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闭塞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作用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some_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原位气管移植建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模型,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OB的治疗效果。

方法

Brown Norway→Lewis(BN→Lew)大鼠气管原位移植建模,术后分别给予15 mg/(kg·d)环孢菌素A(CsA)灌胃至预杀期,BMSCs单细胞混悬液1 ml(1×106/ml),生理盐水(NS)1 ml尾静脉注射治疗。移植后第7、30和60天获取标本,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行组织病理观察,测量管腔阻塞率和上皮细胞脱落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移植物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

结果

NS、CsA和BMSCs组移植术后60 d气道阻塞率分别为(52.62±10.21)%、(28.52±8.81)%和(21.30±2.27)%,CsA和BMSCs显著减轻气道阻塞(P=0.030,P=0.004);气道上皮脱落率分别为(96.10±0.86)%、(93.67±4.04)%和(25.26±1.10)%,BMSCs组较NS组和CsA组低(P=0.001,P=0.009);60 d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分别为(24.13±1.82)%、(49.50±3.03)%和(26.27±0.40)%,BMSCs组较NS组和CsA组低有效抑制外周血CD8T细胞增殖(P=0.007);60 d TGF-β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1、0.77和0.36,BMSCs组表达较NS组和CsA组低(P=0.000)。

结论

在大鼠原位气管移植OB模型中,BMSCs可下调TGF-β1表达,减轻CD8T细胞浸润,保护上皮细胞,从而明显减轻气道阻塞。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中Tat结合蛋白30(TIP30)基因的表达,探讨结直肠腺瘤恶变过程中TIP30的作用及价值。方法收集结直肠癌组织6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8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TIP30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显示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中TIP3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6
目的探讨单/双侧脑室外引流在治疗脑室出血伴梗阻性脑积水患者中的引流效率差异。方法总结经额角单/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56例脑室出血的患者资料,计算两组的血肿清除率、引流管放置时间、每日引流量、尿激酶注入次数、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住院时间,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单侧组、双侧组血肿清除率分别为(74.6±8.7)%、(78.5±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8,P=0.1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15b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直肠癌细胞株和正常结直肠细胞中mRNA的表达水平;构建pMIR-Report-转移抑制因子(MTSS1)及pMIR-Report-MTSS1 mut重组质粒,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15b与MTSS1之间的靶向关系;在结直肠癌细胞HCT116中转染miR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蛋白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大肠癌12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128例大肠癌和24例正常大肠黏膜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进行检测。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分析及Log-rank检验。结果大肠癌与正常大肠黏膜比较Cycli
目的在兔膝骨关节炎模型上采用体外冲击波(ESW)干预,观察ESW对关节液炎性介质表达以及影像学表现的影响。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按照体重编号后用抽签法分为空白组(n=12)和关节炎组(n=36),关节炎组行常规术前准备,根据改良Hulth法造模,造模成功后再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12)、实验1组(n=12)、实验2组(n=12)。空白组及模型组不予ESW干预。实验1组于术后1 d进行
期刊
目的探讨无症状胸腺瘤患者的CT特征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61例无症状胸腺瘤患者的CT特征及手术病理结果,评估低危型胸腺瘤(A、AB型)与高危型胸腺瘤(B1、B2、B3、C型)CT特征间的差异。结果低危型胸腺瘤与高危型胸腺瘤在性别(P=0.884)、年龄(P=0.579)、肿瘤最长径(P=0.851)、肿瘤平均直径(P=0.904)以及肿瘤形状(P=0.437)上差异无统计学
目的探讨环形外固定器矫正多发性内生软骨瘤胫骨内翻和短缩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31个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导致胫骨内翻和短缩畸形的儿童患者临床和术后随访资料。28例患者中,12个男性胫骨,19个女性胫骨,平均年龄12.3岁。采用微创开放胫腓骨截骨环形外固定器缓慢矫正胫骨内翻和短缩畸形,术后1、2、3、6、12、36个月随访,对术前和术后12、36个月的胫骨短缩、膝内翻角度、胫骨近端内侧角、胫骨远端外侧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