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萍:稻田守望者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mn2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桂萍(左二)

  她与丈夫潜心钻研35年,带领团队研发的水稻保护性栽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多项殊荣;丈夫因公殉职后,她投入到丈夫未竟的事业中;她在黑龙江垦区引进和示范推广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5亿元。
  她,就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黑龍江农垦总局水稻耕作学科带头人郑桂萍。

从助手到队友,她与水稻结缘


  上世纪80年代初,郑桂萍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成为农垦大学附中的一名生物教师。
  郑桂萍的丈夫李金峰从事水稻栽培模式研究。为了准确把握水稻群体的生长特性,他常常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实验室忙到试验田,再忙到广大稻农的口粮地……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让年轻的郑桂萍对水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6年年初,郑桂萍成为李金峰的助手。她从植物生理学及基础生物化学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水稻的生长机理进行精细化探寻,尝试解锁水稻高产的秘密。
  郑桂萍与李金峰两人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李金峰负责垦区试验基地的建设以及科技成果在基层的转化与推广;郑桂萍则带领着同事和学生们着手校区试验基地建设和实验室的课题研究。夫妻二人分工有序,被大家称为“最佳拍档”。不过,在女儿李凌寒的记忆里,郑桂萍更像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迷彩服、大草帽、黑雨靴,插秧、拔草、打药……
  夫妻俩共同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水稻研究课题,其中“水稻保护性耕作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及配套机具的开发与研究”一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化悲痛为力量,她继续丈夫的未竟事业


  2004年7月,郑桂萍取得沈阳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的博士学位,用强大知识武装的水稻科研之路愈加顺畅。
  2006年8月,“垦鉴稻10号”丰收在即。它的培育者李金峰却不幸在从农场科研基地返回学校的途中遭遇车祸因公殉职。过去的一百多天,从出芽到拔节,从抽穗到开花,每天凌晨3点,李金峰就已前往稻田查看苗情。郑桂萍知道,“垦鉴稻10号”凝聚了丈夫太多的心血。不久,国家北方超级稻专家组的抽检结果显示:“垦鉴稻10号”平均亩产达到680公斤,超出北方地区超级稻亩产650公斤的国家标准。出米率达到80%,相对其他品种的水稻每亩能增加近120元的收入。
  抹去泪水,郑桂萍主动接手李金峰生前的全部工作。郑桂萍决心把丈夫未竟的水稻科研事业继续下去。她每天早起到校内各个实验点,了解相关实验课题的进展情况;整个水稻生育期,每天用大把时间盯靠在垦区的试验基地与基层的水稻田间。调查、试验、推广……此后,黑龙江每一个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的问世几乎都由郑桂萍牵头参与。
  2008年,郑桂萍在肇源农场调研时发现当地稻田返碱情况严重,导致传统的给土拌酸方法根本无法大面积实施,倒是当地农民自创的“土面铺沙”的招数效果不错。她兴奋地把这个方法第一时间带回水稻研究中心,与同事们一起普及应用。郑桂萍由此发明了“盐碱地改良剂”,并最终选育出两个耐盐碱水稻品种,从而开辟了一条盐碱地水稻开发与种植的崭新途径。
  郑桂萍通过技术推广与生产指导促进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十年来,她先后举办水稻农技培训1000多场次,累计培训水稻种植户8万余人次,更有九个水稻新品种和五项水稻新技术先后在垦区推广,种植面积一度突破600万亩,累计创造经济效益高达5亿元。曾经,“垄作摆栽技术”“水田带状旋耕节水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她与丈夫并肩研究的课题,但囿于气候不利、配套插秧机具缺乏等因素限制,未能及时用于实践。直到2014年年初,郑桂萍与 859 农场合作,建成了“旱平垄作双侧双深”水稻种植技术新体系。这项技术颠覆了传统稻作的起垄、灌溉、施肥等固有模式,切实提高了农产品效益,破除了无效供给和过剩产能,有效保护了脚下的这片黑土地。
  郑桂萍一直认为,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远远胜于科技本身。在相关企业出资帮扶下,她与农场人员共同研发了配套新技术的农机具,推动高标准的稻田建设。

