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例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体会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们选择静脉复合麻醉加环甲膜穿刺注射利多卡因局部表面麻醉,用于67例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7例,男46例,女21例;8个月~3岁38例,4~12岁29例;总气管异物6例,左支气管24例,右支气管37例;异物存留最短1 h,最长15 d。
  1.2 方法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2 mg/kg;麻醉时,先肌注氯胺酮5 mg/kg,3~5 min后患儿意识消失,行环甲膜穿刺成功后注入2%利多卡因0.5~2 m1,经静脉缓慢推注异丙酚2~3 mg/kg,必要时追加异丙酚1 mg/kg。用药过程中均用密闭而罩吸氧。置入支气管镜后经侧孔高频通气给氧,持续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至完全清醒。术中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防治喉头水肿。
  2 结果
  全组病例麻醉成功,手术顺利,无一例发生喉或气管、支气管痉挛和明显的呼吸抑制。
  3 讨论
  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是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当麻醉过浅时喉反射强烈,患儿易发生喉痉挛或屏气致缺氧,造成取异物困难;反复多次置入支气管镜,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损伤,加重气管支气管的充血水肿。为了防止发生呼吸道痉挛,增大异丙酚剂量加深麻醉易引起呼吸抑制,SpO2下降,有时需退出支气管镜,而罩加压给氧或行气管插管。
  现在,我们使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基础上加环甲膜穿刺注入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方法的优点是:①利多卡因毒性低,对呼吸道无明显影响;②抑制了喉反射,避免了手术操作或器械刺激引起的迷走神经反射,降低了喉痉挛或屏气动作的发生率;③相对较浅度的全麻即可满足手术需要,避免了深麻醉引起的呼吸抑制;④为术者操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术者操作方便,避免反复多次操作,减轻了黏膜水肿发生率,缩短了手术时间。
  环状软骨是小儿气道较狭窄的部位,定位较成人困难,故环甲膜穿刺应由有经验的麻醉医生实施,操作者应熟悉解剖,避免反复操作,以防止并发症,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如英.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108例麻醉体会.中华麻醉学杂志,1994,14(1):29.
其他文献
目的将循证护理概念应用于无创通气的实践中,介绍自制防压疮棉罩的使用方法,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50例无创通气序贯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查找临床证据,制定并实施具有循证护理理念的护理方案,应用自制防压疮棉罩预防患者面部压疮。以2017年1月至8月收治的40例无创通气序贯治疗患者作为历史
目的 探讨起源于下肢小动脉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5例起源于下肢小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行血管造影检查,并应用弹簧圈及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 5例患者造影显示损伤动脉管壁破裂,造影剂外溢,其中1例患者假性动脉瘤起源于髂内动脉.5例患者均成功行动脉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下肢肿胀逐渐好转.结论 介入栓塞方法治疗起源于下肢小动脉假性动脉瘤微创、安全、有效。
目的针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法对脓毒症患者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探讨其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7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法治疗脓毒症患者效果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对照组采用脓毒症的常规治疗措施,如液体复苏、维持血流动
"三证三法"是中国急救医学先驱王今达教授提出的治疗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的用于治疗温病的辨证理论。"三证三法"理论中"毒热证"(即炎症"风暴")向"血瘀证"(即凝血"风暴")的转化主要借鉴了"卫气营血"辨证中"卫、气分证"向"营、血分证"的传变关系,同时"毒热证"向"血瘀证"的转化是普通感染向脓毒症进展的分水岭。及时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截断这种转化,这也是血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