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历史与逻辑

来源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f757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体现出百年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表现为对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关系认识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认识中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深入分析百年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演变历程与党对社会矛盾认识逻辑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依据和理论内涵,深刻理解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麦卡锡主张单部作品名称具有通用标识的属性,因此单部作品名称的法律保护以其获得第二含义为前提,该第二含义指向的来源是作品版权人.作品版权的权利边界决定了作品名称的权益边界,未经许可利用单部作品名称导致的混淆是对作品来源和作品版权授权关系的混淆.单部作品进入公有领域后,作品名称之上的权益也随之灭失.单部作品名称的第二含义并不稳定,构建单部作品商标注册制度的意义不大.为构建我国的单部作品侵权救济制度,应明确将单部作品名称列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范围.
基于权能集成与功能再造而生成的国家监察权,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权的法治化,是"中国式"法治主义与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基于权力结构功能性均衡与人权保护二元维度的考察,国家监察权法治化的进展尚存在短板.基于优化权利保障、均衡权力结构、统一法秩序及正当程序的要求,亟待从留置措施、权力结构关系与监察调查程序三个方面提升监察权法治化的标准,通过渐进性的完善方案推进法治化目标的实现.
应正确界定刑法预防性立法的概念,并以此为据理清预防性立法的规范图谱和其禁止行为的类型.预防型犯罪是立法者分配前瞻性预防责任的载体,其简化了归责要素,实现了责任范式的伦理性革新.传统刑法理念不能化约当代刑法之使命,预防性立法拓展刑事责任的时空范畴无疑具有积极价值.预防性立法朝前的属性和拟防止严重后果的虚化,使其并无固定的终点.尤其是关联性行为范畴的过度扩大会使预防型犯罪的版图延展,刑罚量的不当配置会使罪刑不均衡,由此诱发法治危机.应从"罪"和"刑"两个维度消解法治隐忧,即预防性立法只应把具有重大的不可容风险
伟大的自我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伟大精神源于中华民族修身传统、源于党的初心和使命、源于唯物辩证法、源于党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体现了“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大无畏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追求完善、不断提高”的进取精神、“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创新精神、“人民至上、不负人民”的为民精神、“持之以恒、永不停歇”的钉钉子精神.弘扬自我革命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学习百年党史中深刻领会这一精神,在主题教育与自觉践行相结合中弘扬这一精神,在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宣传教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始终坚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断丰富和发展公共安全观,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进行艰苦奋斗,统筹发展并安全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和事件,促进全国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党的公共安全观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公共安全治理有四个方面的重要启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就必须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安全至上、坚持统筹安全与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中国共产党作为坚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精神的理解和运用比意识更加深远,除了对“社会物质”的反映,更包括共产党人改造社会的理论和思想积淀,以及对其进行传播、感化、鼓舞、继承的能动性体系.百年的伟大征程,让中国共产党精神实现了由单一到多元、从孤立到系统的嬗变,最终形成一种谓之谱系的完整体系.研究党的精神谱系,就是以时间、人物的视点将谱系系统分解,找到领袖人物、党的各级组织及成员、人民军队、人民群众等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成功密码,找到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党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甚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许多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的思考与阐释都离不开共同体思想.因此,想要真正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产生于西方封建社会行将就木的年代,而无产阶级的日益崛起进一步催生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论述包罗繁复,而在不同著作中所涉“共同体”具体内涵不一,由此形成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抽象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四种具体存在样态.进一步明确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
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准扶贫,顺利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完美收官,形成并收获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独特的时代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实践基础.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的本质属性表现为责任在肩、信念如磐、负重致远的担当品质,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接续奋斗的实干品质,找准症结、精准扶贫、讲究实效的创新品质,情系群众、心底无私、大爱无疆的奉献品质.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丰富并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谱系,为党员干部学史增信、补钙壮骨提供了思想武器,为解决发展
百年党史充分证明,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道路”,从十月革命到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百年历史告诉世界,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了一条从根本上完全不同于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仍需要凝聚社会力量、丰富执政资源和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等,以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系统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作为中国共产党向全体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和重要环节.本文从制度视角出发,通过文献梳理,对小康社会概念从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进行了历史溯源,并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系统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逻辑,总结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在我国转入“后小康时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经验的推广力度.