教书育人,她对水稻热爱如初


  郑桂萍在科研之外还承担着一份“教书育人”的责任。“做学问先做人”,这是郑桂萍时常念叨的一句话。每到大三年级,八一农垦大学的优秀学子将有机会进入学校水稻研究中心的“水稻组”。不过,要想进入得满足郑桂萍的选拔标准:对水稻事业热爱,对水稻科研敬畏。
  一到农忙季节,郑桂萍就带领学生们下田劳作。2012年的一天,郑桂萍在稻田指导学生种植。身材瘦弱的她被大风吹得失去平衡,不慎滑倒在稻田边,冰凉的泥水直接从鞋子湿到了裤腿。长年劳作的郑桂萍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与关节炎,学生们纷纷劝她回家休息。可郑桂萍拧一下裤脚上的泥水,坚持把所有地号一一看完。
  教学上,郑桂萍严肃认真,以身作则。每节课她都是“导航员”。学生们提交的毕业论文,她挤出时间仔细研读、反复审查,每一篇参考文献、每一处专业术语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从不马虎了事。学生们进行实验,她总是检查每一个步骤,把关每一个环节。郑桂萍带出的学生毕业成绩名列前茅,无论科研理论还是动手能力都很强。在人才招聘会上,但凡有郑桂萍课题组锻炼经历的学生,必然引得各大农场争抢。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北大荒”向着丰满的“北大仓”华丽跃进,几代拓荒人的激情与汗水、恪守与进取是蜕变之路上明亮的音符。如今,扎根稻田的郑桂萍已经年近花甲,眼角眉梢间多了由时光镌刻的故事。“年轻时青春旖旎,年老时青春无悔”,这是郑桂萍的行动准则。但凭沧海桑田,她对水稻科研事业的热爱日久弥新,对北大仓的敬畏始终如一。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其他文献
春色撩人,二三布衣,踏青村野,陌上花开。朴素绚丽的花儿给水汽氤氲的村庄带来阵阵芳香。  桃花,亭亭玉立在溪边,如临镜梳妆的村姑,娇羞中蕴一份俏丽,素颜中溢一份天然。杏花纯白,花开活泼,仪式感极强。细细圆圆的小青杏,让人不忍手摘。梨花翻墙而过,骑在一堵老墙上,明明娴静素雅,却隐隐散发出一种逼人的妖娆。  柿树初绽花,如一颗颗微型玉雕,不似平常花的娇嫩薄俏,足以承接阳春三月的日照。青苇女子,轻步如莲,
期刊
从进入公司策划部到担任策划部主管,刘佳已经工作了十年,对于这个职业,早已没有了新鲜感。早晨一睁眼,想到要去上班,她就提不起精神:每天工作就是被琐事缠身,麻木应付。年过四十,家庭和孩子牵扯了刘佳太多的精力,能用到工作上的实在有限。去年单位组织竞聘副经理,刘佳鼓起勇气报名,虽然述职时表现不错,但民主测评时被刷了下来,理由是学历不达标、经验不足。从此,刘佳也死了晋升的心。  在自己的岗位做不出成绩,部门
期刊
“三加四减”助你护肝  脂肪肝算得上是当今一种“时髦”病,全球每100个成年人中就有20~30例脂肪肝患者,在肥胖症患者中,这一比例高达60%~90%。  得了脂肪肝的人,到底该不该吃晚餐?带着这些疑问,先了解一下脂肪肝吧。脂肪肝并非胖子的“专利”  提起脂肪肝,大家可能会想:病人肯定是一个胖子。事实上,脂肪肝常常被人误会成“肥胖人群才会得的病”,其实瘦子也会得脂肪肝。那么,直接影响脂肪肝的指标是
期刊
反家庭暴力飞行棋趣味普法产品反家暴联调室  今年3月,常州市妇联、常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出台《关于给举报家暴及侵害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人员实施见义勇为奖励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全省率先将“举报家暴和侵害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纳入见义勇为奖励范畴,鼓励全社会发现、报告家暴行为和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等违法行为。鼓励每个人站出来对家暴说不  《通知》规定,发现并报告妇女及未成年人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经公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是港台电影的黄金时代,影视明星层出不穷。男明星里的“四大天王”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女明星倒没有这样的头衔,几株常青树时不时来文艺圈里走动。没人会想到,高中毕业的林青霞在息影后走上了写作这条路,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新近出版的《镜前镜后》是她创作的第三本散文集,前两本分别是《窗里窗外》和《云去云来》。  初习写作时,林青霞只写一些拍戏轶事、亲人朋友,以及自我感受。文章质量不能说高,但写得脱
期刊
我是从《寻梦环游记》开始对皮克斯的动画片感兴趣的。《寻梦环游记》里提到,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心跳停止,在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第二次,下葬后,在世界上不复存在;第三次,再也没有人记得你。这个观点拓宽了我对生命的认知。丰富的想象力,引人思考的人生智慧和生命哲學,是皮克斯动画片与众不同的优势,《心灵奇旅》仍然保持了这种优势。  《心灵奇旅》讲述的是中学音乐教师乔,在收到纽约最好的爵士俱乐部的演奏
期刊
子女各尽孝道  赵彩凤家住江苏省镇江市,丈夫早年病故。赵彩凤起早贪黑在田间劳作,将未成年的儿子周建、女儿周敏养育成人。1998年前后,周建和周敏共同出资帮母亲翻建了楼房。  2015年年底,赵彩凤因结肠癌做了手术。半年后,她又因糖尿病、高血压、视力和听力障碍等多种疾病导致偏瘫,且出现意识丧失。  周建和周敏签订了《照顾老妈的协议》:“为尽子女孝道,兄妹轮番照顾母亲赵彩凤,从2016年12月开始,周
期刊
参观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为做好新时代妇女工作,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妇工委牢牢把握当好桥梁纽带和得力助手的工作定位,切实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最广泛地团结凝聚妇女力量,结合月亮湾辖区特点,全力打造“兰心创智”工作品牌,为辖区女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精准服务。精准提炼妇女需求  为了更好地服务妇女群众,2019年3月,月亮湾妇工委深入辖区企业、学校和社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会
期刊
《希望之线》  【日】东野圭吾 著 张舟 译 南海出版公司  本书讲述了一个本不可能发生的案件故事,案件背后的真相令人动容。作者用冷峻的笔触书写生命源头奇迹般的邂逅,温和又不失力度。《两个人的晚餐》  叶眉 著 海豚出版社  这是一部美食包裹下的家庭故事。书中,罹患癌症的美食作家邱池在去世前,为丈夫、孩子留下一本温情的美食书。当三口之家变成两人,在亲人文字的陪伴下,单亲爸爸和女儿终于在一食一饭中走
期刊
东南大学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张1925年的毕业证书,它见证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变革。毕业证书的主人叫张佩英。   1899年,张佩英出生于上海一个小商人家庭。4岁陪哥哥读私塾时,她读的是《女儿经》《女儿孝》,从小就被灌输“三从四德”。转眼,兄弟们都上了小学,而她只能留在家里做针线、学女红。听到兄弟们唱着教育家沈心工编的歌曲“一个小球圆滚滚……”,她心里既羡慕又不服气,求学之心更加迫切。  11岁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