论,首先从现阶段的数学综合实践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然后总结出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实施策略。  【
期刊
【摘要】高校课程资源建设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本科教学中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南充市地方某高校为例,分析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课程资源建设情况,以期望能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 本科教学 课程资源  【资助项目】本文受西华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资助,项目名称:“审核评估契机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
期刊
【摘要】微课是指仅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录制的简短的教学视频,恰当的选题是一节微课创作成功的基石。微课设计的选题应该遵循换位思考、聚焦关键、难易适宜等原则。选题的类型大致分为:概念学习类、数字计算类、实验讲解展示类、构建知识网络类等。  【关键词】微课的选题 选题原则 选题分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90-02  微课是指仅
期刊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预设,很少关注课堂中的生成。在预设时,教师设计好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就把学生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在课堂中,教师过分拘泥于静态的教案设计,很少关注学生动态生成的提问和回答。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往往是在猜测教师想要什么答案,而不是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将退化,创造能力将被泯灭。  在番禺区教育局“十二五”实施“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作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合理的作业量,不仅可以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现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需要学生多读、多背、多写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的知识。汉语学习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依靠一定的课后作业来梳理和巩固知识,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  【关键词】作业 现代感与教育 原则和作用  【
期刊
【摘要】近年来,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成为学业评价领域的热点课题。基于本土化的韦伯模式,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从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知识分布平衡性一致性四个维度,对 2017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 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进行研究。数据分析表明,总体上该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良好。其中,知识种类、知识分布平衡性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较高,知识深度、知识广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相对较低。未来高考命题要更加重视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职POP手绘课程《横版构图》为例,探讨基于中职E-Online云平台的混合教学设计与实施。文章从学情、教学目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效果分析等角度,探究如何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融合,旨在既能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混合教学 E-Online云平台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数”和“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贯穿小学数学教材的两条主线。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数形结合”教学模式时,是该“从数到形”出发,还是“从形到数”出发呢?本文将从数形结合中“规律探究”的课型出发,对“数”、“形”该从何入手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数形结合 教学导入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16
期刊
19世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给他一个诗人朋友的妻子写信说:“自从你给了他幸福,他就很少歌唱了,诗人是苦恼的夜莺,折磨他吧!让我们再谛听他那苦恼而甜美的歌声。”诚然,自古至今,诗人们若荆棘鸟,执着的寻找着荆棘树,最终一头扎在最美丽的一株上,唱出最凄婉动人的歌声。翻开中学生的语文课本,即可印证。穷困潦倒之杜甫,呕心沥血之李贺,葬身汨罗江之屈原,政治失意之王安石,亡夫亡国之李清照……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
期刊
阅读理解在新的中考改革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原来的30分提升到了32分。150分的语文试卷中占比超过五分之一,文学作品类阅读占到了20分,济南市对于7:2:1的试卷难易程度的区分中,阅读中有2:1的设题,也就是说中等难度与高等难度的题会出现在文学作品类的阅读上。政策一出,考生草木皆兵,对于阅读束手无策,寻找良药,但又发现鱼龙混杂,难以判断。我结合十年的一线阅文教学经验,对能涉及到的阅读题型都进行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